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經指控或審判的情況下,可以對嫌疑人進行無限期拘留”。
2015年4月7日,馬來西亞議會通過了新的《反恐安全法》,其中“未審先扣”的關鍵規(guī)定再度引發(fā)各界關注。馬來西亞反對黨、公民權利監(jiān)督機構和聯(lián)合國在內的眾多團體機構對此均表示疑慮,認為此項法律會被用來打擊異議聲音;但馬來西亞政府堅持稱,《反恐安全法》的出臺對于維護國家的穩(wěn)定與安全至關重要,政府需要一部特殊法律以應對來自像“伊斯蘭國”那樣的激進團體的威脅。
國際人權觀察組織稱,《反恐安全法》“對于馬來西亞人權是一個巨大倒退”,不過類似的法律爭議一直存在于馬來西亞,并且不斷因國際輿論的參與而喧囂不已。由此可見,馬來西亞的反恐法令既要打擊恐怖主義又要維護人權,似乎一直處于“魚與熊掌不可得兼”的矛盾中。
三年前,馬來西亞政府宣布廢除沿用了60多年的《國內安全法》,并承諾將廢除另一部同樣極富爭議的《煽動法令》,但隨著《反恐安全法》的出現(xiàn),《煽動法令》卻得到了進一步鞏固。聯(lián)合國人權機構也敦促馬來西亞,稱其作為東盟目前的輪值主席國,應該通過在國內致力于保障人權,確保其在區(qū)域和國際層面的領導力。
廢除《國內安全法》
馬來西亞的《國內安全法》(也稱“內部安全法令”)為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英國殖民時期用來對付共產黨顛覆活動的法令,但馬來西亞的共產主義活動在1980年代末結束后,政府卻一直沿用該法律。這項法令賦予政府特權,不需要經過司法審訊,就可以對懷疑威脅國家安全的人士進行逮捕和無限期扣押,由于這項法令已經成為政府對付異議人士的政治工具,因此一直受到反對黨和人權組織的嚴厲批評。
馬來西亞政府認為需要出臺特殊法律才能應對來自像“ 伊斯蘭國”那樣的激進團體的威脅(尹鴻偉/攝)
在2001年9·11恐怖襲擊事件之后,馬來西亞政府就采取先發(fā)制人的行動,根據《國內安全法》逮捕大批可能涉及宗教極端活動的人士,但不斷遭到濫用這項法令的批評。2009年8月,馬來西亞維權人士和反對黨發(fā)起兩萬人反對《國內安全法》的大集會,結果遭到警方發(fā)射催淚彈和高壓水槍強硬鎮(zhèn)壓,共有500多人遭到逮捕,稍后才被釋放。
2011年,由80個非政府組織所組成的廢除《國內安全法》聯(lián)盟稱,在過去半個世紀,有數(shù)以千計的人在內安法令和緊急法令下被扣留,他們被捕并不是因為他們的所作所為,而是在毫無根據的情況下被指控。該聯(lián)盟要求政府向國會提呈廢除內部安全法令以及其他允許警方不需要司法審訊而扣留嫌犯的法令,同時釋放所有被扣留者或將他們提控上法庭。而在最近幾年,許多人則是因為被懷疑是宗教極端分子而被關押。
重重壓力迫使馬來西亞政府對此進行變革,總理納吉布在2011年9月15日正式宣布自2012年4月起廢除實行了52年的《國內安全法》,但2012年7月又宣布以“國家安全罪行(特別措施)法令(SOSMA)”取代,輿論對此褒貶不一。支持者認為2012年新推出的特別措施法令是一個新法,反對者則表示“特別措施”是《國內安全法》的翻版,兩者屬于“換湯不換藥”,爭議的核心在于繼續(xù)允許警方不需要司法審訊就可以扣留懷疑危害國家安全的人士。
在廢除《國內安全法》的同時,馬來西亞政府開始逐步釋放此前依據此法扣留的人士,但始終沒有完全釋放,一些人仍然被以各種理由繼續(xù)扣留。馬來西亞著名人權組織“人民之聲”曾在2012年12月發(fā)布了《2012年馬來西亞公民與政治權利報告》,聲稱政府雖然廢除惡名昭彰的內部安全法令,卻以新的惡法取代,人權紀錄依舊沒有改善。
2012年國家安全罪行(特別措施)法令首次援引出現(xiàn)在2013年2月,警方成功搗破馬來西亞基地組織(Tanzim AlQaeda Malaysia TAQM),并且抓獲其中3名組織成員進行提控。警方稱,3名被捕者不只是在馬來西亞國內犯下罪行,同時也涉及國外的軍事和恐怖主義活動,所以才會被逮捕。
不過,“人民之聲”隨后又發(fā)布文告批評警方引用侵犯人權的法律進行逮捕活動,顯示馬來西亞人的基本權利繼續(xù)受到侵犯,“每個馬來西亞人都有權利在法庭獲得公平的審訊機會”。
馬來西亞總理府部長南茜則在2014年9月評論稱,當初《國內安全法》遭到許多人權組織的大力反對,自從政府以2012年國家安全罪行(特別措施)法令取代后,重新擬定了新的法令與事項,獲得了人民的接受。
2013年,馬來西亞國會又通過了新的預防犯罪法令(POCA),規(guī)定由5人組成的防范罪案局批準后,警方可扣留一名嫌犯長達2年;若當局有理由相信嫌犯將危害國家安全,可申請再延長扣留2年,但原有防范罪案法令只允許扣留嫌犯最長72天,不過法令也允許被扣者申請人身保護令。
由于這些法令都允許當局未審先扣,因此其在執(zhí)行過程中一直遭受輿論的非議。根據聯(lián)合國人權理事會的信息,2014年馬來西亞至少有23人因通過互聯(lián)網或傳統(tǒng)媒體發(fā)布或傳播信息和思想而被控煽動叛亂,其中包括當選議員、政界人士、人權捍衛(wèi)者、學者、律師、學生和記者。
《煽動法令》仍被保留
近年來,馬來西亞國內依舊出現(xiàn)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例如有非政府組織煽動東馬地區(qū)脫離馬來西亞,有北部州屬以自由為名而要求自治,均被認為會令國家陷入混亂局面,必須使用“1948年《煽動法令》”進行制止,并且應該盡快對該法令進行必要的強化與修正。
1948年《煽動法令》稱,“質疑憲法中公民權、馬來文和其他語文地位、馬來人的特殊地位和馬來統(tǒng)治者地位”的言論即為煽動言論,該法令還嚴厲禁止使用任何煽動性字眼,印刷、出版、銷售煽動性刊物以及進口煽動性刊物。第一次觸犯該法令者,可被判罰款不超過馬幣5000元(約為8730元人民幣)或監(jiān)禁不超過三年;或兩者兼施,重犯者可被判監(jiān)禁不超過五年。
馬來西亞內政部長阿末扎希公開表示,只要自己還是內政部長,定會確?!渡縿臃睢酚脕砭S護伊斯蘭、馬來人和統(tǒng)治者的地位
不過,西方社會對于馬來西亞的《煽動法令》始終持否定態(tài)度,美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甚至直接要求馬方廢除該法令,但馬來西亞政府回應美方稱“他們應該尊重各國的政治體系,不應該插手政府的決定”。
馬來西亞媒體則指出,在其他國家如新加坡仍然有相關法令保障國家及人民安全,因此《煽動法令》的保留是需要的,尤其在目前全球局勢中各地區(qū)都對反恐安全提高戒備,人們也不能對此法令過于持有偏見看法,“作為多元族群社會的馬來西亞,更需要《煽動法令》來保障國家及人民安全”。由于馬來西亞政府迄今為止并沒有正式宣布廢除《煽動法令》,因此目前該法令依然有效。
馬來西亞政府始終擔心宗教外在沖突會對本國的安全構成威脅。馬來西亞前總警長慕沙哈山表示,2012年國家安全罪行(特別措施)法令已經不足以用來提控涉及恐怖組織的人士,特別是當恐怖組織活動或訓練皆在國外進行,而馬來西亞難以對此搜集足夠的證據。
隨著自愿參與恐怖活動的人員或在網絡招募成員的恐怖組織活動越來越泛濫,馬來西亞國內一直有加強現(xiàn)有法律、預防恐怖主義入侵的呼聲。自2014年以來,內政部長阿末扎希便不斷建議政府制定全新的“反恐法令”,并聲明反恐法令不僅是用來對付恐怖組織成員,也必須在初期達到防止國人參與恐怖組織的目標。
阿末扎希多次強調,這項法令并不是取代過往的《國內安全法》,也不會被用來對付政治異議分子,除了可用來加強現(xiàn)有的2012年國家安全罪行(特別措施)法令(SOSMA),也可預防恐怖主義入侵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媒體評論稱,從司法和人權的角度,未審先扣確實不符合法律的公正原則,但面對疑似恐怖分子和組織愈來愈血腥暴力的襲擊威脅,百姓的性命安全應比恐怖分子的人權和公平原則優(yōu)先受到考慮。還有觀點認為,在制定《反恐安全法》的同時,還應責成政府成立一個監(jiān)督委員會,確保有關法律不會遭濫用及侵犯人權。
2015年4月6日,剛從越南河內參加國際國會議員聯(lián)盟會議歸來的總理府部長魏家祥表示,“參會8個國家所提呈的議案都和‘伊斯蘭國’有關系”。他還稱,“包括美國和其它先進國家在內,都有反恐法令的存在,為甚么馬來西亞不能和其它國家一樣?”
就在《反恐安全法》重新實行期間,數(shù)十名反對派政治人士、律師、社會活動人士及記者突然被捕。對于類似“閃電戰(zhàn)”的抓捕行動,警方宣稱是依據《煽動法令》而出手,因為這些人有關皇室或種族的言行涉嫌煽動針對政府的仇恨。反對黨因此抗議,認為此舉是馬來西亞異議人士活動空間縮小的一個明顯信號。
目前,馬來西亞政府不再提及早前總理對廢除《煽動法令》的公開承諾,相反在推出《反恐安全法》的同時,進一步強調“《煽動法令》對于在這一多民族國家維持社會和諧是必要的”。阿末扎希更公開表示,只要自己還是內政部長,定會確?!渡縿臃睢酚脕砭S護伊斯蘭、馬來人和統(tǒng)治者的地位。
再頒《反恐安全法》
雖然有了《煽動法令》,但馬來西亞政府仍然覺得工作上束縛太多,無法應對越來越猖獗的國內和國際恐怖分子。馬來西亞民政事務總署署長扎赫德·哈米迪表示,政府需要一部《反恐安全法》來應對來自像“伊斯蘭國”這樣激進團體的威脅。
內政部長阿末扎希在2015年3月中透露,已有61名馬來西亞公民前往敘利亞參與“伊斯蘭國”組織,并有10人因此喪命,其中有兩個家庭更攜帶家眷變賣家產去參與戰(zhàn)斗,其中一名家庭成員是3個月大的女嬰,而目前最年輕的被捕者是一名18歲的女學生。阿末扎希強調,應該不分種族和宗教共同支持《反恐安全法》,因為新法律有助于預防狂熱分子從海外作戰(zhàn)回國后繼續(xù)展開殺戮,包括殘殺非穆斯林,“我們擔心的不只是他們?yōu)榱送ㄍ焯玫目旖莘绞蕉鴳?zhàn)斗,而是當他們回國后,如果我國沒有防范性法律,穆斯林和非穆斯林都會成為被殺害的對象”。
2015年4月,馬來西亞警方宣布已經拘留了75名與“伊斯蘭國”有聯(lián)系的馬來西亞人,還包括當月涉嫌密謀對首都吉隆坡發(fā)動襲擊的一個17人團體,他們策劃襲擊銀行、警察局和軍事哨所以獲得武器,而且其中兩人剛從敘利亞返回馬來西亞。因此,扎赫德·哈米迪稱,“威脅是真實存在的,我們必須現(xiàn)在通過這項法律”。
按照馬來西亞新的《反恐安全法》規(guī)定,允許把嫌疑人在未經審判的情況下無限期拘留,其只需由一個政府任命的五人委員會批準即可,而嫌疑人卻沒有權利要求司法機構核查??紤]到此項法律可能會引起的爭議,馬來西亞政府承諾將不會基于政治信仰原因而以此法針對某個人,而且新法與三年前政府所廢除的《國內安全法》不同。
不過,《反恐安全法》的內容和政府的公開承諾都沒有換來外界的一致認同,很多人依然擔心政府會利用《反恐安全法》打擊政治對手,這樣的情況猶如以前《國內安全法》有效時期。一些人權觀察組織堅持認為,恢復未經審判無限期關押嫌疑人,馬來西亞再度為出于政治動機濫用國家權力打開了大門。
曾因《國內安全法》在未經審判的情況下被拘留兩年的反對派政治人士蔡添強表示,“伊斯蘭國”的出現(xiàn)為政府頒布這個法令找到了看似充足的理由,“頒布這一法律是迫于執(zhí)政黨基層組織保守派的壓力,實際上不一定是出于安全的考慮”。
蔡添強認為,《反恐安全法》實為2012年廢除的《國內安全法》復活,內容甚至更加嚴苛,國內言論自由與民主空間將進一步遭受箝制。他在4月18日對媒體解釋:剛通過的防范恐怖主義法令,加上2012年取代內安法的國家安全罪行(特別措施)法令(SOSMA)、2013年國會通過的預防犯罪法令(POCA)及強化后的煽動法令,這些法令皆為未審先扣;此四部法令卻僅為針對一項罪行而存在,這將在馬來西亞言論管制上變本加厲,迫使人民無法開口表達心聲。
聯(lián)合國的人權機構也對馬來西亞正在發(fā)生的這一切表示關切,人權高級專員扎伊德在2015年4月9日表示:《反恐安全法》在人權方面存在著嚴重缺陷,允許在沒有審判的情況下對個人進行無限期拘禁,同時對執(zhí)法部門賦予了廣泛的權力而沒有預防虐待和確保對侵犯人權行為進行問責的充分保障措施。
圖為吉隆坡著名的標志性建筑雙子塔。馬來西亞的反恐法令既要打擊恐怖主義又要維護人權, 似乎一直處于“ 魚與熊掌不可得兼”的矛盾中(尹鴻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