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陽
什么叫“習”?“習”不就是課內(nèi)外安排的練習么?這樣理解未嘗不可,往深處說,習的內(nèi)容又遠非這樣單薄籠統(tǒng)。拙文專門討論一下語文教學中的“習”。
一、語文教學“習”的特殊性
練習是從事任何活動的方式,其共性就是實踐性。不同實踐中的練習又各有其特性,就語文教學說,其特性有以下三點。
(一)積累融通。積者,聚攏也;累者,疊加也;積是從范圍上講的,累是從程度上講的,所謂廣采博取,陳陳相因就是積累的特征。但是把積累看作是用麻袋裝馬鈴薯是極不妥當?shù)?。盡管積累的知識是方方面面的,種類也不相同,表面看起來彼此沒有多少聯(lián)系,但究其實,我們發(fā)現(xiàn)知識種類之間有一種天生的凝合融通的本質(zhì)屬性。同類知識更是如此。既不是散裝,也不是組裝,而是相互依托,彼此貫通,你我融合。實踐證明,長期積累,爛熟于心,到一定時候,自會爆發(fā)創(chuàng)造的火焰。特別是語文學習,積累融通的特性更為明顯,比其他學科的學習要突出得多。人們都說,數(shù)學學習是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少一環(huán)就難以往下學;語文學習則不然,一次性的充分積累可以在日后的學習中跳過幾環(huán),最典型的例子是在私塾里背誦了幾百首(篇)詩文,進入學堂可以跳過初中而直升高中。何以致此,積累融通使然也。因此,語文教學中的“練習”一定要突出積累的特性,擴大語文知識的記憶量,盡可能增大文質(zhì)兼美課文的背誦量是十分必要的。
(二)以“慢”求“快”。在學習中,“慢”與“快”始終是一對既統(tǒng)一又對立的矛盾?!奥蹦軐е隆翱臁?相反,為“快”而“快”則往往是“欲速則不達”。語文學習更是如此。小學階段的“識字”練習,任務既重,速度也慢,2500個常用漢字,誰也沒有辦法讓學生在一年當中會認會寫會用;而一旦過了這個關,學生的閱讀速度就必然加快了。我一直主張小學后期和初中階段是慢慢積累語言材料的大好時機,不要在這個時候大搞支離破碎的分析,如果這番功夫到了家,那學生后期的學習速度必定會快起來。反之,不得不學學停停,補缺補差,想快又怎么能快起來呢?因此,中學階段的語文“練習”要在慢慢細摩語言材料上下功夫,盡量少出那些大而化之的綜合思考的題目。
(三)中介轉(zhuǎn)換。課文是典范的“例子”,是學習的一頭,而實際應用又是另一頭,這兩頭中間有一個中介轉(zhuǎn)換環(huán)節(jié),即“練習”。其他學科的“練習”,在中介轉(zhuǎn)換上要弱一些或者幾乎就沒有。比如數(shù)學“練習”,它完全是對所學知識的一種檢驗形式,學得如何,做“練習”就知道了;并且,做過“練習”并不馬上到生活與工作中去應用。語文“練習”就不同了,做好“練習”不是目的(盡管也有檢驗知識的內(nèi)容),真正的目的是通過“練習”形成技能,而后到生活中去直接運用。比如學說話,做完一堆說話練習不是目的,目的是要立即提高說話水平;如果應用不好,沒有成效,那就還得“練習”,直到應用合格為止。因此,我主張語文“練習”是學習的“起點”,要有意識地向“練習”之外遷移。課文是例子,練習也是例子,這是舉一反三的“一”,而“三”便是無時不有的語文應用活動。
二、現(xiàn)代化語文教學對“習”的要求
搞現(xiàn)代化語文教學,要求很多,根本的一條就是要提高教與學的效率,也就是要變“少慢差費”為“多快好省”。單就語文“練習”而言,要求是:
(一)建立“練習”之序。有效率的教學必然是有程序有目標的教學。“練習”之序是由訓練之序而來的,而訓練之序又是由教學的總體目標之序決定的,因此,教師安排“練習”一定要緊扣教學目標行事。
(二)發(fā)揮教示引導功能。就提高效率而言,教示引導功能的發(fā)揮更為重要,因為教示是依訓練要求的教示。在教示下,學生做“練習”就必然依照訓練程序行事,這樣就避免了盲目性而直逼訓練要點,少走或不走彎路。同時,教示是對學生的直接幫助。給條件,搭跳板,點迷津,撥疑難,抓要害,必然使學生在做“練習”的時候頓開茅塞,豁然開朗。自然,效率也是自不待言的。
使“練習”有序,有教示引導功能,不是容易做到的。有序,就必須做到“開口要小”,不能出籠統(tǒng)的題目。比如“概括中心”,這樣籠統(tǒng)的題目看起來也有序,其實不分層次、不分角度,仍然沒有體現(xiàn)“序”的本質(zhì)特點。我們的課,我們的練習,有很多是有引導之名,而無引導之實的。試辨析下例:
關于魯迅《故鄉(xiāng)》的第一種練習設計——
1.分析下邊句子的含義。
①現(xiàn)在我的母親提起了他,我這兒時的記憶,忽兒全都閃電似的蘇生過來,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故鄉(xiāng)了。
②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jīng)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2.分析下邊一段話的含義。
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xiāng)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xiàn)在卻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依照上面同樣的材料編出的第二種練習——
1.結(jié)合提示,分析下邊句子的含義。
(材料同①②,略)加的提示是:注意思考故鄉(xiāng)的美麗指的是什么,為什么現(xiàn)在看到了,“厚障壁”是比喻。
2.分析下邊一段話的含義:
提示:①注意體會劃線詞語的意思。②注意聯(lián)系上下文,有的要認真閱讀上一段話。③劃//的地方表明該段話分為兩個層次,后一層對前一層含有解說的意味。
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xiāng)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xiàn)在卻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兩相比較,很顯然,第二種設計要比第一種設計更有教示引導的功能,提倡的應當是這一種。上文提到的“疑難點撥”于此也可見一斑。
三、另外幾種“練習”形式
“練習”的形式自然是多種多樣的,而現(xiàn)行教材的“練習”安排卻比較單一化,變化不多。我設想了以下幾種“練習”形式:
(一)穿插式練習。現(xiàn)在的情形是,課文在前,練習在后,給人的印象是,先指導學生學課文,學完課文后再做練習。其實,可以打破這種格局,把練習穿插到“課文”中去,這同于從前分析古文的評點夾注,在文章關鍵處,疑難處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練習貫穿全文,也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邊讀書,邊講解,邊提問,邊練習。
(二)把課文的某一部分直接變?yōu)椤熬毩暋?。比如把課文某一段的標點去掉,要求學生加上;把課文的兩段改為一段,要求比較層次的劃分。這種練習當然不宜多,但如果抓住了點子,作用是相當大的。
(三)教前練習。即把原來在課文后的練習調(diào)到課文之前,要求學生自讀課文后即做練習;做練習的結(jié)果就是教師教學的要點之一;把練習的結(jié)果納入到課文的教學中,對學生的啟發(fā)很有針對性。
(四)提示性練習。如本文所舉的例子,除了題中提示外,還可以在題前提示;提示的也不限于練習方法,還可以是相關知識的歸攏。比如一道關于中心句的練習,在開頭加了很重要的話,“中心句在段中的位置有三種情況:段首、段中、段尾。開頭提出了中心句,有時結(jié)尾還要照應一下,這種情況,我們歸為第一類。看看下面的段有沒有中心句,劃出來……”這就是針對練習適當?shù)闹v點相關有用的知識,當然是有作用的。
——————
參考資料
[1]于漪《在探索語文教學的道路上》,新蕾出版社1985年第1版。
[2]陳樹元《語文導練釋疑法》,《中學語文教學》2000年第9期。
(作者單位:阜南縣阜南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