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華
論消費時代電視劇藝術批評的價值堅守
○李茂華
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世界進入一個新的時代。資本的跨國流動帶來全球消費市場的形成,消費主義在全球興起。消費主義與文化聯(lián)姻,催生了文化市場,也生產了文化消費的主體、客體與中介。文藝作品不再僅是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物品,而更被打上消費者“物質欲望”的標簽,成為人們休閑、提高身份、獲取物質享受的符號。文藝作品的生產與消費日益指向“物欲”的滿足,人(包括文藝作品的生產者、批評者與欣賞者)在這場消費狂潮中逐漸忘卻或者說忽略了一些本該堅持的東西,出現異化。
在電視劇領域,隨著國家政策的松動,電視劇制作主體向多元化方向發(fā)展,民營資本與國外資本對電視劇領域的介入,使得電視劇創(chuàng)作更加趨于商品化,利潤的攫取成為電視劇制作首要目標。電視劇內容同質化、平面化、低俗化現象突出,深沉的歷史言說與對人的命運的終極思考讓位于消費主義帶來的娛樂狂潮,具有較高文化品格的電視劇在商品化的電視劇生產中艱難求存。在電視劇批評領域,隨著西方文藝批評理論的引進以及中國電視劇產業(yè)化發(fā)展的進程,新時期的電視劇批評主體呈現為以西方話語為主導的電視劇文本批評、審美批評、文化批評與產業(yè)批評為主的形態(tài),電視劇民族批評與本土批評較弱。電視劇的“社會功能”批評碎片化地散落于眾多批評話語中,難以形成強勢力量,無法撼動電視劇實踐向攫取利潤的方向進軍。在消費時代,重塑電視劇批評話語生態(tài),促進電視劇藝術生產與電視劇批評良性互動,推動中國電視劇產業(yè)良性健康有序發(fā)展顯得尤為必要。
在消費時代,隨著西方文藝思潮的大量涌入與新媒體的強勢崛起,電視劇批評話語與批評平臺增多,專業(yè)批評與非專業(yè)批評并存。從批評主體來看,以學院派和各理論期刊為代表的專業(yè)批評傾向以西方學術資源為批評的主要話語來源,出現以電視劇文本批評、文化批評、審美批評與產業(yè)批評為主的轉向,電視劇本體批評、史學批評、民族批評與本土批評雖有但較弱。一些批評缺乏深度的理性思考,明顯為“捧評”,掉了學術的身價。以網絡平臺為代表的非專業(yè)批評眾說紛紜,沒有一定的標準,或者是一種情緒的宣泄,或者是一時感想的抒發(fā),少有獨立清醒的批評意識,不構成批評的主體。由此,消費時代的電視劇批評話語主體呈現為以下四重架構:
(一)電視劇文本批評
文本批評是西方20世紀形式主義批評的整合,包括俄國形式主義、英美新批評學派、法國結構主義批評以及興盛于美國的解構主義批評。這種批評方法主張將研究視角由作家轉向文本,強調對文本的細致解讀,對藝術形式與技巧的分析把握。將文本批評引入電視劇研究,帶給電視劇研究領域一種新的研究視角與研究方法。“文本批評”將電視劇“本身”視為一種理所當然的合法性存在、一個獨立自足的“意義系統(tǒng)”、一個具備可解釋性的獨立文本,它以結構主義為視角,對電視劇各類表意系統(tǒng)進行批評,進而探尋文本背后更深層次的意義。以此種方法論,電視劇研究范圍廣泛觸及電視劇文本解讀、類型電視劇研究、電視劇敘事、電視劇人物形象、電視劇視聽語言、電視劇意識形態(tài)等諸多方面。沿著文本分析的路徑,又誕生符號學分析、敘事學分析、意識形態(tài)分析、女性主義分析等等研究方法。其中,符號學分析主要關注電視劇的視聽符號元素、符號修辭、類型電視劇的符號運用等等;敘事學分析聚焦于電視劇文本的敘事層面,對其視像敘事、音樂敘事、敘事話語、敘事傳播等等現象進行全面觀照;意識形態(tài)分析關注電視劇文本后所隱藏的意識形態(tài)性。女性主義分析通過電視劇中女性形象的細讀,對女性在社會語境中的身份、地位、權力等問題進行探討。
(二)電視劇文化批評
文化批評試圖在文本之外重建文學與社會的聯(lián)系,它們將研究視角聚焦于后工業(yè)時代各個角落,對現代性所帶來的種種文化現象提出質疑與批判,主要代表有法蘭克福學派、英國文化研究學派等。法蘭克福學派以批判思想著稱,其批判鋒芒直指當代大眾文化對人性的桎梏以及文化工業(yè)及其所蘊涵的意識形態(tài)對文化個性的遮蔽與超越。英國文化研究學派致力于技術、制度與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關系研究、創(chuàng)制了民族志研究和受眾研究方法。法蘭克福學派與英國文化研究學派的文化研究開拓了電視劇批評研究的視野,將整個電視劇批評視域由對構成電視劇的諸元素解讀帶入更宏闊的社會背景中,對電視劇與隱藏的意識形態(tài)、權力、性別等關系進行分析,如張兵娟的《電視劇敘事:傳播與性別》、云國強《知識、道義與政治釋放電視劇文化研究的社會批判鋒芒》、郝建《中國電視劇:文化研究與類型研究》等。同時,英國文化研究學派代表人物莫利提出的受眾研究方法,也引起了中國電視受眾研究熱潮,在電視劇批評領域,有陳立強《電視劇理論與編劇技法》中的“電視劇受眾分析”、陳旭光《影像當代中國藝術批評與文化研究》中的“當下電視劇受眾心理分析”等。另外,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理論以及賽義德的后殖民主義理論等等也引起了全球化時代中電視劇如何“走出去”以及如何抵抗西方文化霸權主義的研究熱潮,如張濤甫《紀實與虛構中國當代社會轉型語境下的電視劇生產》等。
(三)電視劇審美批評
全球化時代帶來的西方文藝美學思潮的大量涌入,打破了中國傳統(tǒng)文藝美學理論一枝獨秀的局面。在電視劇研究領域,傳統(tǒng)美學理論指導下的電視劇美學批評與西方美學理論指導下的電視劇美學批評二者共存共榮。傳統(tǒng)美學視角如楊靜《中國電視劇與民族敘事審美文化傳統(tǒng)》著重對中國電視劇所承繼的民族敘事審美文化傳統(tǒng)進行了歷史和現實的觀照,分析了中國敘事審美傳統(tǒng)在中國電視劇中存在的形態(tài)和文化意義。而西方文論的敘事美學、審美文化研究、接受美學與生態(tài)美學批評也形成新的批評話語熱點,如曾慶瑞在《中國電視劇藝術學研究方法論綱》中提出“重視接受美學方法對電視劇藝術研究的新影響”、戴清《電視劇審美文化研究》自覺用西方審美文化理論研究中國電視劇審美現象等。從研究視角來看,此時期電視劇美學批評仍然集中在電視劇視聽語言、電視劇敘事美學、電視劇審美文化、電視劇的美學價值與美學精神、電視劇美學品格、電視劇藝術風格、中國傳統(tǒng)美學理論與電視劇創(chuàng)作、電視劇美學批評標準、電視劇接受美學與生態(tài)美學等等諸多方面。同時,電視劇美學批評對中國社會轉型期所具有的特殊形態(tài)進行了思考,對傳統(tǒng)美學的現代化轉型與西方美學思想的中國化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如戴清《會通、超越與折衷——電視劇論的審美理想初探》立足電視劇審美理想的一般屬性,對“宏大”、“崇高”、“中和”、“傳奇”、“典型”等范型模式進行了評析,認為電視劇論的審美理想建立在時代性與民族性的傳承與會通的基礎上。
(四)電視劇產業(yè)批評
文化產業(yè)的出現是消費時代的典型特征。1948年阿多諾在《啟蒙辯證法》中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中大眾文化的商品化與標準化,提出“文化工業(yè)”的概念。隨著全球消費主義的流行,文化產業(yè)在全球范圍內興起。中國電視在市場化進程中,也不斷地推動電視產業(yè)的發(fā)展,電視產業(yè)批評與建構也相應起步。在電視劇產業(yè)批評領域,出現了電視劇市場運作與發(fā)展趨勢研究,如張婷《中國電視劇的市場運作及產業(yè)化趨勢》;電視劇產業(yè)制作與管理研究,如朱春陽《電視劇產制模式與國際競爭力關系的比較研究》;電視劇產業(yè)策略研究,如陳陽《全球化視角與國內電視劇生產體制和機制問題》;電視劇產業(yè)發(fā)展史研究,如儲金琦《中國電視劇產業(yè)史》等等。此外,由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發(fā)展研究中心,湖南廣播電視臺課題組編的《中國電視劇產業(yè)發(fā)展研究報告》、張海潮,張華的《劇領天下中外電視劇產業(yè)發(fā)展報告》、李京盛的《中國電視劇年度發(fā)展報告2005-2006》等一系列電視劇產業(yè)發(fā)展報告較全面地對電視劇產業(yè)發(fā)展作了理論總結與深度解剖。產業(yè)發(fā)展是消費時代的新現象,其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仍有諸多領域等待探討。
在以文本批評、文化批評、審美批評與產業(yè)批評為主的電視劇批評話語喧囂中,也有部分學者意識到了全球化時代電視劇本土批評、民族批評的重要性,如楊靜對中國敘事審美傳統(tǒng)在中國電視劇中存在的形態(tài)和文化意義的研究。白小易對大陸文化對海外通俗電視劇的本土化改造進行的研究等等。但在“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美學與電視劇的關系”這方面的研究非常缺乏。在電視劇的文化品格方面,有學者對消費時代電視劇文化價值與社會價值日益消解的現象提出質疑,如2000年曾慶瑞在電視劇領域掀起的關于電視劇文化品格的大討論,但像這樣清醒的批判在消費文化的大力進攻下很快銷聲匿跡。將電視劇諸多批評話語進行審視,無疑可以發(fā)現,西方理論資源占據了整個電視劇批評領域的重要空間,本土批評和民族批評趨弱,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批評較弱。在諸多批評平臺上,也出現了為即將面世的電視劇提前預熱、歌功叫好的現象,或是在電視劇播出后,不顧批評的原則一味捧場的現象,失去了批評者的道德操守。
探究消費時代電視劇批評出現亂象的原因,不外于商品交換原則占據了文化生產的首要地位,文藝作品的評價角度悄然異化,崇高、道德、美、和諧等等通通被附予消費意義,理性、權威、美、真理統(tǒng)統(tǒng)讓位于實用主義。在這個充滿解構的后現代社會,知識分子的精神與實踐路徑被經濟與商業(yè)邏輯裹挾,其批評陣地出現分化。一部分知識分子拋棄了本應堅守的獨立精神與文化立場,或為錢、權說話,或與市場積極對接撈取利潤,失去了批判的本意。一部分知識分子躲進學術的象牙塔,嫻熟運用各種理論資源對文化各層面進行研究與批判,卻與市場格格不入,久而久之,形成批評與市場各說各話的局面。少有的知識精英對大眾文化抱有清醒的意識,這種清醒的意識難以抵擋消費文化的強力進攻。“電視劇批評應該如何應對消費主義的挑戰(zhàn),在消費時代如何重塑電視劇藝術批評的精神”這個命題在當前的電視劇批評領域成為一個缺失的命題。筆者認為,當前的電視劇批評應當作到如下堅守:
(一)堅守知識分子的傳統(tǒng)精神
知識分子在文明的進程中日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令人仰慕的精神,至今仍散發(fā)著光輝。余英時曾評論說:“今天西方常常稱知識分子為‘社會的良心’,認為他們是人類的基本價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等)的維護者?!薄八^‘知識分子’,除了獻身于專業(yè)工作以外,同時還必須深切地關懷著國家、社會以至世界上一切有關公共利害之事,而且這種關懷又必須是超越于個人(包括個人所屬的小團體)的私利之上的”。①他還認為,西方知識分子的這種性格與中國的“士”極為相似,中國知識分子入世而重精神修養(yǎng)是一個極顯著的文化特色,“士志于道”規(guī)定了中國知識分子是社會基本價值的維護者?!霸凇Y壞樂崩’之余,人間性格的‘道’是以重建政治社會秩序為其最主要的任務”。②
在余英時的研究當中,知識分子的傳統(tǒng)精神是一種理性的批判精神,是“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是維護國家、社會正常倫理秩序的精神,代表著社會的良知。在中國傳統(tǒng)中,“士志于道”“餓死不食周粟”“先天下之憂而憂”“不為五斗米折腰”“精忠報國”等等都是這種精神的體現。當代消費主義盛行,一切精神產品均被貼上“物欲”的標簽,形而上的精神價值失去了原有的存在意義,成為消費市場上待價而沽的商品,這本身是經濟發(fā)展的一種異化而非本質?!拔锘钡陌l(fā)展帶來國民心理的扭曲與異化,在這種特殊時期,知識分子們應該保持清醒而不是同流合污,應堅守知識分子傳統(tǒng)的“良知”精神,對“異化”提出質疑并疾呼,同時尋求消費時代文化產品科學理性合理的發(fā)展之路。電視劇批評者應在面對眾多良莠不齊的電視劇作品時,以正確的歷史標準與時代標準評判電視劇,將好的電視劇作品推介給廣大受眾,引導電視劇產業(yè)健康合理有序發(fā)展。
(二)堅守藝術價值評價標準的時代性特征
文藝批評具有時代性。不同歷史時期或同一歷史時期的不同階段,其批評觀念和批評標準必有所不同??鬃由钤凇岸Y崩樂壞”的時代,重建西周時期的“禮樂”傳統(tǒng)是他畢生的奮斗目標,因此在他的文藝觀念中,藝術的社會功能是極重要的評價標準,并對后世影響深遠。中唐時期,韓愈針對南北朝以來文壇上盛行駢文,內容多空洞無物、華而不實的文風掀起了一場“古文運動”,目的在于恢復古代的儒學道統(tǒng)。至晚唐五代時期,駢文再度盛行,歐陽修等人又高舉崇儒尊韓的旗幟,將“明道”與“致用”結合,奠定了傳統(tǒng)散文新的風神格調,其革新成果澤及元明清各代。近代時期,中華民族陷于危難之中,大批愛國知識分子不僅在政治上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在文藝上也試圖通過內容與形式的革新,以喚起民眾,振奮民族愛國精神。1942年,針對當時黨內存在的錯誤思想和言論,毛澤東發(fā)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闡述“革命文藝‘為群眾’以及‘如何為群眾’的問題”。明確指出“文藝為工農兵服務”,并號召文學藝術家“到群眾中去”,推動了戰(zhàn)爭形勢向好的方向發(fā)展。改革開放后,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社會轉型加劇帶來思想觀念的劇烈沖突,傳統(tǒng)價值受到挑戰(zhàn),多元價值觀興起;經濟的騰飛使得中國出現了一批富有階層,普通民眾的生活條件也大大改善,消費主義在全球的侵蝕適時刺激了中國人的神經,一切被貼上“物質欲望”的標簽,精神讓位于物質享受,人出現了異化。在這樣一個“消費至上”的時代,電視劇批評者特別要保持一種清醒的認識,既要認清現時代中國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也要關注中國電視劇后續(xù)發(fā)展的精神動力,引導并推動中國電視劇藝術向符合時代要求,符合國家、民族及全體人民利益的方向發(fā)展。
(三)堅守中華傳統(tǒng)美學精神與現代精神的結合
中華文明在五六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孕育出了一套自成體系的文藝美學思想,在世界美學之林中獨樹豐采。與西方認識論美學不同,中華傳統(tǒng)美學思想是為人生的美學,其思想旨歸在人的生存意義、人格的價值、人生境界的追求。儒家的“美”是一種德性之美、人格之美,講究藝術要符合倫理道德的要求,要合“禮”;道家追求超越功利、生死,擺脫一切羈絆,使心靈得到升華,達到與“天地合一”的至高審美境界。中華傳統(tǒng)美學“天人合一”“美善合一”“美與倫理學合一”的理念不僅影響了中國藝術的生成與發(fā)展,而且也長期影響和熏陶著我國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傳統(tǒng),成為國民審美心理投射的一部分。中國現代美學要注重從中華傳統(tǒng)美學中找養(yǎng)料,要將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精髓與現時代精神結合,創(chuàng)造適合中國生長的新的現代美學精神。離開了傳統(tǒng)美學的滋養(yǎng),中國現代藝術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會失去中國的特色,最終將失去中國人民的心理認同,也將失去世界人民對中國藝術的認同。在消費時代,西方文藝理論紛紛被引介入中國,拓開了中國文藝批評的眼界,給了中國廣大文藝批評者更多的理論話語資源。但有些批評者片面以西方文藝理論裁剪中國文藝現象,并不符合中國的國情,我們的電視劇批評要注意建立在中國傳統(tǒng)美學基礎上,對西方理論進行借鑒與創(chuàng)新,使之在中國土壤上找到自己的生長點,要創(chuàng)建中國自己的現代美學體系,提升民族批評與本土批評的比重,以在新的時代推動中國電視劇藝術的新發(fā)展。
(四)堅持以電視劇價值評價體系為評價準則
盡管電視劇批評對電視劇創(chuàng)作具有導向作用和規(guī)范作用,但單靠批評來扭轉消費時代所出現的電視劇創(chuàng)作同質化、平面化、低俗化、快餐化等等問題還是不行的,我們還必須創(chuàng)立一套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電視劇價值評價體系,以之作為評價電視劇藝術優(yōu)劣的標準,引導并約束電視劇創(chuàng)作向健康良性化方向發(fā)展。這項工作需要國家電視劇管理部門、廣大電視劇理論工作者、電視劇創(chuàng)制者及廣大電視劇受眾共同參與制定。電視劇價值評價體系與電視劇批評標準并非同一事物。電視劇藝術價值的批評標準可以多樣,如真善美的標準、歷史的和美學的標準等等,但電視劇價值評價體系是一套科學的量化了的評價準則,它建立在電視劇藝術價值批評標準的基礎之上,同時又有自己獨立的評價體系,有細化的評分標準與權重,用以對電視劇進行考核。
電視劇價值評價體系的制定要考慮消費時代的本質特征。消費時代的本質是商品價值規(guī)律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對各種形態(tài)的產品施加無形的獲取“利潤”的影響。這一影響體現為在對電視劇進行價值評價時,出現電視劇制作成本與發(fā)行成本對電視劇社會價值和美學價值的沖擊與干擾。在當下對電視劇藝術價值進行評價,我們必須要正視當前商品社會時期電視劇作為“文化產品”的特征,要將消費時代商品獲取利潤與電視劇作為精神產品應該具有的藝術價值二者有效結合起來去加以認識,由此構建消費時代電視劇藝術價值評價體系。任何單純地針對電視劇社會價值與藝術價值的內審式封閉評價,以及單純以收視率為導向的商品式評價,顯然都違背了這個時代中國電視劇的評價準則,無法有效地將電視劇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統(tǒng)一起來,也無法將電視劇制作者、消費者和管理者三者的認識有效地統(tǒng)一起來。由此,筆者認為,對當前消費時代的電視劇批評當從如下方面思考:
第一、認識電視劇的整體價值。電視劇的價值是多方面的,在現時代,它即包括精神教化方面的社會價值,也包括文化藝術作品必備的美學價值和作為商品所具有的經濟價值,這三種價值的整合就是電視劇的整體價值。社會價值的核心在于電視劇在弘揚時代核心價值觀(當前就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和諧社會、振興中華民族上所起的重要作用。美學價值的核心在于符合中華美學精神,引領廣大受眾正確的審美觀念。經濟價值在于創(chuàng)造利潤,實現制作與發(fā)行成本的回收與價值增殖。在這三種價值當中,任何只關注某一種價值的開發(fā)而忽略其余的作法都將導致電視劇整體價值的失衡,從而使電視劇社會價值或經濟價值的實現出現偏向。
第二、把握電視劇批評的時代導向。電視劇批評具有時代性。在當前,要認識到電視劇是社會主義文藝的一部分,是為人民的藝術,是中華民族的藝術,摒棄單純以國外理論套用中國電視劇現象的生硬批評模式,要繼承馬克思主義文藝價值觀并使之中國化,挖掘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并使之現代化,在古今中外文藝理論中吸收營養(yǎng)、提高理論水平,以切合當前中國時代特征的批評理論進行電視劇批評。
第三、正視電視劇的經濟收益。電視劇作為消費時代的商品,定當有相應的經濟收益。電視劇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也定當是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電視劇批評者既要有一個知識分子的擔當,批判電視劇創(chuàng)制唯經濟利益至上的錯誤做法,也不應當對電視劇應該獲取的利潤嗤之以鼻。而是應該以一個知識分子的敏銳性與智慧,研究電視劇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的辦法與途徑。
第四、實現電視劇評價標準的細化。當前中國的電視劇實現飛速發(fā)展,類型不斷增多、數量不斷增長,單純地以一種評價標準來應對所有的電視劇類型已不太合宜,應該構建一套合理的電視劇評價標準,不僅有對所有電視劇都適用的評價項,如弘揚核心價值、傳遞正能量等,同時有對不同類型電視劇的有所區(qū)別的評價項,如不同風格電視劇的權重設置等。在標準設置權重上對主旋律劇、戲曲電視劇、少數民族電視劇等數量偏少而藝術質量較高的電視劇要有所偏重。
消費時代,如何以批評促進電視創(chuàng)作的良性發(fā)展,如何避免在經濟的發(fā)展中喪失文藝批評的獨立精神,是一項值得研究的課題。畢竟,批評是創(chuàng)作的鏡子,是醫(yī)治不良創(chuàng)作癥候的良藥,是引導文藝創(chuàng)作多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力量。③而一名批評者的良知,在異化的清費時代,更顯得尤為重要。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①②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2頁,第122頁。
③http://news.sina.com.cn/pl/2014-10-20/084731014581. 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