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進步
總是聽到同事們無奈地抱怨,現(xiàn)在的孩子越來越難管、越來越麻木了,老師越來越難當了。沒錯,現(xiàn)在的孩子見多識廣,對老師的權威已經不屑一顧??墒?,總會有辦法的。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的內心簡單得很,他們對知識的渴求、對自我的認識,都需要我們積極地引導。老師不會魔法,但是可以用好一根魔杖,那就是閱讀。現(xiàn)擷取兩個故事與大家分享。
一、回到童年
“老師,看,我的作文又發(fā)表了!”一大早,小×就興沖沖地攔住我,一臉自豪地向我晃著手里的《快樂作文》。洋溢著幸福的笑臉,忽閃著快樂的大眼睛,我仿佛看到了二十多年前的自己。
那時候,我還是個小學四年級的毛頭小子,不知道啥是作文,老師給個題目,我就瞎編亂造地亂寫一通。沒想到老師從那些稚拙隨意的句子里,看出了我習作的興趣。于是,作文課上,老師格外關注我。他告訴我,要寫好作文,就得多讀書……
思緒回到現(xiàn)實,看著眼前興奮不已的小×,我想,跟我們相比,如今的孩子是多么幸運。他們從小學就有藏書萬卷的圖書室,從小就有展示才華的大舞臺。小×就是一個喜歡讀書和寫作的女孩兒,她遇到我,仿佛是命中注定的緣分。
那是我剛剛接手四年級的時候,一次作文課前,我走進教室,發(fā)現(xiàn)孩子們都圍在一起,好奇地傳看著什么。見我進去,又都快速地散開。問他們,都神秘地笑著,不說話。我沒有追問,開始了自己的作文課。正當我要給大家讀一篇范文的時候,小×舉手了:“老師,我這兒有一篇文章,寫得很好,我能讀給大家聽嗎?”“當然!”我應允道。小×從抽屜里拿出一本泛黃的舊書,抑揚頓挫地讀起來:“被雨水打濕的退稿……爸爸到車站送我上學時裹著泥巴的背影……”怎么這么熟悉?我突然想起來,我曾經寫過這樣一篇文章!小×讀完,神神秘秘地看著我,我有點語無倫次:“這篇作文好……好熟悉啊?!?/p>
“小×,你怎么會有這本書?”“是我姐姐小時候的?!毙 猎囂降貑栁遥骸袄蠋?,這個作者真的是你嗎?”“你說呢?”我也故弄玄虛?!翱隙ㄊ前?,我姐說你就是這個學校畢業(yè)的!”“老師,你真厲害!”“老師,我們也想往上面發(fā)表文章!”一時間,我成了他們的偶像。
還有什么比這樣的機會更難得呢?我講起了自己讀書的故事。那一學期,我們班的孩子們不僅主動讓我推薦書單、訂閱報刊,還成為圖書室的常客。
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小×,她已經是《快樂作文》的小作家,《齊魯少年》的小記者。我十六歲才實現(xiàn)的夢想,她十歲就實現(xiàn)了??粗W閃發(fā)光的眼睛,我的心里涌起莫名的幸福。我想,我們的幸福是一樣的。
二、讓我來表揚你
五年級一接班,我遇到了學校里有名的愣頭青。一百多斤的塊頭,往我面前一站,一副刀槍不入的樣子。跟同學打架,破壞公物,我行我素,四處游蕩……
就在我欲哭無淚的時候,一件小事終止了我的錯誤。
那時候,我們班閱讀的氛圍正濃,孩子們人人有書,如饑似渴。有一天,我批閱學生的讀后感,忽然發(fā)現(xiàn),他竟然在讀《三國演義》,讀后感字數不多,卻極其簡潔地概括出了每個人物的性格。他平時交作業(yè)的時候都少,怎么還會寫讀后感?難道是抄來的?我得好好考考他。
師:“‘桃園三結義講的是誰?”
生:“劉備、關羽、張飛?!?/p>
師:“赤兔馬是誰的坐騎?”
生:“原來是呂布的,后來成了關羽的?!?/p>
師:“你覺得曹操是個什么樣的人?”
生:“奸佞?!?/p>
嘿,“奸佞”都知道。我重新審視起這個孩子。
種種劣跡是真的,家教、性格,種種原因導致了他內心極度孤獨和敏感。他想要引起別人注意,又不懂得怎樣跟人相處,就用破壞東西、打架來發(fā)泄。他從小就被貼上了壞孩子的標簽,就算有學生故意招惹他、激怒他、動了手,老師批評的也總是他。這是怎樣一個沒有盡頭的痛苦循環(huán)???
考慮許久,我決定給他開一個平反大會。主題,就從閱讀開始。一個肯閱讀的孩子,一定不是無藥可救的。立竿見影的不只是教育,閱讀也一樣。我沒有期望他一下子換一個人,就像沒有期望孩子們能一下子出口成章。在孩子們埋頭讀書的身影中,他越來越安靜,告他狀的學生越來越少,跟他說話的孩子越來越多。他開始自覺地跟同學跑操,也會主動參加值日。有一次語文課上,學一首兒童詩,里面有一句“黑旋風水戰(zhàn)浪里白條”。我隨口叫起他:“你來告訴大家誰贏了吧?”他略帶靦腆地說:“張順……”
那一刻,我想,我做對了。
一樣的閱讀,一樣的幸福。教師只是普通人,學生也只是平凡的孩子。但是,有一根點石成金的魔杖,把我們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閱讀,讓我們有更多的話題可以交流;閱讀,讓我們的關系更加和諧融洽;閱讀,讓我們感受到更多學習與生活的快樂。每天清晨走進教室,就會聽到孩子們嘰嘰喳喳的討論聲,哪本書,哪個精彩的故事,于是我也微笑著加入他們的討論中。我想,這一幕才是校園中最動人的場景。
參考文獻:
張靜.幼兒園如何開展早期閱讀[J].幼教新視野,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