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理性人尋租:我國公民選舉權異化問題及其破解之道

2015-09-10 07:22:44梁桂雪
理論導刊 2015年10期
關鍵詞:代議制

梁桂雪

摘 要:選舉過程中的賄選行為是選民與候選人雙方合意共謀的結果,如以選民為主體進行考察,則可將其概括為一種選舉權的異化。這種異化在候選人長期的買票及競爭推動下會發(fā)生從被動到主動的轉化,表現(xiàn)為公民作為理性人的權利尋租。這種尋租行為本質在于我國代議民主機制的不盡完善及選民選舉權行使的應然利益訴求與實然利益回報之間的巨大分歧。解決這一問題,確保公共利益的實現(xiàn),需要提高我國的選舉法治化水平,從培育公民公共精神、增強公民身份認同及加強選舉過程監(jiān)督等方面采取有力舉措。

關鍵詞:代議制;公民選舉權;尋租;規(guī)約與監(jiān)督

中圖分類號:D6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5)10-0031-05

尋租(rentseeking)又名競租,尋租理論研究鼻祖戈登·塔洛克在《對尋租活動的經(jīng)濟分析》中首次對尋租行為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認為“尋租就是那種利用資源通過政治過程獲得特權從而構成對他人利益的損害大于租金獲得者收益的行為”。[1]克格魯將其定義為“政府限制經(jīng)濟活動的行為,并指出限制不當可能會引發(fā)行賄、貪污、走私及黑市交易等”。[2]后來,這一概念被吳敬璉等學者引入中國,用來分析轉型時期的腐敗現(xiàn)象及我國轉軌經(jīng)濟的特征與尋租活動的關系。[3]權力尋租凸顯行政邏輯下公權力對公民的主動支配地位,但政治過程中公民并不總是處于被動地位。在民主邏輯中,公民利用選舉權向公權力競爭者進行的尋租行為,不僅降低代議制運作效能,還與人民主權價值相悖離。本文以選舉權尋租為分析框架,借助轟動全國的湖南衡陽人大代表賄選這一個案,對“理性人”思維指導下的公民何以促成選舉權異化進行分析,以期從理論層面將賄選問題及其治理策略研究進一步推向深入。

一、選舉權異化:基于經(jīng)濟理性的權利尋租

選舉權最初作為公民身份之附屬物,其成長源頭可追溯到古希臘、古羅馬及中世紀的城市共和國。[4]不過在當時投票并非正式公務,它只是公民基于其身份對所在共同體及自己應盡的責任,其代表的政治功能與現(xiàn)在的民選代表不可同日而語。后來歷經(jīng)“特權論”[5]階段(特權論興起于中世紀,這種理論認為選舉并不是附屬于公民身份的自然行為,而是附著于特定經(jīng)濟地位的特權,這種經(jīng)濟地位在當時典型的指擁有土地,除此之外,特權因素還體現(xiàn)在種族、性別、膚色等方面。這一理論將財產(chǎn)作為特權條件,其依據(jù)一是只有有產(chǎn)者才會因為受到共同體法律影響而被認為與共同體有充分聯(lián)系,二是只有有產(chǎn)者才能獲得經(jīng)濟獨立之上的意志獨立,而這是投票的重要依據(jù)),并不斷演進。選舉權在啟蒙運動中被稱為人民與生俱來的平等自然權利。這種權利運行意義在于公民參與選舉是體現(xiàn)其國家主權所有者的身份,與生俱來且不可被隨意剝奪。孟德斯鳩說“除自己沒有意志者以外,一切人民皆當有選舉的投票權”,就是這個意思。[6]隨著現(xiàn)代國家代議制民主的發(fā)展,選舉權被各國以憲法或者法律形式加以確認,成為選舉制度的重要運行條件。

理性人行動依據(jù)經(jīng)濟理性思維,秉持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標,“理性人的經(jīng)濟學定義僅指這樣一種人,他們在自已知識的限度內,運用每單位有價值的產(chǎn)出的最少稀缺資源投入來達到自己的目的”,[7]所以經(jīng)濟理性并不天然意味著他們一定會謀求尋租租金,但卻會影響他們在衡量成本收益之后采取的行動。從應然層面講,選民應本著公共理性精神,選擇資質最優(yōu)、能力最強的候選者作為自己利益的代言人。但在當下中國政治實踐中,當遵循公共理性進行的投票收益不能滿足其預期收益時,選民為獲得私人利益所采取的“以票換錢”行為使得選舉權脫離它原本的政治角色,成為賄選中的交易商品。

1公民選舉權運作本質。在人民主權原則指導下,基于大國善治初衷,當今大多數(shù)國家都選擇代議制作為民主的主要實現(xiàn)形式。按照密爾的經(jīng)典界定,代議制指的是“全體人民或一大部分人民通過由他們定期選出的代表行使最后的控制權”。[8]由此可知這種以法治為保障的間接民主,選舉是其核心環(huán)節(jié),選舉權是否得以公正行使就必然成為影響代議制運行的重要因素。

選舉權作為公民政治身份的象征,其實現(xiàn)過程是公民作為國家治理主體參與政治生活,進行自我利益維護的展示。它在應然層面依托公共精神,為公共利益來做出投票選擇。毫無疑問,公民在選舉人大代表的過程中應以選舉“國家治理的代理人”動機來進行代表資質的審視與評判,在充分運用自身公民素養(yǎng)對候選人資質進行了解、分析與評判后,最終選出合格的人大代表。

作為政治權利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項由憲法規(guī)定的政治權利來源于國家并服務于國家目的,它帶有主體的相對個體性及自主性特點,這意味著選舉權是具體的而非抽象的。法律對政治權利的規(guī)定是針對普遍意義上的公民整體,但是這一資格最終要落實到個體并依靠個體才能實現(xiàn)。同時,由于主體的相對個體性使得個人對在合法前提下如何使用選舉權有巨大的自主空間,因此,選舉權運用效能與公民公共素養(yǎng)緊密相關。這一效能從微觀層次上關系到人大代表群體的整體素質;從中觀層次上對國家權力機關工作質量有重要影響;從宏觀上看它還對昭示人民民主優(yōu)越性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形象及運行狀況有基礎性作用。

2公民選舉權運作中的異化。實踐總是受理論指導并將其結論作為行動目標,但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復雜因素的相互作用往往使實踐結果與原初預設存在出入,選舉權運作實踐亦然。依照選舉權應然運作邏輯,它的最終目標旨在獲取公共利益。這一利益的獲取路徑大致為“選舉代表——組成代議機構——代議機構決策——決策落實產(chǎn)生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分配”,因此,選舉權既是選民參與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政治資格,同時其使用質量又影響到公共利益總量的生產(chǎn)。選舉權實踐與理論的分歧最終體現(xiàn)在公共利益創(chuàng)造效能上,即效能不足及效能悖離兩種情況。后者所描述的悖離指由創(chuàng)造公共利益轉化為侵蝕公共利益,這種反向作用即是選舉權運用異化。

本文中我們討論的選舉權異化并非是權利內容的異化而是價值的異化。也就是說,選舉權的內容不變,但投票權被賦予經(jīng)濟價值,作為異化商品在由選民與候選人構成的市場中進行交換。它的價值由選舉代表、促進代議制民主的發(fā)展,加速政治法治化及責任化,異化為謀求私人經(jīng)濟利益的工具。

3選舉權尋租的解釋路徑?;谶x民以選票換取私人利益的現(xiàn)實,本文借用“尋租”這一概念將選民對選舉權的異化應用即選舉過程中選民專注于通過“賣票”獲取私人利益而虛化甚至損害公共利益生產(chǎn)的行為稱為選舉權尋租。尋租(rentseeking)最初是經(jīng)濟學中的術語,布坎南認為尋租使得個人為自身價值最大化造成社會資源浪費,沒有形成社會剩余。選舉權尋租行動中,選民為獲取短期內私人利益而被動接受或者直接索要候選人賄金不僅對公共利益的生產(chǎn)有阻滯作用,同時還會引發(fā)因賄選而帶來的社會資源浪費。

從現(xiàn)實實踐來看,選舉權尋租包括以下三種表現(xiàn):首先是選民主動,即選民主動要求候選人支付經(jīng)濟利益并達成目的;其次是候選人主動,即候選人主動供給賄選金額給選民以獲得選票并達成目的;最后是前兩者的互動,即尋租初期,代表候選者主動給予選民經(jīng)濟利益進行收買。之后隨著承租方候選者營造的競爭性賄選市場,使得選民逐漸意識到自己選票所附帶的經(jīng)濟效益具有巨大的創(chuàng)利空間,最終演變?yōu)槌鲎夥斤@性或者隱形尋租,這又分為兩種形式:第一種是選民主動要價或者與之博弈;第二種是選民消極索取,即不明確向候選者尋求利益,但是行動上卻是無利益不作為。

選舉權應然的運作邏輯對選民的政治素養(yǎng)提出了較高要求,它預定了選民將公共利益作為投票依據(jù)的假設。但由于現(xiàn)實狀況下選民作為國家主人的存在感較低,加之選民預期利益與代議系統(tǒng)所輸出公共利益在時效及總量上的差異,使得作為理性“經(jīng)濟人”的選民經(jīng)過綜合衡量,選擇將候選人的賄賂總量作為自己的投票依據(jù)。

二、尋租場景:對衡陽人大代表賄選個案的描述

選舉權異化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尋租現(xiàn)象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尋租案例的發(fā)生邏輯需要我們借助一個案例來進行解釋說明,本文選取湖南衡陽人大賄選案來進行分析。

衡陽在湖南屬于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地方財政狀況不良。2012年12月28日至2013年1月3日,衡陽市召開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差額選舉湖南省人大代表的過程中,當選的76名省人大代表中,有5 6人送錢拉票,金額總計11億余元,人均送錢近200萬元。這56人在調查中被確認當選無效。512名受賄人大代表辭職,其中466人受到紀律處分。

據(jù)中紀委查出的情況得知,省人大代表候選人送錢的方式是將現(xiàn)金和本人宣傳資料用信封裝好,再在信封上釘上名片,以三種方式送出:一是會前集中宴請時送紅包;二是委托各代表團的隨團工作人員轉送;三是委托和市人大代表熟識的朋友轉送,其中采用最多的是第二種方式。[9]

此案中,除了有選舉權的518名市人大代表外,68名市人代會工作人員也接收賄賂。他們雖然沒有投票權,但在選舉中以“政治掮客”身份出現(xiàn),以為候選人傳遞信息、分析形勢和傳遞賄選資金為工作收取信息費用。[10]后來,專案組人員在對這些工作人員進行調查時,獲取到大會隨團工作人員記錄的送錢明細表,表格中按照“送紅包個數(shù)、姓名、職務、金額”的順序,密密麻麻地記錄著送錢情況。在金額一欄,只是依次寫著幾個大寫字母。辦案人員介紹說,字母表示的就是金額,比如“FC”,表示的就是6300元,因為26個字母中,F(xiàn)是第6個字母,C是第3個字母。

在實際的人大選舉中,地方黨委、組織部等部門是同級地方人大代表選舉的實際領導者和監(jiān)管者。時任湖南省政協(xié)原副主席及衡陽市委書記的童名謙總體領導負責本市人大代表的選舉工作。童之前曾經(jīng)擔任湘西州委書記,邵陽州委書記。 “他在衡陽是一個過渡,一兩年之后可能解決副省級,他的行事風格是相對無所作為的,不管事,他只想平穩(wěn)過渡到省里去。衡陽當?shù)卣缬懈鞣N各樣的官員都想把自己的人搞上去,自己的親信或者與自己的交好的企業(yè)家,形成了多頭競爭,最后就把價碼層層抬高了?!盵10]最終,2014年1月,經(jīng)中央紀委常委會審議并報中共中央批準,決定給予童名謙開除黨籍、開除公職處分;將其涉嫌犯罪問題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2014年8月18日,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對湖南省政協(xié)原副主席童名謙玩忽職守案做出一審宣判,對童名謙以玩忽職守罪判處有期徒刑五年,69名涉案人員一審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拘役或剝奪政治權利等刑罰。

衡陽人大賄選案呈現(xiàn)的是一個以浪費巨額社會資源進行選舉權尋租的過程,而且其中呈現(xiàn)出多級人大連環(huán)尋租的惡性循環(huán)。它既表明政風不振在那里屬于沉疴已久,也表明選舉組織者的放任不作為或嚴重無能。[11]那么在這個過程中,公共精神與公共利益對選民及候選人的約束是如何失效的,經(jīng)濟理性如何實踐為尋租行為?這些正是筆者在本文中將要討論的核心問題。

三、選舉權尋租如何達成:基于個案的分析

本文所研究的選舉權尋租是對賄選中以選民為主體的考量,但是要厘清選民尋租的行動邏輯,候選人的利益需求及行動選擇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由于選民的投票動機由創(chuàng)造公共利益轉為獲取私人利益,而此時候選者又營造了層層加碼的競爭環(huán)境,使得應然層面上的民主選舉變?yōu)閷嵢坏倪x票尋租交易?;谶x舉權在我國最直接最普遍的使用途徑是選舉人大代表,所以本文選取衡陽人大賄選一案對選舉權尋租如何實現(xiàn)進行分析。

1尋租行動參與者的目標分析。從應然層面講,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運行的公共價值應該與選民公正行使選舉權所產(chǎn)生的公共利益價值一致,與候選人參與代表選舉的初衷一致。但衡陽賄選案卻為我們展現(xiàn)了這三者之間的目標悖離。

2012年12月28日至2013年1月3日,衡陽市召開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本次會議的重要任務是差額投票選舉湖南省第十二屆人大代表。根據(jù)我國人民代表大會的運行規(guī)則,新一屆湖南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由各市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chǎn)生。所以衡陽市人大的這次選舉主要目標是為湖南省人民代表大會選取可以真正代表公民利益的人大代表。

而在實際的選舉中,選民的目標不是選舉本選區(qū)參政素養(yǎng)及能力優(yōu)秀的代表,而是獲取私人利益。這一賄選案之所以產(chǎn)生巨大的社會影響,其重要原因是它暴露出來的本地區(qū)從鎮(zhèn)級到省級人大選舉的層層賄選現(xiàn)象。這次賄選案的投票者本身就是由下級人民代表大會選出的代議人員,從媒體披露的情況來看,衡陽市級、下轄縣和省級人大的選舉中候選人都進行了賄選行動,且呈現(xiàn)從下往上逐級加碼態(tài)勢。這樣的選舉現(xiàn)狀使得選民逐漸淡化對選舉權作為國家主人身份象征的關注,并轉而將焦點關注于如何才能通過自己的選票獲取更多的經(jīng)濟利益。據(jù)媒體報道,此次省人大代表選舉中,單個選民的選票價值有的最高達到200萬元。此案涉及的尋租選民數(shù)量多、級別高,包括市級人大代表及會議工作人員幾乎無人逃出這一誘惑。

候選人參與選舉進行賄選的主要目標是獲得人大代表這一職位的保護性收益及由這一職位帶來的經(jīng)濟利益、政治榮譽及有利的人際關系網(wǎng)。在衡陽賄選案中以行賄手段當選的56名人大代表中企業(yè)主占了32人,他們看準的是這一地區(qū)人大代表身份為自身帶來的經(jīng)濟利益及其他安全與榮譽等附屬收益。衡陽經(jīng)濟發(fā)展及財政狀況都不佳,對企業(yè)的稅費要求瑣碎,但是憑借人大代表這一頭銜,就可以進行稅收減免。除此之外有些老板包二奶、超生甚至染上黃、賭、毒惡習,但依據(jù)《代表法》非經(jīng)該本級人大常委會許可,不受逮捕或刑事審判;而且代表層級越高,辦案難度越大,這些都是私企業(yè)主購買代表頭銜的內在動力。[12]

由上文分析可知,選民與候選者的目標在從維護公共利益到獲取私人利益轉變上獲得驚人一致,而這與衡陽市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省人大代表,維護代議制運行及公民利益的目的截然相反。選民與候選者目標一致使得選舉權尋租既具備了出租方也具備了承租方。當候選者認為遵循公正投票準則遠不如通過接受賄金可獲得的私人利益,而候選人又專注于以賄選獲得代表職位的保護性利益時,選舉權尋租行動得以實現(xiàn)。

2尋租行動參與者的行為選擇。依照人大代表選舉合法的程序規(guī)定,人大常委會工作人員應及時對候選人的資料進行公示,候選人主動加強與本選區(qū)選民的聯(lián)系,選民在主動了解候選人的政治素養(yǎng)及參政能力的基礎上進行投票,在投票之前及投票過程中,監(jiān)督機構應加強對選舉活動的紀律監(jiān)督。但是在這次選舉中,有的候選人冒充農民工身份參選,大會工作人員也在其中充當送錢拉票的中間人。對這些情況的檢舉查明并不是難事,最終的結果只能說明對代表的考察是在走形式,對工作人員的紀律監(jiān)督也只是一紙空文。

選民在這次賄選事件中,遵循私人收益最大化的行動策略,將候選人給予的金錢數(shù)量作為投票依據(jù)。在選舉中,選民掌握的資源是其選舉權。根據(jù)當下代議制選舉運行規(guī)則,候選人獲得選票多者當選代表職位,因此每一張選票都可能對候選人是否當選有直接影響。公正選舉所獲公共利益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這表現(xiàn)在公共利益內容、實現(xiàn)形式及時效三個方面。在公共利益的內容上,所選代表或代議機構在進行決策時并不是面對代表一個選民,而且除了公眾利益,他作為理性經(jīng)濟人還有自身利益。因此,代表無法向選民做出承諾一定能夠按照他們的要求給予回報,有時甚至可能出現(xiàn)為了大多數(shù)公眾利益而犧牲少數(shù)的狀況。在利益呈現(xiàn)方式上,由于公共利益大多數(shù)都以面向公眾的公共政策形式呈現(xiàn),這種方式雖然普及面廣,但是它本身無法為公民創(chuàng)造一種少數(shù)獲利的優(yōu)越感。在公共利益的時效上,如果按照應然狀況,選舉權實現(xiàn)經(jīng)歷的環(huán)節(jié)決定了公共利益漫長的生產(chǎn)周期,這種漫長體現(xiàn)在生產(chǎn)時間的漫長及實現(xiàn)時間的漫長。這一特點會造成隨著時間推移,選民對代表及國家的期待及信心會逐漸減少。隨著這一獲取公共利益的不確定性轉變?yōu)椴荒塬@取利益的確定性,選民開始利用自己的選舉權尋求現(xiàn)實私人利益。

衡陽賄選案曝光之前,媒體曾經(jīng)披露從基層縣級人大代表選舉就開始出現(xiàn)賄選。據(jù)透露,在選舉省級人大代表的過程中,“紅包”之所以流行,是因為不少人在競爭市、縣人大代表時花了錢,“有人花了10來萬才當上縣人大代表,等到輪到他投票選市人大代表時,一定會想方設法把此前的‘投資成本’收回來。同樣,市人大代表在選舉省人大代表時,也有此種心理。”[13]

候選人在這一賄選案中,采取直接向選民付出租金或者借由人大工作人員充當“政治掮客”進行選票收買的辦法。由于候選人看到可利用人大代表這一職位的保護性規(guī)定為其帶來隱形利益,所以他們在權衡賄選的金錢付出與當選的利益回報后,決定向選民支付租金。如案例中所述,候選人通過當面送紅包、委托代表團工作人員送錢、利用社會關系賄選三種方式向選民提供租金。

當候選人認為遵循公正投票準則遠不如通過接受賄金可獲得的私人利益,而候選人又專注于以賄選獲得代表職位的保護性利益時,選舉權尋租行動得以實現(xiàn)。

3尋租行動的后果。對衡陽人大代表大會來說,這一賄選事件極大地影響了它的工作能力及作為民意機關所具有的群眾威信。在選舉省人大代表這件事情上,人們看到的只有“金錢”二字,而“金錢”背后顯然是有錢人的角力,是“資本”的黑手在左右著省人大代表的選舉進程。[14]在衡陽賄選案被查處之前,就已經(jīng)有參選失敗的賄選企業(yè)主對媒體揭發(fā)其中的尋租內幕,后來在中紀委及湖南省委的批示下,這一案件的內幕徹底浮出水面,相關責任人也受到黨紀國法的處罰。

對選民來說,選舉權尋租為選民帶來的短期經(jīng)濟利益會使得選民對于自身權利的政治價值重視程度減弱。經(jīng)專案組查處,此案中的尋租金額達到11億元,每張選票價格不等,最高的達到200萬元。筆者認為我國的選舉權尋租大體呈現(xiàn)從候選者主動賄選到選民主動要價再到雙方尋租博弈的趨勢,隨著賄選風氣的蔓延,選民逐漸意識到選票的利益價值,這種賣方市場會造成賄選由被動尋租向主動尋租轉變。正如羅伯特·達爾(Robert A Dahl)所提到的現(xiàn)代民主政治是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參與,一是競爭?!盵15]而尋租所體現(xiàn)出的正是選民政治參與動機及候選者競爭手段的異化。

對候選者來說,尋租可能為其帶來選舉成功繼而獲取私人利益,但是人民代表職位作為一種稀缺資源,候選人必須通過競爭獲取。現(xiàn)代政治的競爭是一個公共權力競爭的體系,它包含著民眾的廣泛參與與競爭者的全力角逐。參與重點關注的是公眾的選舉權與具體的表決行為,而競爭則是指政治權力的獲取、掌握及轉移的形式,這兩者共同構成了現(xiàn)代政治中完善的競爭過程。[16]候選人之間的競選并不稀奇也符合精英選擇的常態(tài),但是在賄選競爭中,將代表職位看做商品的觀點本身就是錯誤的,候選者競爭的籌碼是金錢而不是資質,這就隱形排除了許多能力強且未賄選的候選人。

學界認為權力尋租過程中人們憑借政府保護進行的尋求財富轉移而造成了某些資源浪費。與之相似,在選舉權尋租中,因為選舉動機及競爭手段的異化,同樣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為拉選票而進行的給予選民送錢送禮所花費的經(jīng)濟資源按照應然狀況本不應使用,因為選民選舉依憑的應該是自己對候選人資質與能力的評判,除此之外,別無他物。候選者為贏得選舉中競爭的勝利依憑的也應該是自己處理公共事務的知識與能力以及對于本選區(qū)選民的責任感,此外無他。但是在異化的選舉尋租中,雙方拋卻了應然標準而將經(jīng)濟利益作為關注的焦點,賄選交易中的巨額利益往來是對社會資源赤裸裸的濫用與浪費。

四、遏制變異:從觀念到制度的尋租消解策略

選舉權尋租是選民與候選者有意合謀的政治行動,因此遏制并消除這一惡劣行徑需要同時對雙方采取措施。國家應培養(yǎng)選民與候選者的公共理性精神,給予選民選舉權價值的確認并確保公共利益實現(xiàn)基礎上的個體利益到位,使其感受到選舉權公正行使的回報,最終強化對選舉過程的監(jiān)督,杜絕買賣代表職位的現(xiàn)象發(fā)生。

1培育公共精神,強化公民政治責任。公民選舉素質是對人大代表選舉質量有重要影響的一個因素。所謂選舉素養(yǎng),主要包括公民對選舉知識的了解、從事選舉活動的能力。選民這一素質的培養(yǎng)需要國家進行普法教育與實踐學習。通過增強其選舉知識與能力,使其逐漸意識到選票既代表自己的政治權利,更體現(xiàn)自己的政治價值,以此逐漸消解選舉權尋租的賣方市場。在增強選民選舉素質的同時也不應該忽視代表的責任意識培養(yǎng),幫助他們樹立“權利為公不為私”的觀念,逐漸培養(yǎng)代表工作以公共利益為唯一取向的政治責任與社會關懷。

2確認選民身份,提高國家主人存在感。長期以來,我們的選舉是體現(xiàn)不出選擇權的選舉。[17]作為政治參與的重要途徑之一,公民參與選舉是實現(xiàn)人民當家做主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在這其中,公民對其自身權利的認同深刻影響著其政治參與的信心與積極性。這種認同是國家與公民雙方互動的結果,先是國家權力的確認與保障,這體現(xiàn)在國家以憲法及其它法律形式確認公民選舉權的合法性,然后創(chuàng)造權利實現(xiàn)的環(huán)境,使得公民在政治實踐中認識到自身選舉權的價值,確保選民公正選舉的利益回報。

3確保利益到位,增強選民選舉信心。如上文所述,選民在公共理性與經(jīng)濟理性之間進行選擇的關鍵依據(jù)是個體利益的獲取情況,因此確保公民在公正選舉狀況下獲得應有利益是促使其抵制選舉權尋租行動的重要力量。代表的政治命運必須讓它真正掌握在選民手里,讓政治責任、利益和命運三者驅動代表積極活動、聯(lián)系群眾、服從民意。[18]在選區(qū)制的運行體系之下,國家在制度規(guī)定與操作上應努力使代表工作與本選區(qū)選民的利益具有切實聯(lián)系,這種利益的關聯(lián)性可以使得公民確信自身選票對其利益有直接影響作用。如果選民對公共利益實現(xiàn)所抱持的信心不足,且其與本選區(qū)代表聯(lián)系又不密切,那么選民正常的利益訴求便無法以代議渠道向政治系統(tǒng)表達,這種表達受阻會降低選民對代議制生產(chǎn)公共利益的信心。同時,這一安排還可以強化選民對代表的監(jiān)督力度,使得無能者不能久坐代表這一職位。最后,在選民密切關注之下的代表只有積極實現(xiàn)代表職能,才可以為人民所信任。

除了確保選民利益,還要為候選者創(chuàng)造條件與機會,使其在代表附加利益消失前提下可以安心以公共利益為旨履行自己的職責。對代表來說,最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應該是一種相容性激勵機制,政治代理人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同時,實現(xiàn)政治委托人利益的最大化,其現(xiàn)實目的就是要調試人們“對狹隘的個人短期利益的追求”與“對參與相互作用或交易的其他人權利的尊重和對明智的長期個人利益的追求之間的關系”。[19]

4規(guī)約與懲罰并舉,以監(jiān)督確保選舉公正。除了內在的觀念培育還需要外在的規(guī)約與懲罰機制。從規(guī)約這一點看,首先要明確代表的角色。選舉權尋租實際上是由代表的權力尋租引發(fā)的,所以應當剝離代表職位灰色價值,它理應就只是代表選民的一種權利與資格,如此可消解想借代表職位來謀求經(jīng)濟利益的人的賄選動力。在消除賄選動力之后,還要通過法治方式增強對選舉程序的監(jiān)督,尤其是密切關注候選人與選民選舉前期及進行中的行動,通過派駐檢查組等多種方式筑起對人大代表選舉程序正義的監(jiān)督之網(wǎng)。正如諾斯所說,“一個社會中的某些成員可能會看到問題的‘真實’性質,但是卻無法改變制度。因此,必須使那些能夠作出政治決策的人也具有這種想法;然而,政體能否將這種人‘安置’到?jīng)Q策制定的位置上并不是不言而喻的?!盵20]要使得優(yōu)秀代表在選舉中脫穎而出并充分發(fā)揮其政治才能,就必須嚴格監(jiān)督選舉程序,在保證程序正義前提下,還要給予代表處理公共事務的物質保障及法律支持,以此保證其規(guī)約與監(jiān)督的效力。

參考文獻:

[1] [美] 戈登·塔洛克.對尋租活動的經(jīng)濟學分析[M]. 李政軍,譯.成都:西南財經(jīng)大學出版社,1989∶127-128.

2] A·克魯格, 劉麗明. 尋租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學[J]. 經(jīng)濟社會體制比較, 1988, (5).

[3] 李政軍.尋租理論在我國的研究與發(fā)展[J].經(jīng)濟社會體制比較,2002,(3).

[4] 張卓明.選舉權觀念的變遷——以選舉權之性質為中心的考察[J].時代法學,2011,(8).

[5] [英]威廉·布萊克斯通.英國法釋義(第一卷)[M].游云庭,繆苗,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 謝瑞智.民主政治與選舉罷免法[M]. 臺北:黎明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90∶33-34.

[7] [美] 安東尼·唐斯.民主的經(jīng)濟理論[M].姚洋,邢予青,賴平耀,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

[8] [英] 密爾.代議制政府[M].汪瑄,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9] 中紀委監(jiān)察部網(wǎng)站.衡陽破壞選舉案透視:瘋狂的紅包 失控的選舉[EB/OL]. 2014-8-19. http:// www. ccdi. gov. cn/ yw/ 201408/ t20140819_37561. html, 2015年8月4日最新訪問.

[10] 李月軍.理性選擇制度主義視角下的“衡陽賄選省人大代表案”[J]. 人大研究,2014,(6).

[11] 秦前紅.衡陽賄選案顛覆傳統(tǒng)選舉敘事[EB/OL]. http:// www. 21ccom. net/ articles/ dlpl/ szpl/ 2013/ 1231/ article_98030. html. 2015年8月4日最新訪問.

[12] 馮銘. 衡陽人大案1.1億的內幕[J].廉政瞭望,2014,(1).

[13] 李克誠.民營企業(yè)家“賄選”反思[J].南風窗,2013,(5).

[14] 莫紀宏.“直面三個挑戰(zhàn)”:衡陽賄選事件的法理透析[J].法學評論,2014,(2).

[15] Robert A. Dahl, Polyarchy : Participation and Opposition[M].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1∶6.

[16] 張英魁. 基于大眾意志、經(jīng)濟資本與個人能力的現(xiàn)代政治屬性分析[J].南京社會科學,2014,(7).

[17] 王長江.中國政治文明視野下的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3.

[18] 蔡定劍.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第四版)[M]. 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3∶125.

[19] [美] 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場與國家[M]. 平新喬,莫扶民,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9∶127-128.

[20] [美]道格拉斯·諾思.理解經(jīng)濟變遷過程[M].鐘正生,譯. 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8∶151.

【責任編輯:孫 巍】

猜你喜歡
代議制
J.S.密爾的代議制民主探究
學理論·下(2017年7期)2017-07-07 21:43:37
落實目標的雙翼:主線與問題——以人民版《英國代議制的確立和完善》一課為例
英國脫歐公投的憲法學思考
反思代議制民主
祖國(2017年8期)2017-05-28 16:21:56
《英國代議制的確立和完善》教學設計和思考
新媒體時代的電子民主與手機投票研究
今傳媒(2017年4期)2017-05-10 08:05:15
教學內容整合中主線確立應遵循的原則——以“英國代議制的確立和完善”為例
代議是政治構成的第一原則
浙江人大(2016年1期)2016-09-10 07:22:44
中美代議機關的表現(xiàn)形式的比較
商(2016年25期)2016-07-29 20:39:09
“歐美資產(chǎn)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fā)展”專題易誤辨析
名山县| 罗定市| 肇庆市| 泌阳县| 崇仁县| 宣化县| 华池县| 石门县| 蒙阴县| 襄垣县| 孝感市| 景洪市| 永清县| 望江县| 南江县| 普安县| 疏附县| 苏尼特左旗| 中牟县| 宁德市| 鞍山市| 南投市| 六枝特区| 琼结县| 凤山县| 仁寿县| 射阳县| 柏乡县| 敦煌市| 确山县| 长治市| 汨罗市| 隆尧县| 汉川市| SHOW| 泗阳县| 房山区| 海盐县| 桐乡市| 阿拉善左旗| 太仓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