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
千百年來的政治實踐,讓政治家悟出一個淡字;淡泊這個詞又因為諸葛亮的一句名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而載入中國政治思想史,成了政治家的修身戒條。
淡者,水清也,能參得透;泊者,船停靠岸邊,定也。心要能定,以淡制濃。出聲色而不動,入功利而不迷,是為淡泊。
淡的反面是濃。政治本是一件濃烈之物,如熱血青年濃烈的愛國情,戰(zhàn)場上濃密的硝煙,仕途中濃郁的恩怨糾結(jié),同志間濃厚的友愛,交際場上濃艷的酒色等。真是如徐志摩的文章“濃得化不開”。濃重之于政治,是避不開的。
淡,首先是心要淡。心主神明,心里冷靜清醒,一切都好辦。心一亂,方寸全亂。而外來的誘惑首先是惑其心,攻心為上。聲色犬馬,高官厚祿,名譽頭銜,投其所好,送其所要。濃濃的誘惑,無孔不入,不怕你不軟、不從、不上當(dāng)。有人愛金錢,有人愛美女。清朝時朝中某官極清廉,行賄人苦于送禮無門,多方偵探,知他只有一件心事,想刻一本書,于是便找名匠刻印送上,一彈擊中??梢姽賵鰢侵械馁V風(fēng)之濃,拒賄之難。其實對付之法,九九歸一,就是一個淡字。淡然看一切,一切都歸無。居里夫人得諾貝爾獎后,沒有將金質(zhì)獎?wù)赂吒邟炱穑前血務(wù)陆o了女兒當(dāng)玩具在地上踢著玩。我們現(xiàn)在的學(xué)界要是都有份淡然心,絕不會學(xué)術(shù)造假。
瞿秋白、陳賡等共產(chǎn)黨領(lǐng)袖被捕后,蔣介石都曾許以高官,就是陳獨秀后來蔣也曾許他一個部長。但他們都不為所動,寧愿受貧或赴死。我們常用“堅定”這個詞,它是指一種主動的抵御、抵抗、斗爭,其實還有一種“淡定”,意思是根本就不去理他,視而不見,這才是最厲害的。對方想打你一拳,卻打在空氣上,想拉你的手,抓到的是一只空袖口。范仲淹提倡“心憂天下”,但前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外不為利所惑,內(nèi)不為私所動。當(dāng)你內(nèi)心達到最好的恬淡之態(tài),也就是獲得了最大的定力。
定而后有大志。凡歷史上有大成就者,皆有淡泊的一面。因淡泊才讓出了生存空間,擴大的精神世界,才有大節(jié),于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動一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范仲淹兩歲而孤,家中貧困無依。他少有大志,以天下為己任,發(fā)憤苦讀,有時晚上讀書疲倦了,就用冷水沖頭洗臉,常常連飯也吃不上,做官以后,簡樸清貧的生活一直堅持不改,常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后來官做到參知政事(副宰相),指揮了對西夏的戰(zhàn)爭,又主持了慶歷新政的改革,成為一代名相。
有大志才能做大事。曾國藩以儒生治軍,終成大業(yè),靠的便是“尚志”“誠實”和“勇毅”。他淡泊名利,志向堅定。諸葛亮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而自勵。他自幼父母雙亡,由叔父扶養(yǎng)長大,后避亂荊州,潛心向?qū)W,淡泊明志,輔佐劉備之后,又夙夜在公,鞠躬盡瘁。他與劉備陳說天下形勢及興復(fù)漢室之計——即著名的《隆中對》,策劃孫、劉聯(lián)盟,于赤壁之戰(zhàn)大破曹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蜀漢建立,被拜為丞相。劉備死后他又輔佐幼主,外聯(lián)東吳,內(nèi)修政治,南征平叛,北抗強魏,為完成統(tǒng)一中原,興復(fù)漢室的大業(y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成為一代典范。
淡泊不是消極避世,不是獨居一室,兩耳不聞窗外事,淡泊志在修身,進而濟世。所以古人云:“簪纓之士,常不及孤寒之子可以抗節(jié)致忠;廟堂之上,常不及山野之夫可以料事燭理。何也?彼以濃艷損志,此以淡泊全真也。”也就是說,那些戴著華冠美飾的高官顯貴們,常不能像那些家世寒微者那樣堅持節(jié)操、為國盡忠、不計名利。世上不乏有才華之輩,但最缺乏攘利不先、赴義恐后、忠憤耿耿之人。正是這些淡泊之人給歷史、給后人留下了可圈可點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