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龍
近些年國人仿效古人西行,遠赴印度朝謁佛教勝跡,漸成風氣。然而真能像法顯、玄奘那樣做一位有心人,記下自己的所見所聞,體貼異域文明,并不多見。揚之水《桑奇三塔:西天佛國的世俗情味》運用現(xiàn)代的攝影技術,以溫婉的筆觸、細膩的描寫,還以三聯(lián)書店特有的精美裝幀,展現(xiàn)了印度古塔上的佛陀生平事跡,娓娓道來,讀后仿佛身臨其境。
桑奇(Sanchi)佛塔,位于今天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爾附近,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且保存最完整的佛塔遺跡,始建于公元前三世紀的孔雀王朝阿育王時代,而當?shù)氐姆鹗禄顒?,大約一直持續(xù)到十一世紀,見證了古印度一千三百余年的佛教興衰。一八一八年,這些佛塔被英國軍人在無意間偶然發(fā)現(xiàn),隨后引起世人的極大關注??脊艑W家將其中較大的三座佛塔,分別稱為:大塔、二塔、三塔。《桑奇三塔》主要講述這三座佛塔上的佛傳故事和本生故事,是中國大陸地區(qū)全面介紹桑奇佛教藝術的第一部專著,圖文并茂,清新雋永。
塔,在漢譯佛典里常被音譯成“窣堵婆”(stūpa),最初是埋葬死人的墳墓,通常類似倒扣的飯碗,頂部略平,故稱“覆缽塔”。佛塔,因此是供奉佛舍利的地方,是佛教徒競相禮拜的圣地。不過,塔中的舍利,并不局限于佛骨,也可以泛指佛教的高僧大德的遺骨。桑奇塔的舍利,即是后者。譬如,二塔的地宮里,匯集了很多高僧的遺骨,包括參加阿育王時期第三次結(jié)集的高僧、被派往喜馬雅地區(qū)傳道的僧人;三塔存放著佛的兩大弟子舍利弗、目鍵連的舍利。桑奇,是一個印度村莊,以前并不出名,釋迦牟尼未曾到過。然而,附近有一座小城毗迪薩(Vidisa),則是商旅輻輳之地。那里的商人以自己的財富興建這些佛塔,在它們的門梁、立柱、欄楯等物件上,以精微的筆法,宛如在象牙上雕刻精美的浮雕,講述釋迦牟尼佛的故事。當?shù)赜邢笱赖窨痰乃囆g傳統(tǒng),工匠們把自己的手藝發(fā)揮到這些粗獷的石頭上,浮雕之精美、奇異,大家可想而知。
當年,還是太子身份的阿育王經(jīng)過毗迪薩,娶了當?shù)馗簧痰呐畠簽槠?,育有兩男一女。阿育王登基以后,他們的次子被派往錫蘭(今斯里蘭卡)弘法布教。這位王子臨行前到毗迪薩探望母親,還在當?shù)鼐杞艘蛔鹚?。考古學家認為,桑奇佛塔的故事應該從那一時刻開始。在桑奇,確實發(fā)現(xiàn)了一座阿育王柱,屬于印度歷史上一個偉大時代的特定標志物,具有明顯的希臘化雕刻風格。桑奇大塔是那個時代的杰作。阿育王去世以后,孔雀王朝趨于沒落。繼起的巽伽王朝,雖然不太熱衷佛教,但在這一時期桑奇建起一批重要的建筑,包括二塔、三塔等。其雕刻風格,更多地具有印度本土藝術的趣味,浮雕上有華美、繁縟的植物裝飾。巽伽王朝風光了百余年,后來到安達羅王朝,印度的本土藝術得以破蕊怒放。桑奇遺址最燦爛的部分,包括大塔的四門、三塔的獨門,興建于此時;人物的雕造,往往有深度的空間感,似乎可以在那些石頭上自由活動。此時的藝術風格,植根于印度人的心靈與信仰,真誠而不造作。藝術史家馬歇爾撰寫了名著《桑奇遺跡》(The Monuments of Sanchi),他說,這些浮雕“是頌揚宗教,而非給精神的觀念披上形式的外衣。它以雕刻的鑿子所能麾使的最單純、最富表現(xiàn)力的語言,講述著佛教的故事。恰因這種單純與無所掩飾的真摯,它真實道出了印度人的心靈的聲音,使之直到今天,仍可打動我們”。
《桑奇三塔》便是被打動的結(jié)果。數(shù)年前,作者有一次印度之行,十三天的行程,每天曉行夜宿,緊張之余卻是收獲極豐,瞻禮桑奇之后,發(fā)愿要來介紹桑奇的故事。在她整理印度拍攝的照片時,感覺一次又一次地回到那個西天佛國。在作者眼里,一個小小的紋飾,可以折射出跨山越海的曲折經(jīng)歷。空間的穿越,造就了時間的永恒。在桑奇三塔的浮雕里,布滿了一個又一個具體的象征,無憂樹、菩提樹、娑羅樹、白象、蓮花、王座、法輪……它們在桑奇的陽光下,千年不朽,傳頌著佛弟子對佛陀的景仰,這位早已解脫而入涅槃的覺悟者因此而無處不在。世俗的場景、出世的意味,緣此渾然一體。呂澂在《佛教美術》一書里說:“雕刻佛之行跡,則純用象征方法,如以小鹿象征其出家,以菩提樹象征其成道,以法輪象征其說法,以塔象征其滅度,完全無佛本身之像。由當時雕刻之技術云,雕刻人物并非難事,而故意避開,別取象征法代之者,或系出于對佛之崇敬,以為佛之形象圓滿無可比擬也,亦是一種理想主義之表現(xiàn)?!?/p>
桑奇的浮雕,是對佛陀的贊嘆。以浮雕表現(xiàn)釋迦牟尼的生平,為什么從不出現(xiàn)他的形象?這種現(xiàn)象,在宗教藝術學里有專門的術語,aniconism,勉強譯為“不設像”,類似于我們傳統(tǒng)上說的“尊者不像”,或者如老子所言“大象無形”。其實,在佛經(jīng)里隨處可見“不設像”的思想,比如《金剛經(jīng)》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各大宗教為了表現(xiàn)不可思議、不可言說的最高境界,大多采用象征的手法,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甚至可以說,宗教藝術是人類文明史上最能打動人心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桑奇浮雕里的象征物,形象生動,含義豐富,是我們欣賞桑奇佛教藝術的關鍵。這一部《桑奇三塔》,引經(jīng)據(jù)典,將浮雕上的構(gòu)圖造像,與經(jīng)典里的相關記載參照對比,方便我們理解其中的意蘊,厥功甚偉。
從中國到印度,古人往返,歷經(jīng)數(shù)年,九死一生;我們現(xiàn)在坐飛機,也就是幾小時的工夫。然而,省下來的旅行時間,能像《桑奇三塔》的作者這樣發(fā)愿寫書,靜心體會,能有幾人歟?愿君細讀此著,見仁見智樂在其中。
(《桑奇三塔:西天佛國的世俗情味》,揚之水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二一二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