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歷史唯物主義何以能兼容道德

2015-10-08 01:18符海平
理論與現(xiàn)代化 2015年5期
關鍵詞:意識形態(tài)馬克思道德

符海平

摘 要:馬克思對待道德的態(tài)度是復雜而矛盾的,他一方面聲稱道德是一種應該被拋棄的意識形態(tài)的形式,而另一方面在其著作中充斥著大量的針對資本主義的道德批判。凱·尼爾森在駁斥馬克思主義的反道德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情境主義的道德解析模式,把馬克思的道德理論視為其道德社會學和其本人道德價值立場的有機統(tǒng)一體,為我們理解和把握“馬克思與道德”的主題提供了一種富有啟發(fā)性的思考模式。這不僅為一種合理的、非意識形態(tài)的道德的可能性留出了空間,而且為我們構建一種與社會主義發(fā)展新階段相適應的道德形態(tài)和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

關鍵詞: 馬克思;道德;意識形態(tài);道德公理

中圖分類號:B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15)05-0053-06

馬克思對待道德的態(tài)度是復雜而矛盾的,他一方面聲稱道德是一種應該被拋棄的意識形態(tài)形式,它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工具,對以工人為代表的無產(chǎn)階級來說,它會瓦解他們反抗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不人道狀況的決心和意志。它起著蒙蔽被統(tǒng)治階級、鞏固統(tǒng)治階級的階級利益并使其合法化的作用。它與生產(chǎn)方式的特殊階段相適應,并深受社會的生產(chǎn)方式和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的制約。而另一方面在其著作中充斥著大量的針對資本主義的道德批判。正是諸如此類的道德批判使我們覺得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的過程中懷有一種既拒斥道德又深深訴諸道德的矛盾心態(tài)。馬克思的理論作為一種科學是否具有某種道德觀?社會主義作為科學和歷史發(fā)展之必然與道德理想的關系是怎樣的?在當代分析的馬克思主義派別中出現(xiàn)了觀點對立的兩種解析模式——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論和馬克思主義的反道德論。他們對馬克思道德觀分別作出了一種不同的解析,其中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論的杰出代表人物凱·尼爾森的解讀獨具特色。凱·尼爾森在反駁馬克思主義的反道德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情境主義的道德解析模式,為我們理解和把握馬克思與道德、社會主義和未來共產(chǎn)主義與道德理想之間的關系提供了一種富有啟發(fā)性的思考模式。

一、反道德論語境中的馬克思道德觀

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者都普遍了解,在馬克思文本中充滿了對資本主義制度及其捍衛(wèi)者的控訴。馬克思本人的這些道德論述和他關于道德在社會結(jié)構中地位的觀點,對我們的日常道德觀念和部分馬克思主義者的道德觀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作為馬克思反道德論者的杰出代表之一,艾倫·伍德將馬克思視為“一位道德批判者或反對者,他不僅批判或反對虛假的道德信念,而且批判或反對全部道德”。[1]在伍德看來,如果馬克思理論是科學的、正確的,正義、權利這樣的道德范疇不可能與馬克思主義理論之正統(tǒng)觀念相兼容,它們沒有跨越歷史的合法性,道德不存在理性的阿基米德點而使我們能夠評價各種社會。馬克思的論述只是具有一種社會學意義和法權意義上的真實性,而不具有任何批判性的理論力量。對正義的衡量只是相對于生產(chǎn)關系而言,權利或正義觀念是依賴于具體歷史時期的以生產(chǎn)關系為基礎的上層建筑概念。正義的東西就是有利于促進具體歷史時期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chǎn)方式的那些東西,而人們所擁有的權利及其觀念也是為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chǎn)方式服務的。在對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的批判過程中,如果說工人的權利受到了侵犯,工人受到了不正義的對待,那是一種言辭的蒙蔽。在道德信念的真實性取決于生產(chǎn)方式并不具有跨歷史性的前提下,這種道德化的批判方式不具有解放力量。相反,無產(chǎn)階級的理論家應該對他們的處境及其前景進行科學分析,這樣才能使工人階級成員知道他們的具體身份、處境、階級利益及未來前景?!案鶕?jù)《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歷史唯物主義對道德意識形態(tài)與物質(zhì)的階級利益之間聯(lián)系的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對‘任何一種道德……宣判死刑而無論道德的內(nèi)容是什么”。[2]和上帝一樣,道德也只是某種精致化的人類投影,它無法回應任何客觀實在。人們對道德的信仰猶如對上帝的信仰一樣,只是建立在幻象之上。因此,我們需要做的是,把道德從道德化所產(chǎn)生的一切蒙蔽中剝離出來,逐步認清道德的本質(zhì),即,它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在這種意識形態(tài)中,統(tǒng)治階級的階級利益借助蒙蔽的遮掩而巧妙地裝扮成整個社會的利益。在這種意識形態(tài)的誘惑下,人們將自己的被統(tǒng)治地位視為自己應當接受的政治義務。

在伍德看來,只要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正確地揭示了社會變遷的內(nèi)在規(guī)律,那么道德的基礎就遭到了瓦解。歷史唯物主義要求道德應當是能自覺代表階級利益的意識形態(tài)。這種具有意識形態(tài)性質(zhì)的觀念憑借統(tǒng)治階級的霸權和歪曲而成為被統(tǒng)治階級對其自身處境的理解。因此,道德不能作為政治行動和社會選擇的適當基礎。

馬克思果真如伍德所說的拒斥一切道德?道德在馬克思理論中完全沒有位置?如果確實如此,馬克思理論就會陷入道德相對主義和道德虛無主義,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學科基礎就會被顛覆。

二、凱·尼爾森對馬克思道德意識觀的分析

面對反道德論者那種貌似有理的論述,尼爾森持有根本不同的看法。在他看來,這是對馬克思經(jīng)典文本進行斷裂化解讀所得出的結(jié)果。在馬克思的理論創(chuàng)作和整個生活過程中,他對道德化的懷疑、對道德理論的敵視以及對道德意識形態(tài)本質(zhì)的接納與其所做出的價值判斷和道德評價是同時并存的,而對于他本人的道德評價,卻沒有跡象表明他將其視為意識形態(tài)、階級偏見或主觀的東西。馬克思的道德理論是馬克思的道德社會學和其本人道德價值立場的有機統(tǒng)一體。前者是在事實和描述的層面上對道德學說進行解釋,而后者是馬克思基于其本人的價值立場進行道德判斷并作出相關道德評論。只有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能理解馬克思為何在批判資本主義的過程中懷有一種既拒斥道德又深深訴諸道德的矛盾心態(tài)。

(一)馬克思關于“道德就是意識形態(tài)”的論述是一種道德社會學的觀點

尼爾森認為,人們之所以誤解“道德就是意識形態(tài)”這個斷言,是由于他們把它當作一種認識論層面的看法或一種關于道德觀念之邏輯地位的看法。而這種看法會使人把道德理念理解為缺乏任何理性根基而只是建立在階級基礎上的社會要求。道德的意識形態(tài)性質(zhì)使其只是“為數(shù)眾多的非理性階級的偏見,它們扭曲了我們對自身真實處境的理解,遮蔽了我們在某個決定性的歷史境遇中成為某個決定性的階級成員的生活機會”。[3]正是在這種意義上,人的觀念和事實之間存在不一致。尼爾森認為,根據(jù)馬克思對意識形態(tài)那種標準描述,意識形態(tài)可被描述為“一個關于觀點、理論、信仰、態(tài)度、規(guī)法和社會實踐的系統(tǒng),(a)它是階級社會的特征,或是階級社會中某個階級或其他主要社會集團的特征,而且(b)它一般服務于某個階級的利益,尤其是這類社會中某個階級或其他主要社會集團的利益,而常常卻把自己表現(xiàn)為是對社會全體利益的回應。”[4]根據(jù)該定義,在階級社會中,意識形態(tài)是為某個階級的利益服務,并且在一般情況下,對于那些被社會化整合進該意識形態(tài)的人們來說,它會蒙蔽或扭曲他們對社會和關于他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的理解,甚至會扭曲他們的自我想象和關于如何生活的觀念。也就是說,由于人們受到意識形態(tài)的這種建構,他們的行為和觀察自我的方式,將會受到意識形態(tài)的強烈制約。然而,在尼爾森看來,扭曲性并不是意識形態(tài)的必需特征,盡管可能所有的意識形態(tài)在某個時期都會具有扭曲性,且對于那個意識形態(tài)為其利益服務的階級來說,這是它的一項最重要的功能,但是從邏輯上講,“意識形態(tài)的標志在于它服務或者回應了階級利益,而不在于它的扭曲性或蒙蔽性(盡管它常常也會這么做)”。[3](149)對意識形態(tài)的這種描述,不僅使馬克思關于意識形態(tài)的論述更為明晰,而且給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的可能性留出了空間。也就是說,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將回應工人階級的利益,既不會蒙蔽工人階級或其他人,也不會扭曲社會現(xiàn)實。

既然如此,那么馬克思為什么會對道德的意識形態(tài)作如此嚴厲地批判呢?在尼爾森看來,這不是馬克思在認識論層面出了差錯,而是因為馬克思對道德對社會和心理發(fā)生作用的方式在階級社會中所充當?shù)墓δ苤髁x角色的深刻認識。馬克思真正想展現(xiàn)的是“在階級社會里,有哪些實際的規(guī)則、道德實踐和體制約束著我們的生活,以及道德化過程在這種社會中又是怎樣地、標準地、普遍深入地發(fā)揮作用的”。[3](154)在馬克思看來,在這種意義上,同法律和宗教一樣,道德以一種具有欺騙性的蒙蔽方式履行著意識形態(tài)的職責并具有維護現(xiàn)存制度的保守功能。道德的意識形態(tài)通過不同的方式不斷地使人們相信他們希望實現(xiàn)社會變革的理想只是一種內(nèi)心的狂想、是危險的烏托邦,從而使人們屈從現(xiàn)實社會秩序、安然地接受現(xiàn)實的悲慘命運。道德正是通過這種方式發(fā)揮著一種合法化的功能。如果工人階級接受這種意義上的道德觀念,那么,這就是在順從資產(chǎn)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所要求的讓他們錯誤地相信的自身命運。資產(chǎn)階級道德的核心功能就在于欺騙無產(chǎn)階級,讓他們接受資本主義的社會秩序,進而接受他們在該社會秩序中生而具有的階級地位及其所產(chǎn)生的社會義務?!拔覀兯務摰氖莿兿魃鐣械囊庾R形態(tài),那些觀念必定涵括剝削的事實并使不正義的事情顯得正當合理。因此,意識形態(tài)通過把剝削社會歪曲為正義的方式而有助于維護它們”。[5]在此語境中,道德就是真正的道德意識形態(tài)。在尼爾森看來,馬克思之所以譴責道德,甚至拒斥道德,是因為他認識到了道德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zhì)。在資產(chǎn)階級社會里相信道德,就會讓人們陷入道德意識形態(tài)的深淵之中。這時,人們將在“敬重道德法則”的神圣名義之下,把資產(chǎn)階級的利益看成是整個社會的利益。資產(chǎn)階級的階級偏好和特權被遮蔽了,資產(chǎn)階級的統(tǒng)治霸權得以合法化。憑借這種道德的意識形態(tài)的手段,資產(chǎn)階級不用通過各種國家機器就可以獲得一種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種關于道德的社會功能的論述,馬克思完全是在社會學意義上進行的。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雖然表明“相信道德”可能將會導致道德欺騙,但這也無法充分表明“由于道德建立在錯誤的基礎上,所以真實的道德信念便完全不可能”。[3](155)意識形態(tài)無法完成在元倫理學層面上對“道德在本質(zhì)上是什么”的一種理論建構。馬克思的道德社會學充分展現(xiàn)了“階級社會中大量的道德化因為基于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而出現(xiàn)的扭曲功能,但如果恰當理解的話,它同樣也表明,像這樣關于道德的功能說明是一回事,而道德認識論或是針對道德斷言的批判性考察則是另一回事”。[3](156)所以說,在閱讀馬克思的經(jīng)典論著時,我們應該把社會學的主題和認識論的主題區(qū)別開來。盡管階級社會中的大多數(shù)道德觀念都是階級意識形態(tài),并以蒙蔽的方式服務于階級利益,但依然存在一些可以獲得合理辯護的不帶有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真正道德斷言或信念。

(二)道德信念并非全部具有意識形態(tài)性

眾所周知,在馬克思的觀念中,道德必定是上層建筑的一部分。據(jù)此,人們傾向于斷定,由于上層建筑的各個因素都必然是意識形態(tài),因而,道德也必定具有意識形態(tài)屬性。在尼爾森看來,這種看法是對馬克思觀點的誤解。道德領域自身內(nèi)部區(qū)分為意識形態(tài)的信念和非意識形態(tài)的信念。并非所有意識形式都是意識形態(tài),屬于上層建筑,這只是意識形態(tài)的一個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八械囊庾R形態(tài)信念都是上層建筑,但并不是所有的上層建筑信念都是意識形態(tài)?!盵3](44)

1. 意識形態(tài)的信念是那些回應階級利益的信念。在尼爾森看來,上層建筑包括意識形態(tài)信念和非意識形態(tài)信念。那種聲稱“所有的意識觀念形式,包括所有的自我意識形式在內(nèi),都是意識形態(tài)的”的觀點是錯誤的。一旦人們認同該觀點,那么,馬克思本人的價值判斷和道德評價也將被視為意識形態(tài)的胡說。意識形態(tài)的信念一定是回應階級利益的信念。在這些信念中,人們那些被公開表達的自我意識,才是意識形態(tài)的主要內(nèi)容。在階級社會中,最典型的意識形態(tài)就是那些關于我們自身的公共觀念。這種公共觀念是階級社會中的人們得到公開支持的自我形象,它不僅歪曲我們對自己的理解,而且總是在回應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然而,在尼爾森看來,盡管有些回應統(tǒng)治階級利益的信念既是道德的,又是意識形態(tài)的,但是我們并不能武斷地宣稱馬克思把所有的自我形象、所有的自我意識形式都視為意識形態(tài)。盡管馬克思把它們都歸為上層建筑,但并不一定全屬于意識形態(tài)。正如尼爾森所說:“沒有理由認為,馬克思把自己的自我意識、他自己的自我形象、他自己的道德信念,以及他最親密最信任的同道者(包括恩格斯)在這些方面的看法都當成了意識形態(tài)的東西。”[3](151)而且,根據(jù)馬克思理論的核心觀點,盡管有些道德理念和道德理想伴隨著意識形態(tài),但它們不一定就是對社會關系進行集體性的理性化和蒙蔽化改造。把人與社會的一切信念都視為意識形態(tài),這是人們的認知錯誤所導致的。“‘意識形態(tài)并不是一個指稱一切認知現(xiàn)象或情緒現(xiàn)象的術語。毋寧說,在典范意義上,意識形態(tài)只是階級社會中關于自我意識的官方表達?!盵3](152)所以,從人類本質(zhì)觀念看來,意識形態(tài)的這種特質(zhì)常常使人們能夠合理地把具有意識形態(tài)性質(zhì)的事物視為缺乏正當性。

2. 道德公理是中立性的非意識形態(tài)信念。在對道德公理的論述中,尼爾森采取了一種情境主義的闡述方式。在他看來,被情境主義所接受的那種進步的道德信念或道德常識要優(yōu)先于哲學。在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中,廣泛存在著各種道德公理性的信念或價值判斷,諸如“快樂是善” 、“健康是善” 、“自由是善” 、“奴役是惡” 、“自尊是善” 、“仁愛是善”等等,這類道德信念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就不是意識形態(tài)。這類道德信念既不為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服務,也不為了服務于被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而遮蔽社會現(xiàn)實。它們既不表達虛假、錯誤的意識,也不依賴理性化。這類道德信念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和鮮活的生命力,在不同形態(tài)的社會中,人們都在不同程度上持有它們。即使資本主義消亡了,在未來無階級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中,人們依然會持有這些道德信念。這些判斷之所以被稱為公理,是因為“它們就在平凡之中,只有沉迷于哲學思維或奇異的宗教虔誠才會使人懷疑它們。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它們是公理,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它們并非普通的,盡管我們對它們總是脫口而出,所以覺得是在說些平常話語和無足輕重的東西” 。[3](14)

以上論述貌似會使人覺得尼爾森所論述的道德公理就是恩格斯曾經(jīng)所猛烈抨擊的永恒道德原則,或者是它的變體。然而,在尼爾森看來,它們兩者之間存在根本性的差異,永恒道德原則并不能從道德公理中推導出來。正如他所說:“如果道德原則是永恒的,那么它們就必須適用于一切可能世界的一切可能社會,而無論人類的本性和人類的需求會變成怎樣。而道德公理沒有做出這種超驗的、普世的斷言,它僅僅聲稱適用于這個世界,適用于當前的人類?!盵3](14)在一般意義上,道德公理也是一種普通的,是“我們深思熟慮判斷中的暫時的確定點” ,而不是那種所謂的分析的或綜合的先驗真理,也不是不證自明的道德真理?!暗赖鹿斫?jīng)得起針對有關我們自身和處境,以及其他可行的替代方案的事實的細致考察;只要我們處于冷靜、信息充分或類似的狀態(tài)下,道德公理就不會因為認知方面的精神治療或持續(xù)穩(wěn)定且毫不含糊的反思而消失。”[3](15)

(三)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與道德的相互兼容

馬克思在1859年《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序言中闡述了一個精辟的觀點: “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chǎn)中發(fā)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zhì)生產(chǎn)力的一定發(fā)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chǎn)關系。這些生產(chǎn)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jīng)濟結(jié)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xiàn)實基礎。物質(zhì)生活的生產(chǎn)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盵6]馬克思的這段精辟論述表明社會的真正基礎是由各種生產(chǎn)關系的總和所構成的社會經(jīng)濟結(jié)構。道德和其他意識形式不是獨立性的形式,而是人們在物質(zhì)生產(chǎn)和物質(zhì)交換過程中隨著現(xiàn)實生活的變化而不斷改變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chǎn)物。正是基于馬克思的這個主張,馬克思主義反道德論者才斷言歷史唯物主義與道德彼此沖突,它要求一種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虛無主義和某種形式的道德相對主義。他們認為,如果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的,那么這就排除了某種跨歷史的或跨生產(chǎn)方式而能被證明存在的道德原則,換句話說,世界上不存在可能被所有人或所有社會經(jīng)濟形態(tài)都會接受的道德原則。恩格斯關于永恒道德原則的斷言是非常正確的。然而,在尼爾森看來,歷史唯物主義支持的是一種情境主義。正如他所說的:“‘世界上不存在此類永恒道德原則卻不能推出相對主義、主觀主義或虛無主義,因為它至少可以同等地讓歷史唯物主義與一種關于道德原則的情境主義相兼容?!盵3](158)

那么,尼爾森所說的情境主義是什么呢?在他看來,情境主義是這樣一種命題,即道德要求幾乎毫無例外地隨情境而發(fā)生較大程度的改變。他認為,歷史唯物主義肯定道德的多樣性,否定道德的阿基米德點,雖然道德的多樣性否定了道德普適性,但是沒有否定它的客觀性和規(guī)范性。根據(jù)情境主義,道德“并不是由一個人的態(tài)度和承諾或一個人所愿意接受的任何可普遍化命令來決定的主張,毋寧說,對或錯、善或惡,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由客觀情境決定的,在這些情境中,人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自身”。[3](11)在這種意義上,道德信念并不是以相對主義形式出現(xiàn),而是隨著客觀情境的變化而變化,道德的對或錯是由人們的實際需要來決定的。道德的存在和變遷并不是人們主觀意志的產(chǎn)物,而是“對于它們的時代來說是必然的和正確的”。[7]

由于在情境主義意義上的道德的對或錯在一定程度上是隨著客觀情境的變化而變化,因而,情境主義表面上和相對主義有些類似。但是在尼爾森看來,情境主義既不同于文化相對主義也不同于元倫理的相對主義。情境主義與后兩者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他認為,人們之間存在一些彼此沖突的不同道德信念“并不是建立在那些客觀可見的混亂狀況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人們所遭遇的不同情境的基礎上,并且會隨情境的趨同而有效地達成一致”。[3](12)而且,不同于元倫理的相對主義所主張的“道德標準不是絕對的或普遍的,是相對于一個人群生活于其中的文化、傳統(tǒng)或社會實踐的。不存在所有時候、所有地方、適用于所有人的道德標準”,[8]情境主義認同“一種用于證明道德主張或道德法則的共同程序,但仍然聲稱,這同樣的程序可以在客觀有別的情境中證明一些具有不同內(nèi)涵的道德主張甚或道德法則,甚至包括一般的道德原則”。[3](12)情境主義堅決拒斥各種形式的相對主義,道德公理能充分經(jīng)受關于我們自身和狀況的各種事實的嚴格考察,不會因為其他各種反思而消失。

因此,根據(jù)情境主義,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道德是歷史的產(chǎn)物”這個命題。在情境主義的意義上,我們不僅會得出“在不同的社會經(jīng)濟條件和歷史發(fā)展階段,道德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形態(tài)和內(nèi)容”的結(jié)論,而且會得出如下結(jié)論:即“在如此這般的時期,如此這般的生產(chǎn)方式的條件下,如此這般的道德原則是正確的;而在如此那般的時期,如此那般的生產(chǎn)方式的條件下,更為不同的道德原則才是正確的?!盵3](158)而且根據(jù)歷史唯物主義,道德的產(chǎn)生要受制于各種社會條件和一定的因果聯(lián)系,因而它就不會隨意地產(chǎn)生和改變。雖然不同的歷史情境會呈現(xiàn)不同的道德形態(tài),但是在具體的某一歷史情境,一定只有某個特定的道德形態(tài)才能與之相適應。因此,在情境主義的框架下,歷史唯物主義不僅可以克服道德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的困境,而且可以凸顯出道德的客觀性和正當性。

結(jié) 語

立足于情境主義的論述框架,尼爾森對“意識形態(tài)”這個術語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并把它闡釋為為某個特定階級或某個主要的社會集團的利益服務的一套觀念和信念。在他看來,在階級社會,意識形態(tài)一般是通過神秘化和歪曲人們對其自身和世界的理解來為統(tǒng)治階級的目的服務,把有限的階級利益視為社會普遍利益,并把它們自身視為永恒的和普世的。尼爾森把以這種方式發(fā)揮作用的意識形態(tài),視為經(jīng)驗的社會學主題而不是意識形態(tài)定義的組成部分。因而,這就為這種觀點的可能性留下空間,即意識形態(tài)偶爾可能不會歪曲事實。這種觀點與諸如列寧這樣的馬克思主義革命家所表達的觀點相一致,列寧極力主張需要“無產(chǎn)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來指導工人階級的政治斗爭,而不認為所需要的是某種深思熟慮的神秘化的東西。這在一定意義上使人們能夠合理地消除那種一味地把具有意識形態(tài)性質(zhì)的事物視為缺乏正當性的觀念。

同樣,尼爾森對道德也作了細致的闡述,在他看來,馬克思提供的不是道德的認識論,而是道德社會學。正如宋希仁教授所說:“馬克思和恩格斯則另辟蹊徑,他們在長期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的歷史發(fā)展和現(xiàn)實問題的基礎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方法,從個人意識和社會意識的統(tǒng)一過程中揭示作為社會意識形式的道德的本質(zhì)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闡發(fā)了社會道德哲學?!盵9]誠然,這并不是認識論層面上的道德理論,馬克思也未曾信奉任何道德的主觀主義、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更明確地說,馬克思并未把所有的道德和所有的道德理論都視為意識形態(tài),道德不必為階級利益服務,也不必歪曲或神秘化我們的社會生活。在經(jīng)驗事實上,在階級社會中,道德話語典型地發(fā)揮著鞏固占主導地位的階級的階級利益并使之合理化的功能,并憑借一種欺騙性的合法性來建構社會制度。這就是馬克思在道德社會學中所表達的獨特的主張。因而,這就至少為一種合理的、非意識形態(tài)的道德的可能性留出了空間。尼爾森給我們提供了關于不同社會、不同歷史發(fā)展階段的合理的、具有有效性的道德判斷。這為我們構建一種與社會主義發(fā)展新階段相適應的道德形態(tài)和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

參考文獻:

[1]Allen Wood. Marx and Immoralism.in Bernard Chavance(ed)[M].Marx en Perspective Paris: Editions de 1Ecole des Haute Etudes en Science Sociales,1985.

[2] Anthony Skillen. Marxism and Morality[J].Radical Philosophy, 1974,8(682).

[3]〔加〕凱·尼爾森.馬克思主義與道德——道德、意識與歷史唯物主義[M].李義天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47.

[4]Kai Nielsen. Marxism and the moral point of view: morality, idealogy,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M]. Colorado: Westview Press,1989.

[5]Terrell Carver.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arx[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158.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7]李義天.從正義理論到道德理論——以《馬克思主義與道德觀念》為中心的解析[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3,(5).

[8]程煉.倫理學關鍵詞[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10.

[9]宋希仁.馬克思恩格斯道德哲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177.

How Ca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e Compatible With Morality:

From Kai Nielson's "The Moral Concept of Marxism"

Fu Haiping

Abstract: Marx's attitude towards morality is complex and contradictory. On one hand, he said that morality was a form of ideology which should be abandoned,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many moral judgments in the books which are aimed at the condemnation for the capitalism. Based on refuting the anti-moral theory, Kai Nielsen put forward a moral analytical mode of contextualism, which takes Marx's moral theory as an organic unity of his moral sociology and his own moral value standpoint and provides an enlightening mode of thinking for us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theme of "Marx and the moral". It not only leaves a possible space for a reasonable, non-ideological morality, but also has provided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us to construct a moral form and a socialist ideology which adapt to the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Keywords: Marx; Morality; Ideology; Moral axioms

責任編輯:王之剛

猜你喜歡
意識形態(tài)馬克思道德
最有思想的句子
跟蹤導練(五)(2)
《卡爾·馬克思:世界的精神》
道德
道德認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意識形態(tài)、文藝、宣傳與百姓生活
文化軟實力發(fā)展與我國意識形態(tài)安全
二胎題材電視劇的多維解讀
西方涉華紀錄片意識形態(tài)的建構與展現(xiàn)
道德
吉林省| 阿荣旗| 瑞安市| 湛江市| 沁源县| 白山市| 北辰区| 潞西市| 任丘市| 荔浦县| 庄河市| 鱼台县| 石家庄市| 汤阴县| 改则县| 五峰| 金塔县| 肃宁县| 远安县| 嘉鱼县| 延津县| 阳新县| 中方县| 德化县| 红安县| 缙云县| 荃湾区| 龙川县| 凌海市| 留坝县| 滨州市| 新绛县| 余庆县| 灵宝市| 保山市| 旌德县| 邛崃市| 洛南县| 志丹县| 斗六市| 克拉玛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