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婷
【摘要】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廣,以學生發(fā)展為主要目標,以自主合作學習為主要方式的新理論,逐漸深入人心了。所以我們要打破上面語文課堂的形式,要讓學生對上語文課感興趣?!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而課堂提問就是激發(fā)學生興趣有效的形式之一。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筆者在本文中就語文課堂上應如何來設計問題作了一些探討。
【關鍵詞】 語文課堂 設計問題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5)05-080-01
0
假如你遇到這樣的課堂會如何?“老師一上講臺,就說我們今天學習某篇課文,打開課本第幾頁,請學生把全文劃分部分?一節(jié)課不是‘滿堂灌就是‘滿堂問。那么,這節(jié)課一定是失敗的,因為學生已經厭學了?!?/p>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廣,以學生發(fā)展為主要目標,以自主合作學習為主要方式的新理論,逐漸深入人心了。所以我們要打破上面語文課堂的形式,要讓學生對上語文課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課堂提問就是激發(fā)學生興趣有效的形式之一。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那么,我們在課堂上應如何來設計問題?
第一, 激疑導入能讓學生最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
激疑導入就是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從下課松散的精神狀態(tài)立即進入學習氛圍,為下面的學習打下良好的鋪墊。例如我在教學朱自清的《背影》時,我先請學生聽筷子兄弟的“父親”,然后請學生思考領悟:你聽出什么了?你仿佛置身于怎樣的場景中?再如在教學《一片槐樹葉》時,我是這樣導入的,我問學生:從小到大,你們珍藏過什么東西嗎?你們是怎樣保管的?假如你撿到一片槐樹葉,你會如何做?采用這種導入語,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能收到很好的課堂效果。
第二, 分析課文時的提問要扣住重點,抓住難點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币驗閱栴}提準了,也就找對了方向。七年級《犟龜》是篇童話。學生雖說對童話感興趣,但未必能正確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還要能達到《新課標》提出的“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的要求。當時我就提出2個問題,重難點結合。①小烏龜在去參加獅王婚禮的途中遇到了什么困難?它是如何克服的?②從小烏龜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可以看出它的性格是怎樣的?能用文章中的哪個字來概括?設計這樣的問題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進入文章,讓學生去體會小烏龜是如何戰(zhàn)勝困難的,才能正確理解“犟”的內涵。
第三, 教學中的提問要能引導學生觀察、聯想、分析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不能照本宣科,而應根據課文提示語和課后的問題設計問題,讓學生圍繞問題的特定條件去探索解題思路,這樣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探索的欲望;另一方面可以教會學生思考,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如我在教學《鄉(xiāng)愁》這首詩時,在揭示采用象征的表現手法難度較大 ,學生一下子不好回答,可采用總分式提問,我在備課時設計了這樣的提問:①這首詩的題目何解?②詩中把鄉(xiāng)愁比作哪些事物?③詩中為什么多次提到母親?④詩人的感情變化是如何深入發(fā)展的?采用臺階式提問方式,再配上一幅幅相關的插圖,由易到難,由低到高,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個臺階地引向深入,達到了預期目標。
第四, 課堂上的提問要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課堂上應避免“滿堂問”,最好設計的問題能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例如我們學習《范進中舉》時,這句話“噫!好了!我中了!”是范進中舉前和中舉后的分水嶺,能夠準確分析這句話,就能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當時教學時我設計了3個問題。①“噫”能用“啊”“嘿”“耶”等詞語替換嗎?②這句話中兩個“了”是什么意思?③范進“中了”后,哪些具體的事情“好了”?( 同學們議論紛紛,教室里頓時熱鬧起來。)學生經過思考會發(fā)現,簡簡單單六個字,卻包含了那么多的意思。我們經常用語氣詞表示當時的情感,“噫”是如此強烈而獨特的告訴我們那“捷報”是不期而至的,而其它的語氣詞卻沒有那種韻味。這句話用了兩個“了”,第一個是時態(tài)助詞,表明以后終于會變好;第二個是意愿終于實現。而范進“中了”后就更有意思了,胡屠戶客氣了,鄉(xiāng)鄰恭敬了,張鄉(xiāng)紳送禮了……設計這樣的問題,我們就會發(fā)現文章的理解變輕松了,能夠更好地理解當時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和世態(tài)炎涼。
第五, 課堂提問要有創(chuàng)新精神,可以采用變式提問
變式提問是有目的地根據同一問題設計變式題啟發(fā)學生展開探究,引導學生之間的討論。在中考中,四大名著是必考的,所以我們在教學相關的課文時,可設計變式問題。如我們在學習《空城計》時,我們的重點學習人物是諸葛亮,圍繞這個人物我們可以設計些變式的問題,老師問:東吳有一人物是他的死敵,那人是誰?我們可以用句俗語表示,是什么?學生答:周瑜,既生瑜,何生亮。也可以設計跟《水滸傳》相關的題目,如水滸傳中軍師是誰?他被稱為什么?學生答:吳用,智多星。
第六, 課文小結時設計問題的目的是讓學生善于“生疑”
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如我在教學完《南京大屠殺》后,我問學生,我們在七八年級時學習了《“兩彈”元勛鄧稼先》,《水稻之父——袁隆平》以及今天學了的《南京大屠殺》,你們有沒有思考:當今世界風云際變,作為當代中學生應該怎么做呢?提一些富有思考性的問題進行總結,可以更好的誘發(fā)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當然,教無定法,但貴在得法,這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去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和總結。而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設計好的問題能讓我們的課堂充滿活力,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