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超
摘 要: “門羅主義”是美國政府的一項重大外交戰(zhàn)略。在19世紀初期,美國面臨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拉美殖民地革命不斷,歐洲列強的武力干涉及當時美國自身實力不足和擴張野心的膨脹催生出了“門羅主義”。同時,正是這種自身實力與擴張野心膨脹的矛盾性使得這一時期美國的對外政策既具有孤立主義和擴張主義又具有進步性和擴張性的雙重性質。
關鍵詞: 門羅主義 美國 外交政策 歐洲 拉丁美洲
一、以“門羅主義”為代表的美國對外政策的產生
19世紀初,美國作為一個新興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從其資本主義國家性質而言,這一時期美國最大的國家利益就是維護資本主義,避免在拉丁美洲與其他歐洲強國發(fā)生利益沖突。門羅總統在國會咨文中提到的有關對歐洲與拉美地區(qū)的政策的基本思想總結概括為“門羅主義”。“門羅主義”的實質是美國頒布的具有投機性質的外交聲明,其最大作用就是充分營造有利于美國自身發(fā)展新型資本主義經濟的國際環(huán)境的一種重要工具。
(一)“門羅主義”產生的國際因素
“門羅主義”的提出是和當時美國所處國際環(huán)境分不開的。首先,拉美地區(qū)國內不斷爆發(fā)革命,并開始威脅西班牙的殖民統治,而西班牙皇室決不愿意犧牲自身在拉美地區(qū)的巨大利益。但是,出于自身國家實力的限制,要想鞏固其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中的巨大利益就必須依靠“神圣同盟”的力量。而在歐洲,“神圣同盟”建立的根本宗旨是維護盟國的“正統統治”及神圣同盟國在拉美地區(qū)的殖民統治。1820年,在“特洛波議定書”中指出:“由于其國內的政治革命成功推翻了國家政府的那些地區(qū)是不允許被接納進入同盟之中的,并且同盟國有權對其進行武力干涉?!盵1]盟國雖然有意進行武裝干涉,但是由于同盟內部矛盾重重又沒有清晰的體制限制,使得盟國內部很難達成一致。同時,由于英國遵循“光輝孤立”的外交政策,因此對“神圣同盟”在拉美地區(qū)的干涉表現出了極大的反對。這樣給美國“門羅主義”的提出在客觀上奠定了基礎,使美國在自身力量相對不足的情況下敢于提出反對政策。
(二)“門羅主義”產生的國內因素
“門羅主義”的產生不僅受國際復雜形勢的影響,國內政治變化也是重要因素。首先,“門羅主義”政策是美國對外戰(zhàn)略中的外交傳統的一種體。“孤立主義”是美國自建國后制定外交政策時遵循的一項基本原則,目的是由于美國自身在建國初期力量相對薄弱,避免卷入歐洲政治紛爭,但又為維護美國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對外擴張的利益需求而采取的一種對外政策。從美國獨立到“門羅宣言”政策的出臺,這種政策有效維護了美國在國際社會中的自我利益,同時為美國的對外擴張創(chuàng)造了一定條件。其次,“門羅宣言”在這一時期的提出與美國國情有關。在經歷了獨立戰(zhàn)爭之后美國的綜合國力有了很大提升,在第二次美英戰(zhàn)爭中,美國更是維護了領土完整。此外,這一時期美國開始走上工業(yè)化道路,大批歐洲國家的科技成果開始輸入美國。美國作為一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正在迅速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擴張性正在顯現。其相對先進的民主共和國體制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美國,這一時期“門羅宣言”的提出其實是美國經濟實力崛起和民族擴張意識的外在體現。
二、以“門羅主義”為代表的美國對外政策的兩重性
19世紀初,作為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的美國,正是各種綜合因素的影響使“門羅主義”應運而生,是以“門羅主義為代表的19世紀初的美國外交戰(zhàn)略中帶有明顯的兩重性色彩。
(一)孤立主義與擴張主義:美國對外戰(zhàn)略的兩重性
孤立主義是美國建國初期一直奉行的對外戰(zhàn)略,在1796年的“華盛頓告別演說”中提到:“美國在處理國際事務時,優(yōu)先發(fā)展與別國的商務關系,避免與別國進行政治領域的商談。美國與別國的商務約定將會堅定履行,但是對于歐洲經常發(fā)生的爭執(zhí)與我們毫無關系,美國將避免卷入歐洲事務,不與其發(fā)生敵對沖突或結盟政策,否則將對美國國家利益造成損害?!盵2]在這種外交傳統的影響下美國提出的“門羅主義”基本秉承了這一原則,“門羅宣言”中提出了美國要盡量避免與歐洲國家的沖突,同時避免卷入歐洲國家自身內部的矛盾沖突中,置身于沖突之外堅決實行“不干涉原則”,最大限度地給美國創(chuàng)造和平穩(wěn)定的國際環(huán)境,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實現擴張野心。當然,“門羅主義”中的孤立原則并不是與國際社會的絕對分割,而是相對孤立。在美國歷史上“孤立主義”總是具有其相對性,因為它包含的范圍只限制于政治與外交領域,并且在政治與外交領域也是有所選擇的。而在經濟領域,美國不但沒有宣揚“孤立主義”反而奉行積極政策,與外界密切聯系發(fā)展本國資本主義。因此,從深層次來看,美國的“門羅主義”不僅僅是消極的孤立主義的戰(zhàn)略,還包含更積極的戰(zhàn)略擴張與進攻因素[3]。
美國建國后一方面奉行“孤立主義”,另一方面積極奉行擴張主義,這兩者都明顯地體現在1823年美國發(fā)布的“門羅宣言”之中?!伴T羅宣言”的提出正是美國經歷大陸擴張的高潮時期,并且伴隨著美國迅速的海外擴張。在《巴黎和約》簽訂后,《合約》規(guī)定“要給予美國十三州以外的大部分領土,一直延伸到密西西比河流域”。這將是美國進行領土擴張的開始[4]。此外,美國總統杰斐遜提出的“自由帝國”的主張充分暴露出美國的擴張野心。總統杰斐遜提出要把美聯邦的領土繼續(xù)擴大,向南要擴大到佛羅里達直至墨西哥與古巴,向北要擴大至加拿大,美國要實行廣泛的共和與自治……[5]與此同時,美國進一步提出“門羅宣言”,更進一步表明了美國對外擴張的野心。美國憑借自身不斷壯大的綜合實力,提出了“美洲體系”的原則,這是在“不干涉原則”和“反對歐洲國家再在美洲爭奪殖民地原則”的基礎上提出的。美國試圖宣稱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并注重強調美洲與歐洲的差異,其實質就是為美國排擠歐洲勢力,加快對拉美地區(qū)的擴張與控制步伐。初步顯示了美國試圖獨霸拉美的戰(zhàn)略野心。
(二)進步性與侵略性:美國對外戰(zhàn)略的兩重性
“門羅宣言”的提出不僅具有擴張性和孤立性,還具有相對進步性。美國“門羅宣言”的提出在客觀上有利于維護拉美地區(qū)部分國家的民族獨立,反對“神圣同盟”的殖民統治和武裝干涉,具有一定的防衛(wèi)性和進步性?!伴T羅宣言”特別反對歐洲國家把歐洲的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生態(tài)強加于美洲大陸。美國認為歐洲國家把他們的意識形態(tài)擴展到拉美西半球就是對美國及拉美國家的危害,并且美國認為根據公正原則對已經宣布獨立的拉美國家應該給予承認,任何形式的控制和干涉都將視為對美國態(tài)度的不友好表現[6]。從這一方面來看,美國在立場問題上是堅定的,堅決反對歐洲“神圣同盟”國家對拉美地區(qū)的殖民干預。同時,美國又堅決維護自身民主共和政治體制和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反對歐洲封建君主專制的統治,并且支持拉美國家建立獨立的民主共和體制。美國“門羅宣言”中的某些精神體現了早期美國對外政策中的進步性、反干涉性和資本主義性質。
19世紀初期,美國出于對自身實力和國際形象的考慮,在堅定反對同盟國對拉美地區(qū)的武力干涉時,自身沒有過多干涉拉美地區(qū)的民族革命,奉行“不干涉任何國家內政”的原則無論出于何種考量,從客觀上說都對拉美地區(qū)擺脫殖民統治有益的。這一時期,美國的這種進步性帶有明顯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民主色彩,對傳統歐洲封建君主專制來說,其包含的積極進步性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以“門羅主義”為代表的美國19世紀初期對外戰(zhàn)略存在侵略性一面。在美國建國后到19世紀初,美國對拉丁美洲一直懷有侵略野心,并在不同場合公開發(fā)表過各種侵略性言辭。因此,有學者認為“門羅宣言”是美國侵略和奴役拉丁美洲的工具和開始。毋庸諱言,美國早期的確出現了不少具有侵略性的言論主張,如對美國政策有較大影響性的漢密爾頓就曾企圖建立起一個以美國為領導的“美洲體系”。美國總統杰斐遜曾宣稱:“美國人民要像鳥兒出巢一樣,從我們國家向整個南北美洲移民。”[7]同時,他在給門羅總統的信中也曾承認,美國試圖控制古巴和佛羅里達。因為這將使美國掌握更多海域和地峽,并且將使美國政府在政治上的野心得到滿足[8]。富蘭克林曾公然聲稱美國要吞并魁北克、百慕大和巴哈馬群島,因為只有這樣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甚至就連“門羅宣言”的主要起草人亞當斯也毫不例外地發(fā)表過類似言論。由此看來,美國19世紀初期的對外政策中隱藏侵略性一面。正是由于美國面臨復雜的國際國內問題才使這一時期美國的對外政策充滿矛盾性和復雜性。
三、結語
19世紀初,以“門羅主義”為代表的美國外交政策的變化不僅對美國產生重要影響,而且對整個拉美地區(qū)及世界都產生重要影響。不僅繼承美國一貫的“孤立主義”對外政策,而且為美國國內經濟發(fā)展提供了穩(wěn)定的市場。同時,既為美國避免與歐洲國家發(fā)生正面沖突又實現美國在拉美地區(qū)的勢力擴張樹立了良好的國際形象。為以后美國躋身世界性強國打下堅實基礎,影響以后的世界格局。
“門羅主義”的提出是美國外交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具有劃時代意義?!伴T羅主義”作為美國又一次向世界進行的宣誓,是有其深刻時代背景的,在面臨歐洲神圣同盟的武力威脅和英國積極干預的前提下,出于對自身實力的綜合考量而做出的選擇注定存在矛盾性和復雜性。既體現了美國當時的孤立性質和擴張性質又體現了其一定的進步性和侵略性。這正是19世紀初期美國執(zhí)行的對外政策,實質是最大限度地維護美國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的利益,積極擴展海外市場,為資本主義發(fā)展掃清障礙,使歐洲列強默認當時開始趨于形成的以美國為中心的美洲體系[9]。美國這一時期的對外戰(zhàn)略是時代背景的產物,是美國外交史上繼“華盛頓告別演說”后的又一次革命性產物,為未來美國政治走向奠定基礎,指導美國歷屆政府的外交政策制定。
參考文獻:
[1]米查斯.美國與拉丁美洲關系[M].上海:三聯書店,1996.
[2]http://www.zxls.com/Article/Class109/Class108/200901/20090114203312_66823.html.“華盛頓告別演說”.
[3]王瑋.美國早期外交中的孤立主義[J].世界歷史,1981,(6).
[4][5]李慶余.美國外交史[M].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
[6]謝德峰.一七六五——一九一七年的美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
[7]羅榮渠.美國歷史通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8][德]鉑金斯.門羅主義1823——1826[M].波士頓:1963
[9]時殷弘.現當代國際關系史(從16實際到20實際末).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