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新
摘 要: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小學語文教學擔負的責任越來越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識字、寫字、閱讀與寫作,更要引導小學生進行口語交際練習。在諸多教學內容中,口語交際教學是將識字、寫字、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環(huán)節(jié)。在新課程改革大力推進的今天,口語交際教學已經成為小學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以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為題,對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問題與方法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小學語文 口語交際 教學活動 問題 對策
小學生參與到語文學習活動中,不僅是為了學習語文基礎知識,更是為了掌握正確的語文知識應用方法,讓語文學習服務于他們的生活。小學語文教學中應加強口語交際教學,給小學生創(chuàng)造應用語文知識的機會。語文應用方法的掌握雖然是一項漫長的工程,但口語交際教學的融入會加快這項工程的發(fā)展。關注口語交際教學,有利于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提高。
1.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教師對口語交際教學的認識片面
根據相關調查,五分之三左右的小學語文教師認為口語交際教學具有積極意義,應當作為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一部分。而其他教師則認為口語交際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可有可無,沒有必要作為一個單獨模塊出現在課堂活動中,這些教師認為口語交際教學可以與識字、閱讀教學活動相結合。部分教師對于口語交際教學認識不足,沒有把握到口語交際教學的積極意義,設計教學活動時,很少突出口語交際活動,影響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提高。
1.2口語交際教學評價不盡科學
學生需要一定勇氣在課堂中開口進行口語交際練習,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價,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口語交際積極性。學生的口語能力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只有利用公正、公平的評價,才能讓學生意識到口語交際學習的樂趣。但是,一些老師只關注自己在評價中的作用,很少讓學生參與到評價環(huán)節(jié),影響學生主體地位的突出。另外,進行口語交際評價時,往往關注學生的口語交際學習成果,很少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打擊學生進行口語交際學習的積極性。
2.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對策
關注學生的需求與發(fā)展,跟上教育改革步伐,教師需要開拓更多方法,將口語交際教學落實到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下面,筆者就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提出幾點看法:
2.1學校加強對口語交際教學的重視
學生重視口語交際教學,才能使口語交際教學地位得到提高,讓其得到更多教師的認可。行政部門對于口語交際活動的重視度不足,語文教學中的閱讀與寫作教學代替口語交際教學,使口語交際教學流于形式。在新課程改革大力推進今天,學校管理者及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口語交際教學,積極發(fā)現與解決口語交際教學實施中的問題。學校還應針對口語交際教學,對小學語文教學內容進行改革與更新,使口語交際教學的地位得到肯定。
2.2加強平等師生關系的建立
平等的師生關系是促進課堂互動活動進行的重要條件。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關注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了解學生的表達需求,促進學生參與到課堂的口語交際教學活動中,有利于學生成為口語交際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在教學中,教師要多表揚學生,給學生更多肯定,讓學生意識到教師對自己的賞識。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要過于關注自己威嚴形象的樹立,而要親近學生,與學生多交流、多討論,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小學生更愛在課堂中開口表達自己的看法,融入到口語交際活動中,成為口語交際學習的最終受益人。
2.3促進口語交際教學內容的豐富
豐富的口語交際話題與內容,有利于小學生課堂學習效率提高。在口語交際教學前,教師要針對課內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口語練習主題,引導學生通過口語交際更多地體驗生活,將小學語文學習與生活相結合。如講解有關母愛的文章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我的媽媽”為口語交際練習主題,讓學生兩人一組向組員介紹自己的媽媽,說說媽媽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
2.4促進口語交際形式的豐富
口語交際形式豐富,有利于小學生積極參與到口語交際活動中,促進小學生口語交際學習興趣提高。老師可以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口語交際教學與學生喜愛的游戲相結合,讓學生通過競賽活動鍛煉口語能力。教師還可以定期組織學生開展朗讀比賽、主持人選拔賽等,讓學生盡情在口語交際中表現自己的才華,促進學生找到口語交際學習的成就感,成為口語交際的贏家。
3.結語
口語交際是人類交流的重要方式,將口語交際融入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會大大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真實性與實用性。雖然教學改革力度不斷加大,但口語交際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的應用并不盡如人意。正確認識口語交際教學,利用有效方法將其引入小學語文課堂中,會推動高效小學語文課堂構建。
參考文獻:
[1]陳美娜.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策略探索[J].學生之友(小學版)(下),2012(12).
[2]殷萍.試析提高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效率的若干思考[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