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庵
蘇東坡詩書文章都好不說,最重要的是“識趣”,曠達之人。出入儒釋,而得禪風習習。
蘇東坡死于一一零一年,死后懷念他的人固然多,但真正成為“偶像”,一舉一動,一巾一服,都成為追逐模仿焦點,恐是晚明萬歷中期(大約一六零零年)之后的事了。晚明文人愛風流,琴棋書畫喝茶說禪樣樣都能來一手的“蘇長公”幾經(jīng)抬舉,遂成為異代而興的“文化品牌”了。
晚明文人的這一最愛,當是隨著海上私人貿易,渡海到了日本,通江戶幕府一代,論中國文人排行榜,蘇東坡若自居第二,怕無人敢占上座了。
偶然得見一圖集,和刊本《集古名公畫式》,草坪山人輯,學畫用的帖子,“畫譜”一類,估計初刊當在幕府之時,今日所見多為明治、大正翻刻本。其中便有所謂“蘇東坡賞心十六事”,這十六事分別為:一、午倦一方藤枕;二、撫琴聽者知音;三、乞得名花盛開;四、清晨半炷名香;五、花塢樽前微笑;六、月下東鄰吹簫;七、柳陰堤畔閑行;八、飛來佳禽自語;九、開甕急逢陶謝;十、接客不著衣冠;十一、隔溪山寺聞鐘;十二、客至汲泉烹茗茶;十三、暑至臨流濯足;十四、清溪淺水行舟;十五、涼雨竹窗夜話;十六、雨后登樓看山。
—大約也就是晚明文人風流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