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劍
一、 字詞
(一) 重要的實詞
1. 《曹劌論戰(zhàn)》:肉食者、間、鄙、犧牲、加、信、福、獄、鼓、靡、伏
2. 《鄒忌諷齊王納諫》:昳麗、窺、孰與、孰、私、蔽、面刺、謗譏、門庭若市、期年
3. 《〈孟子〉二章》:茍得、辟、蹴、萬鐘、加、所識窮乏者、得、鄉(xiāng)、士、苦、勞、餓、空乏、拂、動心忍性、曾益、不能、過、衡、喻
4. 《愚公移山》:河陽、懲、漢陰、獻疑、箕畚、惠、窮匱、苦、感、負
5. 《出師表》:崩殂、秋、開張、光、恢弘、妄自菲薄、引喻失義、陟罰臧否、作奸犯科、遺、裨補闕漏、痛恨、布衣、躬耕、聞達、卑鄙、猥自枉屈、感激、驅(qū)馳、庶竭駑鈍、效、慢、咎、咨諏、涕
6. 《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掛罥、衾、徹、見
(二) 常見的虛詞
以:(1) 何以戰(zhàn) (2) 必以分人 (3)必以信 (4) 自以為不如
(5) 以君之力 (6) 亡以應(yīng) (7) 以塞忠諫之路 (8) 是以
之:(1) 肉食者謀之 (2) 小大之獄 (3) 忠之屬也 (4) 故逐之
(5) 吾妻之美我 (6) 王之蔽 (7) 告之于帝
其:(1) 其鄉(xiāng)人 (2) 懼其不已 (3) 其如土石何
焉:(1) 又何間焉 (2) 懼有伏焉 (3) 且焉置土石 (4) 無隴斷焉
二、 文學(xué)常識
(一) 《曹劌論戰(zhàn)》
1. 中國史書體例
(1) 編年體史書: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guān)的歷史事件。《春秋》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較為完備的編年體史書。
(2) 紀傳體史書:以本紀、列傳人物為綱,以時間為緯,反映歷史事件。《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
(3) 國別體史書: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歷史事件?!秶Z》是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戰(zhàn)國策》是國別體史書中的上乘之作。
2. 《左傳》相關(guān)資料
(1) 作者簡介:一般認為,《左傳》作者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與孔子同時代。他知識淵博,品德高尚,作品中較多地反映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被譽為“文宗史圣”“經(jīng)臣史祖”“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是中國史家的開山鼻祖。
(2) 作品內(nèi)容:記錄春秋時期社會狀況的重要典籍,補充并豐富了《春秋》的內(nèi)容。
(3) 作品思想:強調(diào)等級秩序與宗法倫理,重視長幼尊卑之別,體現(xiàn)“民本”的儒家思想。
(4) 歷史地位:代表了先秦史學(xué)和文學(xué)的最高成就。
(二) 《鄒忌諷齊王納諫》
1. 《戰(zhàn)國策》是戰(zhàn)國時期各種史料的匯編,原作者不詳,西漢劉向編訂為33篇,著重記錄了戰(zhàn)國時期的一些謀臣策士的言論和謀略。
2. 鄒忌:戰(zhàn)國時期齊人,任宰相。齊王:齊威王。
3. 諷:用暗示、比喻之類的方法,委婉地規(guī)勸。納諫:接受規(guī)勸。
4. 本文著重寫齊相鄒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設(shè)喻,勸說齊王必須以廣泛聽取人民的意見作為施政依據(jù)的故事。
(三) 《〈孟子〉二章》
1. 《孟子》一書是記錄戰(zhàn)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軻及其弟子在政治、教育、哲學(xué)、倫理等方面的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的書。
2. 孟子:相傳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yè)于子思。學(xué)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于富國強兵,想要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xiàn)統(tǒng)一,孟子的仁政學(xué)說沒有得到施行的機會。
3. 中心論點分別是:舍生取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四) 《愚公移山》
1. 列子名御寇,戰(zhàn)國時期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道家學(xué)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學(xué)家。對后代的哲學(xué)、文學(xué)、科技、宗教都有深遠的影響。
2. 本文塑造了北山愚公的光輝形象,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驚人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的道理。
(五) 《出師表》
1. 《出師表》選自《三國志·諸葛亮傳》卷三十五,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后主劉禪上書的表文。歷史上有《前出師表》和《后出師表》,通常所說的《出師表》一般指《前出師表》。
2. 寫作背景:為了實現(xiàn)全國統(tǒng)一,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亂之后,于公元227年決定北上伐魏,奪取涼州;臨行之前上書后主,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后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fù)漢室;同時也表達了自己以身許國的決心。
(六) 《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1. 《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間創(chuàng)作的一首歌行體古詩,是杜詩中的典范,完美地體現(xiàn)了杜詩“沉郁頓挫”風(fēng)格。
2. 寫作背景:此詩作于公元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8月。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棄官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又輾轉(zhuǎn)經(jīng)同谷(今甘肅成縣)到了巴陵。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不料到了公元761年8月,大風(fēng)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詩人由自身遭遇聯(lián)想到戰(zhàn)亂以來的萬方多難,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