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默涵
信札是一種“點對點”的私密文字往來形式,作為消息往來的重要媒介,其信息豐富,書寫自由,情意自然,最能表達書者的情意。古人遺留下來的尺牘不乏精品,書法名家的信札更是藝術(shù)珍品。筆者從北宋三位名家蔡襄、蘇軾、米芾的書跡中,選書于新年正月者,各家一件,略作賞析。
蔡襄行書《謝郎帖》
釋文:
謝郎春初將領(lǐng)大娘以下各安。年下朱長官亦來泉州診候。今見服藥,日覺瘦倦,至于人事,都置之不復(fù)關(guān)意。眼昏不作書,然少賓客,省出入,如此情驚可知也。不一一。襄送。正月十日。
蔡襄這件手札,書于他在泉州的第二任期內(nèi),時間是嘉祐三年(1058年)夏至嘉祐五年(1060年)秋,故才有兩次書于“正月十日”的可能。蔡襄這階段47至49歲,其書法達到成熟,此時期的《扈從帖》(皇祐四年,1052年)、《安道帖》(至和二年,1055年)、《澄心堂紙?zhí)罚蔚v七年,1062年),均可謂蔡襄手札的上品。
《謝郎帖》,縱26.5厘米,橫29.1厘米,行書9行70字,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與書者“謝郎”,是蔡襄長婿謝仲規(guī),這是一封在正月十日寫給他的信。由內(nèi)容看,蔡襄染恙,體況不佳,言語上并不投入。從書法看,字形上有褚遂良的體勢,下筆柔軟,結(jié)字偏零碎,似秋葉離落寒枝。蔡襄信中自謂“眼昏不作書”,可能這也是該札落筆不準(zhǔn)的客觀原因。大大的一個“藥”字十分傳神,想遠方的女婿透過這些文字就可理解亡子喪妻的岳父此刻的心緒。
時代與風(fēng)尚所致,蔡襄的書學(xué)道路,是從周越開始的,這讓他早期的字跡失于柔媚。但他勤勉,學(xué)養(yǎng)又高,這點歐陽修和蘇軾都有肯定的評論。蔡襄在書法上的辛勤讓人敬佩,若測量一位書家的法度與創(chuàng)造性,蔡襄前者大于后者,導(dǎo)致他寫字對細節(jié)的經(jīng)營蓋過了自我風(fēng)格的營造?;氐健吨x郎帖》,蔡襄通過這封信,向女婿描述自己的近況,也算是新年的問候。這種與書法較量無關(guān)的人的情意,即便冷落,也是本文筆者想客觀呈現(xiàn)給讀者的。
蔡襄是位從容守正的書家。他的書法地位雖幾經(jīng)起落,拋開“勒字”、“少年女子”、“閨房態(tài)度”這些蔡氏身后的論點,他自身的書法實踐和為振奮并不理想的北宋書壇而做的努力,仍值得重視。
蘇軾行書《新歲展慶帖》
釋文:
軾啟。新歲未獲展慶,祝頌無窮。稍晴,起居如何?數(shù)日起造必有涯,何日果可入城?昨日得公擇書,過上元乃行,計月末間到此。公亦以此時來,如何,如何?竊計上元起造尚未閉工,軾亦自不出,無緣奉陪夜游也。沙枋畫籠,旦夕附陳隆船去次。今先附扶劣膏去。此中有一鑄銅匠,欲借所收建州木茶臼子并椎,試令依樣造看,兼適有閩中人便,或令看過,因往彼買一副也。乞暫付去人,專愛護,便納上。余寒更乞保重,冗中恕不謹。軾再拜,季常先生丈閣下。正月二日。
(另紙行書)子由亦曾言,方子明者,他亦不甚怪也。得非柳中舍已到家言之乎。未及奉慰疏,且告伸意,伸意。柳丈昨得書,人還即奉謝次。知壁畫已壞了,不須怏悵,但頓首潤筆。新屋下不愁好畫也。
這是一封寫給“季常先生”的信,與《人來得書帖》合裝,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v30.2厘米,橫48.8厘米,行書19行,249字。徐邦達先生在《古書畫過眼要目》中有考證?!凹境O壬笔翘K軾好友陳慥,根據(jù)蘇軾、陳慥、李常三人在元豐年間的活動與相關(guān)書信資料,《新歲展慶帖》的書寫時間是在元豐四年(1081年)正月二日。書信前一日,蘇軾得李常之信,知其將在上元節(jié)后出發(fā),月底到達黃州。于是他在正月二日寫信給陳慥,邀他到時同來。李常也是蘇軾好友,南康建昌人,元豐年間“落校理,通判滑州”。蘇軾至黃后,有定慧院和臨皋亭兩處御所。《新歲帖》提到“上元起造,尚未畢工”,應(yīng)是指他黃州第二年,以軍職之便于郡城之東申請廢地開墾、建筑之事,一年后的二月雪中,“雪堂”也起于此。由于不能陪游上元節(jié),故提到將沙枋木制的燈籠隨后送去。信首段后半部分,蘇軾提到了扶劣膏、木制茶具兩件事,此二物分別出現(xiàn)在同期蘇軾與李常、陳慥的信件中(《與李公擇》、《與陳季常九首之七》),表明元豐年間三人來往的聯(lián)系。
《東坡集》卷七十四有蘇軾在元豐三年末的一封答秦觀信,其中講,“謫居無事,頗窺其一二(指道家方士之言)。已借得本州天慶觀道堂三間,冬至后,當(dāng)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自非廢放,安得就此”。該信書寫時間與《新歲展慶帖》前后相距不遠,均是了解蘇軾治黃初期行蹤的重要線索。
蘇軾寫字,有嚴(yán)格的基本訓(xùn)練與廣泛的習(xí)古實踐,早年有詩“筆禿千管,墨磨萬錠,不作張芝作索靖”,足顯其發(fā)奮之志向,但在29歲時作《次韻子由論書》中提出“守駿不如跛”的轉(zhuǎn)變,一方面有禪宗的影響,另一方面,蘇軾懂得入“法”太深的危害,也看到世風(fēng)中的圖妍陋習(xí),所以他開始反道求異,這是與蔡襄不同之處?!缎職q帖》的字形扁粗略右傾,墨色濃稠,都是蘇軾的具體做法?!缎職q帖》是蘇軾中年之作,本是平常信件,但全篇精致用心,筆畫分明,自然的牽連顯示自在、清晰的思緒,若如與秦觀信中講,此時蘇軾正在天慶觀中養(yǎng)生修行,個人可能處于一種平和無念的求靜狀態(tài)。
總結(jié)起來,蘇軾對自己的書法十分自信,正如他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碧K軾自用我法,重在寫“意”,寄情于“信手”所書之點畫。所謂“意”,是一個微妙不可道的內(nèi)心體會,這種體會直接通過寫字表現(xiàn),所以以安詳肅穆的尺度無法欣賞蘇字。
居黃五年,蘇軾過著近乎農(nóng)人的生活,其號“東坡”就得于郡城東所請之廢地。黃州雖是凋敝小城,但遠離京師,耕作勞動與臨江風(fēng)光給蘇軾一個重新思考人生與創(chuàng)作的空間,對于一個自黑暗壓抑處解脫而來的人來講,真是命運的撫慰。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蘇軾低頭躬耕、養(yǎng)生禪修、游歷山水,用淡然的態(tài)度送別曾經(jīng)的政治霧霾和紛亂。這段時間也成就了不少詩、書佳作,如《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東坡八首》《前后赤壁賦》《黃州寒食詩》。
元豐四年(1081年)新歲,蘇軾45歲,在守望東坡的心情中,蘇家迎來了至黃后首個“春節(jié)”。新歲美景未展,但從這封信中,通過蘇軾的話語和字跡,我們已經(jīng)讀到蘇軾對黃州生活的信心與期待。雖自信手,但字之轉(zhuǎn)折,牽連處散逸出一種如早春般清冽舒展的感覺,是書者心情的寫照。
米芾草書《元日帖》
釋文:
元日明窗焚香,西北向吾友,其永懷可知。展《文皇大令》,鬩,不及他書。臨寫數(shù)本不成,信真者在前,氣焰懾人也。有暇作譜,發(fā)一笑于事外。新歲勿招口業(yè),佳。別有何得?泗戎東下未?已有書至彼,俟之。
這件作品是南宋高宗內(nèi)府所藏米芾《草書九帖》之一,隨《吾友帖》《中秋登海岱樓詩帖》《海岱帖》合裝,現(xiàn)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四件作品風(fēng)格相近,似同一時期所作?!对仗芳埍荆v25厘米,橫40厘米,草書10行75字,為米芾中年所書。
這封信未顯示收書人,根據(jù)結(jié)尾處有泗州的地點信息,說明該帖可能寫于米芾任職漣水時,即紹圣四年至元符二年春間(1097-1099年),時芾近50歲。米芾在漣水僅任兩年,政績、家庭、創(chuàng)作、意趣都在平靜中穩(wěn)步發(fā)展。于此形成鮮明對比,晚年的蘇軾正遭二次迫害,謫居海南,已近生命終站。元符新歲首日,在這大地春回、展望無窮的日子中,米芾卻在恭敬地閱讀、臨習(xí)收藏的銘心絕品《唐文皇手詔》,并將臨習(xí)不成的遺憾,以輕松的口吻告之書友。米芾告誡他,新年伊始,不要招致嘴上惡業(yè)。由信首可知,這位友人當(dāng)時身在漣水西北方向。徐邦達先生認為此人就是與米相齊的薛紹彭,其時可能在汴京。
明代都穆在四帖后跋曰:“……嘗入紹興秘府,后有其子題識,蓋海岳平生得意書也。其中有登海岱樓小字注云:‘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信書亦一難事。夫海岳書,可謂入今人之室,而其自言乃爾,后之作字者當(dāng)何如耶。”
米芾是“宋四家”中最晚的一位,雖未經(jīng)過科舉的煎熬而順利入仕,但官運未曾顯達,即便任禮部員外郎、書畫學(xué)博士之職,也無大作為。他行世顛逸古怪,其實這些怪異舉止的深處,是他對自己清醒的認知,他用這些表明自己的特殊,而最能傳達自己性情的方式,還是書法。
米芾行書功力最高,但草書有獨特意韻。這件《元日帖》,就代表了他草法的高度。元符元年,米芾購得《晉賢十四帖》,啟發(fā)了他對草書的認識。他取法晉人,曾在《論書帖》中說“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轍,徒成下品”。米芾欣賞小王,曾謂“子敬天真超越,豈父可比也”?!对仗返奶攸c是字間很少連綿,但能做到首尾相接,左右呼應(yīng),若行若藏,使得布局自由不凌亂。筆意極盡變化但無浮華,露鋒起筆,頓挫起伏,變化輕重,這樣便呈現(xiàn)一種天然真易的狀態(tài),也較晉人少了幾分瀟灑,可能是結(jié)思先于下筆的安排所致,故《元日帖》的文人之氣較重。
宋人用表達各種意趣的尚意追求,開書法新風(fēng)。在書法發(fā)展艱難的北宋時期,越過了“唐人法度”的高山,探索出一條書藝的新路。雖方向同一,但各書家自有面目。米芾寫字,精勤同古人一樣,“未嘗片刻廢書”。他早年學(xué)書,經(jīng)歷了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人稱其字為“集古字”,實集的是古法,是他在長期的實踐中體會到的諸家長處,并非單純點劃的拼湊。
米芾曾撰一卷《海岳名言》,是他藝術(shù)觀的直接表達。全書不成體系,也沒有傳統(tǒng)書論的“遣辭求工”,只以其性情快語,欲達到“要在如人、不為溢辭”的實在目的,于是就留下了書法史上少見的痛快、全無偽裝的言語,與其為人舉止相符?!白种嗣妫ㄉ姓婵娭?,大小各自有分。智永有八面已少鐘法。丁道護,歐、虞筆始勾,古法亡矣。柳公權(quán)師歐,不及遠甚,而為丑怪惡札之祖。自柳世始有俗書”。不過這些并非妄談,因為米芾以晉人古韻為審美標(biāo)準(zhǔn),又有早年深學(xué)唐人的領(lǐng)會,故能跳脫出來講話。雖然毫無顧忌,但不在于攻擊前輩同仁。他欣賞那種毫無矯揉的字,力求天然,反對作字模仿與描畫。
米芾于習(xí)書、作書、藏書、鑒書、論書都有深入的實踐與體會,這在“宋四家”甚至?xí)飞?,都是少有的現(xiàn)象,正如啟功先生《論書絕句》第六十八首:“從來翰墨號如林,幾見臨池手應(yīng)心?羨煞襄陽一支筆,玲瓏八面寫秋深。”
結(jié)語
正月,中國人最重要的時節(jié)。風(fēng)霜盡,氣象和,它是新一年的開始,也是對過去一年的回望?!罢細夂?,說豐年”,是古人最基本的期待。筆者按“書于正月”的條件,“檢索”了三件北宋代表書家的書信墨跡。他們的書法各具特點,同是北宋時期書壇的活躍人物?!八嗡募摇钡膹?fù)雜關(guān)系、蔡襄的書法地位,并不是筆者的用心之處,隱藏于書跡背后的書寫者的心情,才是筆者所想展示的。
同在正月祥瑞的氣氛中,《謝郎帖》之冷肅、《新歲展慶帖》之淡定、《元日帖》之純簡,三人私密的心情,今日我們卻可想見一二。這三件自然書寫的信札,既是書法名品,又是三位書家真實的情感映射。新年伊始,萬象更新,曉日騰騰,春符處處,眾生的喜悅與期盼不言而喻。怎奈物理與人情千百交織,人的悲喜在新年的氣氛中,或是升揚,或為壓抑,都是真實的情味。
(責(zé)任編輯:李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