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麗華
摘 要: 中西文學作品中塑造了一個個讓人為之動容的經(jīng)典的女性形象,如散落在文字中的“玫瑰”。仔細研讀這作品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中西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在對待感情的態(tài)度上是有較大差別的,本文結(jié)合眾多具體文學作品探討“玫瑰們”的差異。
關鍵詞: 中西文學 女性形象 差異文字落入心田,發(fā)芽,生長,便開出了花。這每一朵花便是文學作品中的一個文學形象,鮮明而奪目。具體而言,中西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可以稱得上是“玫瑰花”。放眼望去,中西的文學百花園中,中西玫瑰們各有風韻。不管是熱烈的紅玫瑰,還是純潔的白玫瑰,都在演繹拿著各自精彩。
若這世間少了女子,便會少了五分真、六分善、七分美,于文學而言,亦是如此。翻開中外文學,在每一部文學作品中女性幾乎都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但由于社會主流價值、歷史文化等眾因素的影響,中西女性在性格表現(xiàn)及價值取向方面有很大差異。下面就結(jié)合眾多具體的文學作品把握“玫瑰們”的差異。
一、中西玫瑰對待愛情的差異
事實似乎是:不管是文學還是現(xiàn)實中,是西方人讓全世界知道了“l(fā)ove”,也只有西方人敢于向世界喊出“l(fā)ove”。中國的女性呢?大概是在某片靜默的玉米地里降低音量說著“愛”吧。西方的玫瑰在愛情中,從來都是直率坦誠、主動、執(zhí)著、熱烈的。西方的玫瑰在愛情的世界里本身就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下面結(jié)合幾部作品試作分析。
《飄》中郝斯佳就是家喻戶曉的敢愛敢恨的西方玫瑰。她深愛著艾西利,從開始到最后。她的美麗只想為艾西利綻放,可生活往往讓事情變得事與愿違,他并不喜歡郝斯佳。但郝斯佳并沒有因此而湮沒自己的感情。為了氣艾西利,一怒之下,她不顧后果地嫁給了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過著非常痛苦的生活??吹揭磺卸紵o法挽回愛情的時候,生活上慢慢地放棄了掙扎,但對于愛情,她一直都沒有放棄。盡管艾西利同媚蘭結(jié)婚了,她仍然不隱藏自己的愛,表達,拒絕,那就再表達。故事的最后是郝斯佳堅強地承擔起了照顧媚蘭及她的孩子的重任,誰說這其中沒包含幾分郝斯佳對艾西利的愛。最記得,最后的鏡頭是,郝斯佳站在橡樹下說了那句響徹心扉的“Tomorrow is another day”。是的,明天或許會有想要的愛情。
苔絲是《德伯家的苔絲》中和英國文學史上光輝的女性形象。她的堅韌純潔與善良是玫瑰中最耀眼的紅。對于愛情,苔絲從未放棄過,只是執(zhí)著。黃昏的鄉(xiāng)村舞會上,年輕的苔絲記住了他,安吉兒??缮钍菤埧岬?,邪惡的農(nóng)場主的兒子玷污了她??僧斝闹械乃霈F(xiàn)時,苔絲義無反顧地跟了安吉兒。哪怕是新婚夜被誤會導致夢想破滅也無妨,她仍深愛他。于苔絲而言,愛情如果非得繞來繞去,那么西方的玫瑰會站在原地,等待陽光。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更是為愛情犧牲了性命。安娜·卡列尼娜在火車上與渥倫斯基的邂逅,喚醒了她心中的愛情。他們的私奔就是悲劇的開始??砂材冗@朵玫瑰不害怕,毅然選擇為愛情堅持到底。盡管故事的最后是身著華服的安娜臥軌了,可誰都不能否認,西方文學史上又多了一朵為愛而轟轟烈烈的玫瑰。
《仲夏夜之夢》的赫米婭為了與心愛人拉山得結(jié)合,違抗父命,她可孤獨終老或者受雅典的法律“制裁”也不愿在別人的掌控下與不相愛的人結(jié)婚,無奈之下她選擇與心愛的人私奔。即使知道拒絕安排好的婚姻將受死刑或終身不嫁的懲罰,也毅然想做“自開自謝的朽腐的花”,而不愿做“被采下煉制過的玫瑰”。赫米婭對愛情的堅貞不渝、執(zhí)著追求的形象極具個性化色彩。赫米婭這一女性形象,反映文藝復興時期所提倡的個性解放、反對等級觀念和封建壓迫的思想內(nèi)容。人文主義者莎士比亞堅持反對禁欲主義,肯定人世俗的幸福;反對封建包辦婚姻,肯定愛情的自由選擇。赫米婭這一女性形象是對人文主義精神的最好詮釋。
與西方文學作品不同的是,中國的文學作品中少有敢愛敢恨的杜十娘,更少有謳歌女性愛情的作品。似乎是傳統(tǒng),在東方,女性為成全家庭或國家,在愛情面前,大家都選擇默然。
先秦時期,中華民族的祖先就有了情歌與情詩?!对娊?jīng)》中的“窈窕淑女”、“靜女”都是被贊美的對象。但在愛情中,他們都只是被動地接受愛,這其中還包含千萬般的羞澀、含蓄和委婉。女性只是那靜默愛情和歲月中的美麗配角。時間往后走,我們學會了用詩詞抒情,這次,女性成了抒情的主角,盡管執(zhí)筆的絕大多數(shù)是男性文學家,但是,我們又真正能夠說些什么呢?只是登樓低吟“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默默水悠悠,腸斷白蘋洲”,看到暮春之景便道“悔教夫婿覓封侯”,照鏡喃語“新貼繡羅褥,雙雙金鷓鴣”。她們將所有的愛恨情仇寄托在目之所及,唯獨沒有也不能說給他聽,這或許是東方女性所特有的含蓄,更多的是時代和社會所給予她們的無奈。這與西方有很大區(qū)別。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是朵嬌弱的玫瑰,愛著寶玉卻又不得不思前想后。在愛情的追逐中,她只能沉默,甚至口是心非。《平凡的世界》中的葉潤是愛著孫少平的,可千回百轉(zhuǎn),與別人結(jié)婚了,這是生活替她作出的選擇,也是她自己的選擇。《家》中的梅表姐更是將愛深置心中,直到最后。當然,這其中并不缺乏為愛情掙扎的玫瑰。盡管在《雷雨》中,繁漪和周平的愛情是不被接受的,甚至是畸形的,但那都是中國玫瑰的微弱反抗,她們渴望在愛情中再主動一點,再熱烈一點、再自由一點、再開放一點。
《西廂記》中崔鶯鶯是相國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內(nèi)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養(yǎng),無法完全窒息她內(nèi)心的青春情感。她不由自主地對張生一見傾心,月下隔墻吟詩,大膽地對張生吐露心聲,陷入情網(wǎng)之中而不能自拔,飽嘗相思的痛苦。同時她越來越不滿于老夫人的約束,并遷怒于紅娘的跟隨。一系列的考驗披露出的是崔鶯鶯戰(zhàn)勝傳統(tǒng)的教養(yǎng)、女性的禁忌所應有的反復和艱難。長亭送別時,鶯鶯既憂慮張生考試落第,婚事終成泡影,更擔心張生考取后變心,另就高門,自己被棄置,承擔著如此沉重的精神重壓。盡管崔鶯鶯是大膽女性,在愛情中不算被動,但作品表現(xiàn)出的她的戀愛心理是:想愛而不敢愛,不敢愛卻不由得不愛;并且細致地展現(xiàn)了她內(nèi)心的強烈要求逐步壓倒、戰(zhàn)勝外部的壓抑、傳統(tǒng)的禁錮和心理的樊籠的全過程。這些都是中國女性在愛情中的常態(tài)。當然,這其中包含的差異是由諸多因素造成的,歷史文化就是重要的因子。
二、中西玫瑰對待親情的差異
安娜·卡列尼娜為了渥倫斯基而遠走他鄉(xiāng),拋下自己的孩子和家庭。而在中國的文學作品中,女性更多的是會為了家庭而犧牲愛情。中國是個講究“百善孝為先”的國家,兒女對于母親的感恩和依戀之心總是很深的,人們愿意把母親形象神圣化。中國的神話傳說故事中宣揚“母慈子孝”的隨手拈來,如《白蛇傳》里許仕林祭塔救母,《寶蓮燈》里沉香劈山救母。唯有哪吒,為了不連累父母,割肉還母,剔骨還父,算是與父母脫離關系了,但最終還是與父親講和,重受父親的管轄。千百年來,做兒女的背負父母的感情重債,對父母親只是歌功頌德,強調(diào)父母的慈愛,而回避了他們的過與非。即使是《金瓶梅》中的李瓶兒,做了母親以后也是一個慈母。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女性從夫、從夫、從子的低下地位使得她們沒有自我,而只能做合乎男性道德標準的賢妻良母。中國文學在“五四”之前的作品塑造的母親形象大都是父親意愿的體現(xiàn)者和執(zhí)行者。如婦孺皆知的孟母、岳母深明大義,要把兒子培養(yǎng)成忠于國家的有用之材,主要體現(xiàn)的是父親、家族或國家的意愿。還有《西廂記》中的崔母、《紅樓夢》中的賈母、王夫人和薛姨媽,等等,他們都是養(yǎng)育恩深卻包辦婚姻的慈母。中國人將人倫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家庭是重中之重。西方人更強調(diào)個人欲望及價值的實現(xiàn),因此,東西方的文學作品及人物出現(xiàn)這樣的差異不足為奇。
縱觀人類的文學史,中西文學作品是兩顆閃爍著不同光澤的明珠。而女性形象則是兩種色澤不一的玫瑰。不管是在親情中還是在愛情中,西方的玫瑰始終綻放著執(zhí)著與熱烈,中國的玫瑰則訴說著含蓄與容忍。他們共同構成了世界的美。
參考文獻:
[1]韓姝婷.異國戀情與傳統(tǒng)愛情中女性的差異[J].華章,2011.
[2]安鮮紅.莎士比亞與湯顯祖愛情觀之比較[J].名作欣賞,2010.
[3]屈強,王少男,王雅婷.淺析中西文學中女性形象差異[J].神州,2011.
[4]樸英愛.林黛玉與簡·愛的愛情觀比較[J].新西部.下半月,2010.
[5]趙潔瓊.透過悲劇分析中西方叛逆女性的命運:安娜·卡列尼娜與繁漪形象之比較[J].文教資料,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