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貓
烏瑪瓦卡山谷(Quebrada de Humahuaca),移步換景,處處有畫。你不僅可以體驗色彩的綻放,還可以感受印加帝國時代到西班牙殖民時期的古鎮(zhèn)風情:鐘樓,墻壁繪滿彩色圖畫的小巷,喝著馬黛茶的當?shù)厝?,仿佛電影中的場景?/p>
屬于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烏瑪瓦卡峽谷(La Quebrada de Humahuaca),曾是狩獵者和客商進行交易的場所,還是印加帝國( Inca Empire公元15-16世紀)時代反抗歐洲殖民者入侵,以及19-20世紀阿根廷人為獨立而斗爭的戰(zhàn)場。據(jù)說發(fā)掘出的史前人類“狩獵采摘”(hunter-gatherer)遺跡可追溯到公元前9000年。而在過去的一千年間,這里是“印加之路”的一部分,安第斯高原的主要商業(yè)通道,與中國的“絲綢之路”有異曲同工之妙。
峽谷中保留了很多文化遺跡,最重要的三座城鎮(zhèn):蒂爾卡拉(Tilcara)、普瑪馬卡(Purmamarca)和烏瑪瓦卡,有的已經(jīng)成為廢墟,有的則完整保留下來。中午的烈日下,為了節(jié)省時間,我放棄了午餐,直接來到昔日的土著部落普卡拉.蒂爾卡拉(Pucará de Tilcara)所在地,這處文化遺跡是一個“石頭城”,Pucará來自當?shù)卣Z,“防御工事”之意。11-15世紀,原住民部落集中在山坡上建造防御石屋,最興盛的時期,有兩千人生活在這里,“印加之路”上的這類防御工事很多,有些農(nóng)田仍然被1500年前歷史的石墻圍繞。
作為城堡,蒂爾卡拉沒有高墻和防御設(shè)施,但處于戰(zhàn)略要地。城堡的最高點是一個360度的瞭望臺,防范來襲的敵人。不過在15世紀末,這個部落還是被印加帝國征服了。16世紀前期被西班牙人征服(Tilcara由西班牙人于16世紀晚期建立)。遺址遍布石頭搭成的建筑,連個遮陰避陽的地方都找不到,高大的仙人掌直挺挺地矗立著,唯一的新建筑是一座金字塔形狀的紀念碑,紀念曾經(jīng)參與修復古跡的考古學家。幾個西方背包客躺在平臺上曬太陽,面對彩色砂礫巖構(gòu)成的奇特山峰,悠然自得。抬頭,只見飄逸的祥云如白駒過隙,稍縱即逝。
距離蒂爾卡拉石城一公里便是Tilcara鎮(zhèn),由西班牙殖民者征服印加人后建造起來的。印地安人的反抗最終被西班牙遠征者手中的長劍和傳教士的十字架給征服了,這條“印加之路”也變成了將金礦運到秘魯?shù)谋亟?jīng)之路。現(xiàn)在阿根廷、厄瓜多爾、哥倫比亞、玻利維亞、秘魯和智利六個國家正在聯(lián)合申請將這條長達兩萬五千多公里,北起厄瓜多爾、南至阿根廷的門多薩(MENDOZA)省南部的“印加之路”列為UNESCO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
另一座漂亮的小鎮(zhèn)烏瑪瓦卡,呈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濃郁殖民時代的風格:狹窄的卵石街道,西班牙鐘樓,白色小教堂,墻壁繪滿彩色圖畫的小巷,土磚房。彩石砌成的市政廣場上,喝著馬黛茶的當?shù)厝?,背包客、嬉皮士們彈著吉他唱著歌,時光慢慢流逝,這個海拔3千米的小鎮(zhèn)很好地融合了西班牙殖民風格與印第安文化。西班牙、葡萄牙在拉美長達三百年的殖民統(tǒng)治,確立了歐洲文化統(tǒng)治地位的同時,也意味著本土印第安文化的毀滅。當?shù)厝嗣黠@帶有印第安血統(tǒng),而非阿根廷其它地方的白種人。
一天之內(nèi),移步換景,處處有畫,我不僅體驗到了色彩的綻放,還感受到如同電影中的場景,這條印加之路無疑是阿根廷最具魅力的線路之一,異風交匯的重鎮(zhèn)驛站,無不把人帶進歷史的長河,去遙想古道昔日的繁榮、輝煌、雄霸和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