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說法偷換了一個概念?!皦炎濉边@個寫法確實是1965年才有的,但是這個民族最遲在宋代就有了。
“壯族”是個音譯詞,解放前文獻基本都寫成“撞族”、“僮族”或者“獞族”。一般認為,這個民族形成于宋代?!独m(xù)資治通鑒》卷一百一十記錄岳飛滅曹成得楊再興的戰(zhàn)爭:“會張憲與撞軍統(tǒng)制王經(jīng)皆至,再興屢戰(zhàn),又殺飛之弟翻?!边@里的“撞軍”就是壯族士兵組成的軍隊。前面所舉的另外兩種寫法在史書中也常見。明人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二十二《府縣》:“宣德以后,猺、獞不靖,知縣蘇寬不事事,而獞老韋公秦等,保舉莫保之元孫莫敬誠為土官,詔授敬誠特襲知縣,時一邑二令,權(quán)不相統(tǒng)?!?/p>
但是這些音譯并不好看,“獞”更是帶了拿別的民族不當人看的犬字旁。1951年,在《政務院關(guān)于處理帶有歧視或侮辱少數(shù)民族性質(zhì)的稱謂、地名、碑碣、匾聯(lián)的指示》出臺后,類似于“獞族”這樣的音譯被廢止,只保留比較中性的“僮族”。所以我們讀一些五幾年的史料,提到各種壯族自治區(qū)時都寫的是“僮族”自治區(qū)。1957年,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成立前的討論中,很多代表提出“僮”是個多音字,容易讀錯,建議修改音譯為有褒義色彩的“壯”。根據(jù)當時的會議記錄,這個建議得到了周恩來、李維漢等人的支持。但由于“僮”的音譯已具有一定社會性,為廣泛征求各方意見,當時未作修改。1965年,國務院正式做出《國務院關(guān)于更改僮族及僮族自治地方名稱問題給廣西僮族自治區(qū)人民委員會、云南省人民委員會、廣東省人民委員會的批復》,正式將“僮族”的譯法修改為“壯族”。
所以說,“壯族”這個譯法確實是解放后才有的,但是這個民族本身則是古已有之的。(解答人清潔工:中文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