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紫微
摘要:《e小調(diào)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全部音樂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抒寫了他對美國新大陸的印象和感受,傾注了對祖國和家鄉(xiāng)無法抑制的思念之情。作品的主題汲取了許多民族特色以及民歌的旋律和節(jié)奏特點,又具有捷克民族舞蹈歌曲的因素。
關(guān)鍵詞:德沃夏克 民族 民歌 民間舞蹈 黑人音樂
《e小調(diào)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全部音樂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抒寫了他對美國新大陸的印象和感受,傾注了對祖國和家鄉(xiāng)無法抑制的思念之情。作品的主題汲取了許多民族特色以及民歌的旋律和節(jié)奏特點,又具有捷克民族舞蹈歌曲的因素,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分析這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來源和題材。
一、民族作曲家——安東·利奧波德·德沃夏克
安東·利奧波德·德沃夏克,出生于1841年,卒于1904年,19世紀捷克著名民族作曲家。捷克,東歐國家,東面挨著斯洛伐克,南面接壤奧地利,北面鄰接波蘭,由波西米亞、摩拉維亞和西里西亞三個部分組成,美麗而安逸,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人民彬彬有禮,豐富的名勝特色,歷史掌故和風土人情,在這樣環(huán)境成長下的德沃夏克,自幼就傾聽故鄉(xiāng)的民歌,學習小提琴。他作為捷克的音樂活動家,受到民族文化影響和西歐古典、浪漫主義樂派的作品影響,為了祖國的民族復興,為了本國民族民間音樂發(fā)展,并開始積極從事創(chuàng)作。
二、《e小調(diào)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
1891年德沃夏克獲得了音樂學博士學位,1892年9月27日,德沃夏克踏上了美利堅合眾國的土地,到美國三個月后,德沃夏克開始為一部新的交響曲起稿,美國音樂界的朋友希望他能夠?qū)懸徊看砻绹竦淖髌罚?893年5月,《自新大陸》完成。同年12月在紐約首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屬于美國自己的交響曲”誕生了。
整首交響作品共四個樂章,受古典主義的影響,作品結(jié)構(gòu)嚴謹,框架性強,由于德沃夏克具有音樂天賦,對于音樂旋律有豐富敏銳的觀察力,所以作品具有很強的旋律性,這就是德沃夏克交響曲的獨具一格之處。作品中用的配器,對于當代潮流雖然沒有強烈反映,沒有華麗炫技,但是民族意味濃重,簡單樸實,所以他的交響樂曲不僅能夠發(fā)揮各種西洋樂器的特性,并且運用合理,有意味深長的妙味。
三、作品中的民族音樂元素
(一)波西米亞音樂元素
在樂曲的第一樂章中,因為是奏鳴曲式,所以出現(xiàn)兩個主題,樂章的引子由弦樂組、打擊樂、管樂組共同演奏熱烈而歡快的節(jié)奏,表現(xiàn)出美國人忙忙碌碌、緊張的生活。這源于他剛來到美國時,有合唱團和管弦樂團共同演奏歡迎他,人數(shù)不容小覷,這讓他意識到,美國的繁榮與安然閑適的布拉格形成強烈的反差。之后的一個悲傷的曲調(diào),采用民歌慣有窄音程和曲調(diào)反復的手法,在樂隊寧靜的背景下由長笛和雙簧管奏出。居住在匈牙利邊境有一個馬扎兒民族,他們的民俗音樂便是他創(chuàng)作的根源,他把民俗音樂巧妙地運用到作品當中,使旋律產(chǎn)生了很強烈的震撼效果,并且旋律的發(fā)展也是圍繞著這一個主題,作曲家已經(jīng)離鄉(xiāng)背井很久,對于祖國的思念使他無限惆悵,所以引用兒時他耳熟能詳?shù)拿窀?,來表達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
(二)《戀故鄉(xiāng)》
第二樂章是整部交響曲中最為著名的樂章,已經(jīng)被世人演奏了很多版本,主題就是表達其濃烈的鄉(xiāng)愁之情,恰恰是得沃夏克身處他鄉(xiāng),對祖國無限眷戀之情的體現(xiàn),木管組故意在低音位置共同吹奏出幾個和弦,和弦的感覺是憂傷的,最后再選擇一種獨奏樂器吹出充滿奇妙而浪漫的主題,這個主題是柔美的,充滿無限憂愁的美麗旋律,之后被眾多音樂家填上歌詞,改編成了著名的歌曲《戀故鄉(xiāng)》。
(三)美國黑人音樂
德沃夏克作為著名的民族作曲家,以民間音樂家的角度觀察事物,在美國他很快注意到了黑人音樂,并且想要在這一類音樂的基礎(chǔ)上產(chǎn)生屬于美國的新音樂。在紐約音樂學院的作曲課上,他盡力把學生引向民族主義樂派,在第一樂章主題創(chuàng)作中復雜的節(jié)奏特點也是受到黑人音樂的影響。第二樂章中的旋律,源于在一次散步中,德沃夏克不經(jīng)意走到了貧民窟,聽到一段優(yōu)美的歌聲,女中音深沉而憂傷,這是一首黑人常唱的歌謠,是對家鄉(xiāng)的追憶,優(yōu)美、惆悵。
(四)“海華沙的婚宴”中的印第安舞蹈
海華沙,奧農(nóng)多加部落印第安人的傳奇領(lǐng)袖,根據(jù)傳說,海華沙教會它的族人農(nóng)業(yè)、航海、醫(yī)學和藝術(shù),使用他強大的魔法征服所有自然和超自然的敵人,西方人對海華沙事跡了解主要來自于美國作家朗費羅的《海華沙之歌》,作曲家從中選取“海華沙的婚宴”,用大量的舞蹈音樂,表現(xiàn)出印第安舞蹈的特點,由快而慢,又由慢而快,并且舞蹈不停旋轉(zhuǎn),音樂出現(xiàn)兩個主題,第一主題輕快活潑,節(jié)奏跳躍,情緒飽滿,第二主題活潑,清麗,富有五聲調(diào)性特點,兩個主題相互輝映,交融。
參考文獻:
[1]周世斌.音樂欣賞[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章志光.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邵義強.交響曲淺釋[M].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