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

2015-09-10 07:22何俊華
文史雜志 2015年3期

何俊華

提 要:新文化運動對以“孔學”為代表的封建主義思想給予了堅決有力的抨擊。但是,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中作為封建統(tǒng)治正統(tǒng)學說的封建理論,雖然貼上的是“孔孟儒學”的標記,其實質,卻決非孔子所創(chuàng)立的正統(tǒng)儒學,而是融合“百家爭鳴”各種學說的產物。將封建統(tǒng)治思想標榜為“孔孟儒學”,是為了更好地進行統(tǒng)治;主張講“仁”講“孝”講“忠”講“義”的“孔孟儒學”,對穩(wěn)定社會是有作用的;作為封建統(tǒng)治思想的“孔孟儒學”實際上是“外儒內法”,但卻比韓非赤裸裸主張鎮(zhèn)壓、權術的理論,具有了更大的欺騙性。

關鍵詞:封建理論,孔孟儒學,外儒內法。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統(tǒng)治階級就一直宣揚是以講“仁”講“孝”的“孔孟儒學”作為統(tǒng)治思想的??鬃拥牡匚灰惨虼瞬粩嗟乇话胃?。辛亥革命后,面對袁世凱為復辟帝制又搬出的“孔學”,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發(fā)起了一次比辛亥革命還要激烈的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并具體圍繞復辟與尊孔問題,對以“孔學”為代表的封建主義思想給予了堅決有力的抨擊。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胡適在1921年,為曾抨擊孔子最力者吳虞出版《吳虞文集》寫“序言”時,稱吳虞是“‘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新文化運動的另一位領袖陳獨秀在距新文化運動已經20年之后的1937年發(fā)表的《孔子與中國》中說:“五四運動之時,我們提出‘打倒孔家店’。”(緊轉第36頁)

其實,翻遍新文化運動的所有資料,可以確認當時并無“孔家店”和要對其“打”或者“打倒”的提法。[1]但是,胡適、陳獨秀等人之所以要把新文化運動概括為是對以孔學為代表的封建主義思想的批駁,顯然是把封建統(tǒng)治思想等同于孔孟儒學思想了;而這卻是與歷史實際不相符合的,因為從“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后所確立的封建統(tǒng)治思想,雖然是打著“孔孟儒學”的旗號,卻并不等同于孔孟儒學思想;新文化運動的意義不容低估,但是將猛烈批判的對象認定為是孔子及其儒學思想,可以說是找錯了廟門。

一、沒有哪家思想學派是“百家爭鳴”最后的勝利者

要說中國封建統(tǒng)治思想的確立,必須先說“百家爭鳴”,因為包括封建統(tǒng)治思想在內的許多思想和學說的源頭,都應該在那里找到答案。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即偉大的思想都產生于群雄割據的分裂時期;國家統(tǒng)一后,由于統(tǒng)治者的高壓和禁錮,思想界只能僵化。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群雄割據,也是中國思想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結構急遽變化,社會矛盾異常尖銳,兼并戰(zhàn)爭接連不斷,文化思想空前活躍,社會的各階級、階層的思想家,都能夠自由地著書立說和四處奔走宣傳自己的思想和主張,并不受到統(tǒng)治階級及其統(tǒng)治思想的排擠和束縛。在學術自由的環(huán)境中,學者們沖破舊傳統(tǒng)的思想束縛,努力去探求和創(chuàng)新,大大促進了學術的發(fā)展。因此,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各種觀點紛然并存,各種針鋒相對的辯論時有發(fā)生。于是,就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東漢人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對此記載說:“凡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聯合諸侯。”后來的歷史學家據此即把這在中國思想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時期和活動稱為“百家爭鳴”。

《漢書·藝文志》將“百家爭鳴”時期的主要思想學派分為十家——儒、墨、道、法、陰陽、名、縱橫、雜、兵、小說。西漢人劉歆在《七略·諸子略》中將小說家去掉,稱為“九流”。俗稱“十家九流”就是從這里來的。必須承認,“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諸子百家政治學術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時期,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現于這個時代,從而構成了中華文明的精華和基礎。同時,還必須看到,“百家爭鳴”的結果是沒有哪一個學派,哪一種思想是最后的徹底的勝利者。

在“百家爭鳴”中影響最大的學派是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儒家學說的理論的核心是“仁”,認為仁就是要愛人,要求人與人之間要相互愛護,融洽相處。要實現“仁”,就要做到待人寬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體現仁的制度或行為的準則是“克己復禮”。孔子首創(chuàng)私人教學,主張“有教無類”,認為不分貧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同時也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鬃又鲝垺盀檎缘隆保肮?jié)用而愛人”,使百姓“足食”,國家“足兵”,取得“民信”。這種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觀和倫理觀。重視道德教育,特別是個人修養(yǎng),強調關愛別人,用社會規(guī)范約束自己的行為。

但是,在春秋戰(zhàn)國的大兼并時期,孔子及其儒學的主張根本沒有人接受,為宣傳他的學說而四處碰壁的孔子被司馬遷形容為“累累若喪家之犬”。[2]

當時與儒家學說并稱“顯學”的是墨翟創(chuàng)立的墨家學說。墨家學說代表了平民的利益,特別是手工業(yè)者的利益,主張“兼愛”、“非攻”和“尚賢”。其宣揚不要階級差別而愛一切人,反對戰(zhàn)爭,不要任人唯親的主張自然不被統(tǒng)治者所接受。墨家思想雖然一度成為戰(zhàn)國時期的顯學,其思想也被其他學派廣泛吸收借用,但是到了戰(zhàn)國后期就因不受重視而逐漸衰落了。

法家是戰(zhàn)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法家學派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法家學派的許多代表人物如李悝、吳起、商鞅等人都依靠其理論主持過某個國家的變法,但是他們的結局往往都很慘。吳起是被楚國當權者殺害的。商鞅在秦國的變法很成功,卻受到秦貴族誣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被車裂而死;最具諷刺意義的是他還是死于自己制定的“法”。

其他諸家學說,也都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及其影響和地位。

二、法家道家都曾作為不成功的統(tǒng)治思想

“任何一個時代的統(tǒng)治思想始終不過是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盵3]封建統(tǒng)治思想自然產生于封建時代。中國封建社會形成于何時雖然學術界有爭論,但對延續(xù)兩千多年基本上沒有大的改變的中央集權的統(tǒng)一帝國是形成于秦始皇時代,卻并無大的爭論。而秦始皇之所以能建立強大的秦帝國,與法家學說有重要的關系。

商鞅變法使秦國從一個西陲小國迅速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秦國的崛起,依靠的就是在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zhàn);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tǒng)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法家學說。到了戰(zhàn)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成為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者。他的學說為秦始皇所接受,因為他的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tǒng)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

秦始皇是成功的:他依靠韓非所提出的君主專制主義理論,以“勢”的軍事強力征服六國,統(tǒng)一了中國;以“法”的形式廢除奴隸制,“使黔首自實田”,建立地主土地所有制;“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全面推行封建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的政治、經濟制度;以“術”為手段,“焚詩書,坑術士”,實行封建文化專制主義,從而統(tǒng)一了全國,并且創(chuàng)立了一系列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展開的,并為秦以后歷代封建王朝所基本沿襲的全面封建制度。

秦始皇又是失敗的:他所建立的大一統(tǒng)的秦帝國,他所幻想的傳之千代萬代的皇帝位置,卻僅僅開了個頭,才十多年的光景,秦王朝就灰飛煙滅。

強大的秦帝國的迅速覆滅表明,韓非的君主專制理論尚有缺陷,還不完善,還不能作為正式操作的封建統(tǒng)治思想。

韓非的理論是赤裸裸的:他僅僅注重于對政治制度的建立,而缺乏對法令以外上層建筑作用的認識,尤其缺乏對思想意識領域作用的認識。他公開宣傳對人民要剝削,要鎮(zhèn)壓,公開宣傳駕馭群臣要用陰謀詭計。結果是秦朝統(tǒng)治者濫用民力,橫征暴斂,實行嚴刑峻法,妄殺無辜,以至“赭衣塞路,圇圄成市,天下愁怨”。[4]秦末農民大起義以“伐無道,誅暴秦”為號召,天下立即響應。這說明,韓非的理論還不適應已經奪取政權后的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不利于鞏固和維護剛剛建立的封建的中央集權的新秩序。

劉邦繼秦之后建立了封建的西漢大一統(tǒng)政權,雖然他在經濟、政治制度方面,“漢承秦制”,但在思想理論上,卻總結了“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5]的經驗教訓,根據當時經濟形勢的要求,提出以主張“無為”的黃老思想作為統(tǒng)治的政治理論。

黃老思想即是“百家爭鳴”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道家學派的思想,道家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于“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漢初的統(tǒng)治者之所以要以主張“無為”道家思想作為當時統(tǒng)治的政治理論,是因為當時的經濟形勢十分嚴峻,統(tǒng)治階級不得不“輕徭薄賦”,減少剝削的程度。這不是統(tǒng)治階級的仁慈,而是認識到這比“竭澤而漁”對統(tǒng)治更有利一些。其暫時提倡“無為”的哲學,是積蓄力量,準備“有為”的更大剝削。

到了漢武帝時代,封建經濟已經恢復并發(fā)展。而由于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不力,造成中央與地方、漢民族與匈奴貴族、地主與農民等矛盾日益尖銳的狀況。這表明,純粹依靠道家學說去治國并不適宜。如果此時再繼續(xù)提倡黃老“無為”,就必然危及封建統(tǒng)治。為了加強和鞏固封建統(tǒng)一政權,急需建立能夠適應封建社會各方面需要的封建統(tǒng)治思想,于是,董仲舒的理論就應運而生了。

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產生

董仲舒是漢代始推陰陽而“為儒者宗”的一代大儒。但是,此時的儒家已經不同于孔孟時代的正統(tǒng)儒學,而是吸納了其他學派許多思想只是仍然被稱為儒家的學派。

儒家學派在孔子以后發(fā)生分裂,至戰(zhàn)國中期孟子成為代表人物。孟子的主張是復古倒退的,當時許多諸侯都認為不合時宜。這與孔子類似。但是,他不僅主張“仁政”,還進一步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6]的理論。儒家的代表人物還有荀子,他主張“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亦則覆舟”。[7]在哲學方面他堅持“天行有?!?,“制天命而用之”。孟子、荀子的這些思想,都是與孔子大不一樣的。他們吸收了“百家爭鳴”中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的成分,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使儒學的體系更加完整,儒家的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所以,儒學在戰(zhàn)國后期發(fā)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董仲舒雖然號為“大儒”,但是他的思想并不完全等同于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他的思想的核心是用神學的觀點來論證皇權和封建秩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宣稱:“天子受命于天”,尊天就必須尊王,天下要“受命于天子”,“身以心為本,國以君為本”。[8]這樣,皇帝就被置于了神圣的地位,由皇帝實行“大一統(tǒng)”,才是天經地義的。

為了論證階級差別和封建等級的合理性,董仲舒提出了“合”“分”論。他說:“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后;必有表,必有里”[9]。即“合”中有“分”,“分”就表現了從屬的關系?!暗?,天之合也”,“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10]。由此得出的結論就是“合而為一”。在這個“一”中,地必須服從天,卑必須服從尊;下必須奉上,臣必須忠君。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就構成了“禮”,表現在封建道德上的具體規(guī)范便是“三綱五?!?。君既然是天在人間的化身,所以君在人間是至高無上的,一切都要服從君。他宣稱:“天不變,道亦不變”[11],封建統(tǒng)治是要永遠存在下去的。他告誡封建君主要把握好“德”“威”兩種手段,“德不可共,威不可分。德共則失恩,威分則失權”[12]。很明顯,董仲舒的這些理論,是對封建綱常的神圣性、永恒性的神學論證,但實質不過是對韓非“勢”“術”理論的新發(fā)展罷了。

董仲舒認識到,思想上的統(tǒng)一對鞏固封建統(tǒng)治尤其重要。他說:“《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tǒng)治,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就是說,當時思想很混亂,各種思想流派并存,上面沒有統(tǒng)一的思想,下面就無所遵循。他建議以“儒家思想”作為封建國家的統(tǒng)治思想,凡“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數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13]。這就是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建議被漢武帝所采納,在長安設立太學,置“五經”博士,專門講授儒家經典。自此之后,“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學之士矣”[14]。

封建理論從此貼上了“儒家”的標記,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中成為封建統(tǒng)治的正統(tǒng)學說。但是,這個貼上了“儒家”標記的封建理論,其實質,卻決非孔子所創(chuàng)立的正統(tǒng)儒學,而是融合“百家爭鳴”各種學說的產物。

四、“獨尊儒術”之“儒”是“博采諸家,自成一體”

從韓非建立的以法家思想為主的封建理論,發(fā)展為董仲舒提出的以儒學面貌出現的封建理論,在實質上是沒有什么差別的,都是千方百計加強封建的中央集權,鞏固君主的專制地位,以保護封建的政治、經濟制度的理論。區(qū)別主要是形式上的,即董仲舒的理論實際上是在韓非理論的基礎上加上了一件儒學的外衣。

為什么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累累若喪家之犬”,四處碰壁,被法家人物所深刻批判的孔孟儒學在此時會受到統(tǒng)治階級的熱烈歡迎呢?這是因為,孔孟儒學及其主張在當時既不能挽救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滅亡命運,而對正在奪取政權的新興封建勢力來說又是“迂遠而闊于事情”[15],自然沒有人接受。但是,孔孟儒學及其主張也并不是沒有一點用處,西漢初人叔孫通就曾經評論說:“夫儒者難于進取,可與守成?!盵16]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學對于已經取得政權的統(tǒng)治者如何來鞏固勝利,應該說是很有用處的。以孔子而言,他雖然不言鬼,不言神,卻昌言“天”的天道觀念;“作春秋”以明其“復夢見周公”之志,想把當時分崩離析的局面恢復為大一統(tǒng)的格局;主張“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政”[17]的綱常意義。這雖然對地主階級奪取政權是障礙,但對于鞏固已經取得政權的統(tǒng)治者穩(wěn)定局面,安撫人心,鞏固勝利,實在是太有用處了。尤其是經過秦、漢時期的變遷,儒學已經不再是完全意義上的孔子的儒學思想,而是已經經過加工和改造,囊括了其他學派關于穩(wěn)定社會,進行有效統(tǒng)治的各種經驗。因而董仲舒所建議作為封建國家的統(tǒng)治思想的“儒家思想”,實際上是“兼儒墨,合名法”,“博采諸家,自成一體”[18]的新儒學。

漢武帝雖然在思想領域是把“博采諸家,自成一體”的“儒學”作為統(tǒng)治思想,但在實際政治上,是儒法并用。凡有利于鞏固其統(tǒng)治的措施,無不采用。誠如漢宣帝劉詢所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9]。所謂“霸王道雜之”,實際上就是儒法并用。列寧曾經說過:“所有一切壓迫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都需要有兩種社會職能:一種是劊子手的職能,另一種是牧師的職能?!盵20]在總結了秦王朝歷史教訓的基礎上制定出來的“霸王道雜之”的漢家統(tǒng)治制度,既重視了劊子手的一種社會職能,也重視了牧師的另一種社會職能。換句通俗的話說,就是將封建統(tǒng)治思想標榜為“孔孟儒學”,是為了更好地進行統(tǒng)治。主張講“仁”講“孝”講“忠”講“義”的“孔孟儒學”,對穩(wěn)定社會是有作用的;而這樣的“孔孟儒學”實際上是“外儒內法”,但卻比韓非赤裸裸主張鎮(zhèn)壓、權術的理論,具有了更大的欺騙性。

在漢武帝之后的中國封建社會,將打著“孔孟儒學”旗號的封建統(tǒng)治思想發(fā)揮到極致。尤其是經過明代理學對“孔孟儒學”的再改造和明清兩代帝王數百年的推崇,早已經演變?yōu)榉钦y(tǒng)的“孔孟儒學”而以廣泛傳播。它鼓吹絕對皇權,鼓吹禁欲主義和蒙昧主義,提倡偶像崇拜,其結果就是禁錮了人民的思想。這樣的“孔孟儒學”自然成為一切保守勢力的旗幟,起到了阻礙歷史進步的負面作用。新文化運動對它進行嚴厲批判,可以說是理所當然。

這樣的“孔孟儒學”,的確不是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本義。要詳細地去區(qū)別孔孟儒學與封建統(tǒng)治思想的異同,那需要寫一本大書,這里就僅略舉作為封建統(tǒng)治思想核心的“三綱”加以說明。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封建統(tǒng)治思想的核心理論,它與孔子有沒有關系?孔子強調禮治,禮治的起點是“正名”,即把維護君臣父子的名分當作治國的根本??鬃拥拇_講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1],意思是說做君王的要像君王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子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各自都應該具有一定的禮節(jié)和道德標準。孔子強調的主要是以“禮”作為君臣之間和父子、兄弟、朋友之間等等社會關系的準則,如君臣之間要以禮相待,“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22],是十分強調君主對臣子須有“禮”這個前提條件然后才有臣子對君主的“忠”的。這與“三綱”所強調的“愚忠”是完全不同的。

“三綱”理論,其實并非源于孔子,而是源于韓非。韓非主張:“人主自不肖,臣不敢侵也”,即令是桀、紂那樣的暴君,也是不能反對的。他說:“湯、武為人臣,而殺其主,刑其尸,而天下譽之。此天下所以至今不治者也”?!俺际戮邮赂?,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叛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盵23]他認為臣子要絕對服從君主,忠于君主,這和孔子“勿欺也,而犯上”的觀點,和先秦儒家提倡的“民為貴”、“民為邦本”的思想,是根本不同的。《韓非子》才是“三綱”理論的實源。

所以,在弘揚優(yōu)秀歷史文化的今天,首先應該做的是辨清各種傳統(tǒng)文化的本源,切不可被封建統(tǒng)治者對歷史文化的篡改而蒙蔽。

注釋:

[1]參見《“打倒孔家店”的歷史誤會》,《中華文化論壇》2006年第3期。

[2]《史記·孔子世家》。

[3]《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270頁。

[4]《漢書·刑法志》。

[5]《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6]《孟子·盡心下》。

[7]《荀子·王制》。

[8]《春秋繁露·為人者天、通國身》。

[9][10]《春秋繁露·基義》。

[11][13][18]《漢書·董仲舒?zhèn)鳌贰?/p>

[12]《春秋繁露·保位權》。

[14]《漢書·儒林傳序》。

[15]《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16]《史記·叔孫通列傳》。

[17]《論語·為政》。

[19]《漢書·元帝紀》。

[20]《列寧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08頁。

[21]《論語·顏淵》。

[22]《論語·八佾》。

[23]《韓非子·忠孝》。

作者:成都大學政治學院副教授

武宁县| 安新县| 河源市| 措勤县| 瑞金市| 通道| 慈利县| 汝城县| 彭阳县| 威海市| 北碚区| 田林县| 富民县| 财经| 阳高县| 南平市| 桃江县| 都兰县| 西和县| 西充县| 钟山县| 诸城市| 漳平市| 稻城县| 荃湾区| 金阳县| 阜宁县| 贡觉县| 木兰县| 平远县| 昔阳县| 崇信县| 扎兰屯市| 江川县| 方山县| 葫芦岛市| 宁津县| 永济市| 云林县| 广元市| 和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