我現(xiàn)在有兩個身份,一個電影人,另外一個我自認是跑者。跑步在我生活里,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我從2001年開始跑步,到現(xiàn)在已有14年了。2012年5月,我第一次嘗試去參加越野跑。兩個月后,我參加了第二次越野跑比賽,從10公里變成了21公里——半程馬拉松。跑在草原上,風(fēng)景像電腦桌面一樣漂亮。
作為一個跑者,跑出真勇氣是我過去幾年的一個重要感悟。日常生活中很多事都面臨著選擇,做選擇是需要勇氣的。勇氣從何而來,它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從內(nèi)心生長出來的一種力量,它能支持我們做決策,做判斷。跑步這項運動,好堅持,比較簡單,但能讓我從性格到對世界的感覺發(fā)生很大的變化。
有一次,在一個意大利小鎮(zhèn),我跟羅登——一位紀錄片導(dǎo)演,在參加跑步比賽前曬太陽,看著人來人往。那個地方有很多山地運動的愛好者,他們有的白發(fā)蒼蒼,有的朝氣蓬勃,他們那種姿態(tài)和那個精神特別有魅力。我就問羅登,為什么這些人那么有魅力?他想了想,跟我說兩個字:眼神。
我再去觀察,發(fā)現(xiàn)他們的眼神清澈透亮,有穿透力,同時具有一種內(nèi)在的旺盛生命力,特別有感召力和感染力。但在北京、上海這種國際化大都市里,很難感觸和接觸到這種魅力。
大家常常提到社會信仰。我們不知道該如何給自己尋找定位的時候,電影往往在很大的程度上起到了精神撫慰的作用,這種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和教堂一樣。跑步亦然,運動某種程度上也是我們應(yīng)對精神危機的需要。
所謂精神危機,逃不過三個基本的哲學(xué)問題,即:我是誰,從哪來,要到哪去。如果這三個問題你搞不清楚,內(nèi)心沒有特別篤定的答案,那你就很可能會出現(xiàn)精神危機。
我在33歲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跑者,今年我37歲。為什么說跑步是一個中年人的運動,很大意義上也是因為跑步可以解決中年人所遇到的一些精神危機。
年輕的時候,我們太懵懂,忙著戀愛,忙著工作,可能還來不及思考這些東西。但是隨著時間不斷向前推進,突然某一刻,你總是會停下來思考:我下一步到底怎么走?你會發(fā)現(xiàn),如果你想得不是很清楚,會不同程度陷入迷茫。這個時候,跑步或許能夠幫到你。
我的偶像馬可?歐默是一名普通的意大利卡車司機,平時在工地工作,開著運砂的大鏟車。他的前半生平淡無奇,30多歲開始跑步,40多歲才嶄露頭角。19年前,馬可開始參加摩洛哥撒哈拉地獄馬拉松。該賽程250公里,全程自補給,約負重10公斤,一周多日賽,穿越沙漠,賽道炎熱,所以被稱為地獄馬拉松。19年來,馬可從未缺席。
馬可被全世界越野跑超級馬拉松愛好者所銘記的是:2006年,他58歲的時候,用21小時多的成績?nèi)〉昧谁h(huán)勃朗峰100英里越野賽(簡稱UTMB)冠軍,震驚了全世界的越野跑超級馬拉松界。
更令人震驚的是,2007年他再次蟬聯(lián)了UTMB冠軍。如果一次冠軍是偶然,蟬聯(lián)就一定是某種必然。馬可成為越野跑界近于“傳說”的人物。UTMB賽事組委會特此規(guī)定,此后只要馬可來參賽,他的號碼就是1號。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馬可的一句話:“我先前在生活里是一個失敗者。我跑步是為了復(fù)仇,是為了奪回我所失去的東西。”
跑出勇氣是為了什么,是為了尋找我們每個人生活中更多的可能性,這是我最后想和大家分享的。
(本文為2015年11月11日關(guān)雅荻在“一刻”的演講,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