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嘆天下第一坑
楊礦
楊礦,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現(xiàn)為重慶市文聯(lián)黨組成員、副主席,曾獲世界桂冠詩人獎、世界詩人獎等多個獎項。
望著小寨天坑,這個大得可以裝下云南天池1.55億立方米水的大洞,我迷茫了。它第一次出現(xiàn),是在什么時候?或許是在伏羲出生之前。那時,它還不叫天坑,只是個大腳印,一個叫雷澤的地方出現(xiàn)的大腳印。天帝調(diào)皮的女兒華胥沿著這個大腳印走,便懷了伏羲。這個雷澤,或許不是山東菏澤,也不是濮州雷澤縣等其他有爭議的地方,就是如今的重慶奉節(jié)。
科學(xué)的說法是,經(jīng)過地表水和地下水上億年的交互作用,造成地表的塌陷,成為今日的巖溶漏斗,人們叫其為“天坑”。小寨天坑上部是一個橢圓形大坑,下層為矩形豎井,站在坑口往下看,一削千丈的絕壁直插地心,深不見底。經(jīng)過測量,天坑坑口直徑626米,坑深666.2米,坑底直徑522米,整個天坑的容積是1.19億立方米,相當(dāng)于5個2040萬立方米的青蓮溪中型水庫。天坑在其深度、容積等方面均居世界同類喀斯特漏斗首位,是名副其實(shí)的天下第一坑。
天坑四周陡峭如削,絕壁上的巖紋顏色奇特,紅、黃、黑多色雜糅其間,猶如一幅新派國畫,濃墨重彩,姿態(tài)萬千,卻也帶三分抽象。時有飛鳥在巖縫中飛進(jìn)飛出,估計這里有它們的幼兒待哺,才讓它們?nèi)绱嗣β挡灰选=^壁因這些拍動翅膀的小東西而生機(jī)勃勃,而四周大大小小的洞穴里,經(jīng)過仔細(xì)觀察,則有短墻和煙熏火烤的痕跡,據(jù)說強(qiáng)健如虎、靈活如猿、堅韌如草的巴人曾經(jīng)在這里生活棲息。古時巴人的生存史一直寫滿了險絕、悲情、不屈,聽其每個故事,都壯如一部史詩。
天坑之大,可以給人無限感慨,站在這里,心肝脾肺腎外加一掛大腸整個系統(tǒng)都在抽搐,只能神神叨叨地感嘆,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窺得地球深處的全貌,即使神,即使科學(xué)家。不是上天小氣,如果全剖來,我們的肉眼哪里能盛得下呢?看到的太多,反而會怕身體與精神承不住狂喜而全部煥散。現(xiàn)在我們能夠擁有天坑,窺得部分玄機(jī),已是接住了上天賜予的吉光片羽,何其幸運(yùn)?
天坑還有一條2800余級臺階的石徑小道,從坑口蜿蜒盤旋至坑底,長約將近3公里,游客步行大約要1個小時。位于天坑底部的來水洞,里面苔蘚濃密且濕滑,洞高百余米,在洞中逆流而上,行至1公里處,洞中有一個寬百多米的地下湖泊,湖泊盡頭,赫然有一個幾十米高的大瀑布。據(jù)科學(xué)家說,洞中河流來自10公里外的天井峽地縫的地下暗河。而天坑底部的出水洞則是一個筆直的豎井,時而細(xì)流涓涓,時而波濤洶涌,一滴水聲能激起清脆的回響,有時又是死一般的寂靜。出水洞是迷宮河的源頭,出洞口高低相差500米,這種差異的美亦很雄闊可觀。
站在天坑底部,抬頭望天,峭壁遮擋,頭上的浩瀚天空變得只有巴掌大小了。此時才明白,旱夔門的迷宮河底部那么開闊,根本不算井。現(xiàn)在的我們,才是“絕望的井底之蛙”。人真是緲小的,特別是當(dāng)我站在這幽洞里的苔蘚上,滿心只有一種無力對抗大化的無奈,沒敢給自己填充盲目的精神,只有敬畏。真怕來一陣風(fēng),如吹一片羽毛將我們順著這個幽洞卷走,“啪”的一下把我們甩到另一個未知的世界。那時,我們將是一種什么生命形態(tài),會不會還原為一顆最初的塵埃呢?
The Sky Hole in Feng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