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少堅
摘 要: 在化學教學中,教師應從教材的難度差異,教學目標要求不同,初高中階段教法差異,學生學習方法差別,新知識傳授與復習教學結合等方面實施分層教學,抓好高初中化學教學接軌銜接。
關鍵詞: 初高中教材 化學教學 接軌銜接
初中化學是對學生進行最基本的化學知識和技能的 “入門”教學,初中化學教材在知識內容和教學要求上都與現(xiàn)行高中化學教學大綱、教材在深度、難度、廣度存在較大跨度:進入高中后要逐步建立學科概念和學科思維方法。在化學概念、規(guī)律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學習都存在一個飛躍。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在自己原有知識與經驗的基礎上,更新或重建知識結構的過程。高中化學教學起始階段沒有處理好初高中化學接軌的教學,不顧剛進入高中階段的學生由于受初中教師的教法和自身的學法及知識水平及和心理承受能力等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力求趕進度完成內容較多的必修一教學內容,結果導致學生許多思維習慣不適應高中化學教學的要求,往往不適應高中化學學習,一蹶不振,甚至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過早出現(xiàn)學習分化現(xiàn)象,嚴重影響和制約高中化學教學質量的提高。由此可見,很有必要在摸清學生知識水平的前提下,研究義務教育階段化學與高中化學學習的銜接問題,搞好初、高中化學的接軌教學:采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適當方法,對學生存在的知識“漏洞”進行修補整理,通過對知識的再理解、再挖掘、再提高,使學生做好學高中化學的知識與心理準備,積極在過渡階段采取有力措施,鼓勵學生經常反思自己,改進學習方法,使學生盡快適應高中化學學習。 從2006年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教材進入高中以來,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分析,我認為主要應從以下方面做好銜接工作。
一、教材的難度差異,因材施教接軌銜接
初中化學課程里化學概念多,基本實驗也多,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內容龐雜,涉及三十多種元素,七十多種化合物和眾多的化學方程式,但這些知識比較初層次且孤立沒有系統(tǒng),不像高一知識比較系統(tǒng),所以進入高中后要抓住它們的內在聯(lián)系,區(qū)別異同,進行歸納對比,形成網絡,抓住其實質,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從事化學活動的機會,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學知識與技能、化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化學經驗,建構性地設計教學活動。例如:(1)氧化—還原反應:在現(xiàn)行的九年級化學教材上,只是從得失氧的角度出發(fā)體現(xiàn)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的概念,并且化合價的概念和含義不做要求而只要求會標出常見物質的化合價。高一接觸這部分內容,學生很陌生,高中要求現(xiàn)象化合價變化和實質電子得失分析,還要了解反應的守恒規(guī)律。 (2)物質分類:對化合物的分類,初中只是簡單劃分基本類型,高一從多角度分類,還要求判斷分析,學生感到非常陌生。 (3)元素周期律知識:高中學習元素周期律時,要求掌握常見元素微觀結構,如所含的質子數(shù)、電子數(shù)、核外電子排布情況、周期和族的劃分,掌握電子式、原子結構示意圖的表示方法。而在義務教育階段化學只要求知道1至20號元素的名稱,不要求記住它們的核電荷數(shù)、核外電子排布等具體情況;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的相關內容的簡單也只是介紹。
二、教學目標要求不同,分層教學接軌銜接
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主旨,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使學生獲得進一步學習和發(fā)展所需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引導學生認識化學在促進社會發(fā)展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過化學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提高未來公民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高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三維目標與初中差別很大,特別是后面的那兩方面,初中沒有過多要求,因此造成許多學習盲點和銜接困難。中學化學教學是化學教育的啟蒙和基礎階段。它不僅能為學生升入高一級學校學習有關專業(yè)奠定基礎,而且能為畢業(yè)生參加工作解決處理一些實際問題打下基礎。要大面積提高化學教學質量,必須從初中抓起,從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入手 ,但由于化學學科在義務教育階段是畢業(yè)考試和升學考試合并,要求大多數(shù)學生可以畢業(yè),因此在義務教育階段教學中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在量和質上都大打折扣。從高中教學看,化學學科存在著明顯的問題主要是教材知識體系問題。義務教育階段教材中重要知識點以活動體現(xiàn)知識點,義務教育階段新課標刪減了較多內容,尤其在酸、堿、鹽知識系統(tǒng)的形成上降低了要求,只是簡單介紹了幾種常見的酸、堿和鹽的性質和用途。而刪除了酸、堿、鹽之間聯(lián)系的內容,例如單質、氧化物、酸、堿、鹽轉化的四橫兩縱四交叉兩外圍的關系全部刪除了,使原來系統(tǒng)的知識變得零散,學生對這些常識性的知識感到非常陌生。但這些內容都是高中許多元素的性質需要應用的,所以高中必修一專題一的教學必須適當補充和拓展。
三、初高中階段教法差異 更新教法接軌銜接
改變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能力 ,教師要不斷深入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全面認識領會整個高中化學課程內容,了解學生,講究教學方法,保障學生初高中化學學習的順利銜接,使學生盡快適應高中化學學習。 要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讓大多數(shù)學生積極參與,保證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在教學方法上更多地采取啟發(fā)式、探究式,關注學生已有的基礎知識,使學生在原有的知識上培植知識的生長點。通過實驗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體驗科學的思維方法,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思考消化。許多高中教師由于長期在高中教學,對義務教育階段化學教學要求知之甚少,忽略初高中教育教學觀念上的差異,對學生學習情況了解不深入,忽略學生由一個學習環(huán)境到另一個學習環(huán)境適應與否,一味地堅持高要求。在教學上常常采用高密度的集中教授教學。高一必修一集中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識,內容非常多而且重要,從而使高一部分學生討厭化學的現(xiàn)象。教師要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習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提倡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引導學生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實踐。教師要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學理念,立足于“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設計教學,從有利于與前面知識銜接和后續(xù)的提高發(fā)展,努力引導學生自主鉆研,鼓勵他們求異創(chuàng)新、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許多教師在教學方式上發(fā)生很大變化,在平等對話和交流互動、重視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達成上有很大的改進;學生的學,在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學習方法的具體實施上有了明顯改進??朔我坏闹v練現(xiàn)象,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課堂環(huán)境中學習。
初中教師在教學中存在一定的“應付”和“抱著走”的現(xiàn)象。為了應付中考,許多教師千方百計地給學生圈范圍,畫重點,讓學生死記硬背,以獲取高分,導致學生高分低能,許多學生平時沒有好好學,根本不理解教材的內容,到考試前強化訓練老師劃定的東西也能夠過關,實際上大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這些學生到了高中看到平時教學、復習方法和考試變化太大,明顯感到不適應。教師要高屋建瓴,甄別優(yōu)劣,選擇恰當?shù)慕嵌群蛦栴}作為“題眼”引導教學進程,讓課堂教學在健康的軌道上發(fā)展,鼓勵學生合作學習,共同探索。學生合作學習,相互發(fā)現(xiàn)問題,激發(fā)辯論,印象特別深刻,在充滿合作機會的個體與群體的交往中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學會分享,既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賞他人,又在合作學習中實現(xiàn)優(yōu)差互補。楊振寧博士指出:如果說在過去還有可能一個人獨立完成諾貝爾獎項工作的話,那么進入80年代,特別是進入信息社會以來,沒有人們的共同參與和相互合作,任何重大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是不可能的。討論和分組討論是常見的互動合作,在互動合作中獲取知識應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生生之間相互取長補短,互教互學,集思廣益,共同提高。所以在教學中要教會把學生置于集體中,處理好個人和集體的關系,學會合作學習。教師要以開放的心態(tài)設計靈活、動態(tài)、板塊式的“學”案,而不是周密細致,一成不變的線性的“教”案。要給學生留下足夠的彈性的時空,為知識的動態(tài)生成、學生的自主建構留有余地。
四、學生學習方法差別,改變學法上接軌銜接
加強學法指導是搞好初、高中接軌教學的有力保證。學生的學習成績除受智力因素影響外,學習方法也起著很大的作用。高一起始階段,教師要把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作為高一接軌教學的重要任務,教師應指導學生改變死記硬背、機械模仿的學習方法,使之適應高中化學學習。學習方法的指導應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結合有銜接知識點給學生具體指導。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思維”,如義務教育階段化學重在基礎層面上認識化學反應的類型,而且多數(shù)是單一的、靜態(tài)的,教學要求以識記為主;從典型物質的學習到一類物質的學習,以點帶面。而后由元素周期律指導學習全族元素的特點擴散到典型物質學習,以面到點,形成立體化的知識網絡結構的學習方法。高中化學主要是從本質上認識化學,所研究的內容比較復雜而抽象,教學要求以理解為主。義務教育化學教學以形象思維為主、通常從熟悉物質入手建立化學概念和規(guī)律。高中化學關系特殊性和多樣性的復雜特點常常要用對立統(tǒng)一的思想、矛盾主次的思想解決問題;對于思維能力尚處于經驗型階段的高一學生來說,其思維方式無疑需要一個質的飛躍。 學生聽懂、理解了化學知識,到自己會靈活運用化學知識的差距非常大。但大部分學生只滿足于課上聽老師講解,缺乏自主探索精神,課后只是為了做題而做題,死記課本知識,思維惰性較大,過多依賴老師,學習的自覺性、自主性較差;不遵循學習活動的一般規(guī)律,忽視學習過程的基本環(huán)節(jié)。認真抓好“聽、思、問、練、記”的學習五個環(huán)節(jié),力求達到懂、會、透,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知識固然重要,但科學的方法比知識更重要,掌握了科學的方法無異于拿到了開啟知識寶庫的金鑰匙,使學生快速適應高中化學的學習要求,在“欲學”的基礎上做到“會學”,進而“學會”。在 教學過程中要引入科學方法,對學科的重點知識教學要注重如何處理信息,如何深層次地思考問題,如何發(fā)現(xiàn)問題,如何進行邏輯推理,如何進行知識遷移、變通,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聚合思維。學法指導應滲透于學生的學習活動中,與優(yōu)化主要的學習環(huán)節(jié)和建立學習常規(guī)相結合。要從高一第一堂化學課起,就建立和堅持必要的學習常規(guī),教師應指導學生閱讀的規(guī)律,指導學生閱讀教材,讓學生從教師的引導、啟迪中悟出道理,揭示其內在實質。奧蘇貝爾在他最有影響的著作《教育心理學:一中認知觀》第二版的扉頁上寫道:“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學的所有內容簡約成一條原理的話,我會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知的內容,弄清了這點后,進行相應教學。”學生頭腦里那些樸素的、不全面的、甚至錯誤的觀點根深蒂固,并有定性思維的特點。學生最好的老師是自己,要克服那些思維定勢,也只能靠教師引導。在學習化學知識時要做到“四抓”,即抓基礎、抓思路、抓規(guī)律、抓化學實驗,培養(yǎng)自己的自我完善能力,如:預習、聽課、復習、獨立作業(yè)、總結、評估等。聽課時,把握不住知識的重難點,概念理解不透,有的知識印象不深,日積月累,造成知識缺陷。因此我們必須認真思考、探討、尋找解決問題的對策。如設置懸念、反復比較、養(yǎng)成在閱讀中思考的學習習慣。教師要給學生擬定閱讀提綱,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勾畫重、難點,歸納整理,比較分析,抓住概念的關鍵詞,記下原理、規(guī)律和疑難點,借助圖表整理同類知識,由孤立到聯(lián)系,把分散在教材中的知識點,串成線,連成面,編成知識縱橫網絡。如在講授元素化合物的知識時,告訴學生,每一族學習一種代表元素的知識,再推及同族其他元素,并找出同族元素結構、性質的異同點,以及聯(lián)系與區(qū)別。同時還應增加課堂討論與練習時間,將有助于學生動腦動手,可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和創(chuàng)造參與的機會,強化學生的參與行為,學會進行一題多解、多題一解,增強分析、比較、解決問題的能力,把“位置—實驗—性質—結構”緊密聯(lián)系起來建立化學模型。
五、新知識傳授與復習教學結合的接軌銜接
扎實進行高一化學教學的復習是搞好義務教育階段化學和高中化學銜接教學的必要前提。在摸清學生底細的前提下,根據(jù)學科的特點,主要以復習化學用語:基本元素符號、化合價、化學式、化學方程式、離子符號、離子方程式的書寫;通過強化訓練,使學生掌握這些最基本的東西,創(chuàng)造一個同步的教學起點,為學習高中化學知識做好心理準備。利用高一化學必修一專題一的內容復習化學中的重要“雙基”內容與高中化學密切相關的知識內容及高中化學不再重復的,但初中化學里沒有講全講透的知識。高中化學的許多內容與初中化學有著密切聯(lián)系,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善于通過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穿插復習,以舊知識做“鋪墊”探索獲取新的知識;同時把新的知識納入已有的知識體系之中,以便使初高中化學知識得以合理銜接。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和形成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的過程。教師要根據(jù)化學學科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指導學生的復習,采取多種方式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重視對學生進行志趣、情感、意志、態(tài)度等方面的培養(yǎng)、教育,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化學科學素質的目的,結合高一的化學內容,以專題形式復習整理已有的知識,使初高中化學中相關的知識內容有機地融為一體。
參考文獻:
[1]朱志平.江蘇教育研究,2005(3):14-16.
[2]儲廣林.讓預設與生成融合.教育科學論壇,2005(9):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