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琴 范秀春 甄丹丹 周穎 甄漢深
【摘 要】 對民間傳統(tǒng)用藥龍利葉在生藥學、化學(薄層色譜鑒別、光譜鑒別、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毒性、抗菌作用、抗炎作用、抗氧化和抗老化作用)等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以期為今后進一步利用和開發(fā)龍利葉提供參考。
【關鍵詞】 龍利葉;質量分析;藥理作用;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R28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5)18-0041-02
龍利葉,又名龍脷葉、龍舌葉、龍味葉、牛耳葉,性味甘、淡、平,歸肺胃經,具有潤肺止咳、通便之功效,主治肺燥咳嗽、咽痛失音、大便秘結等癥[1-6]。龍利葉來源于大戟科守宮木屬植物龍利葉sauropus rostratus Miq-[Sauropus Spatuli folius Beille],為常綠小灌木,高達40cm,多為栽培或生于山谷、山坡、濕潤肥沃的叢林中。分布于廣西、廣東、海南等地,越南北部、馬來半島也有栽培?!稁X南采藥錄》[7]記載:以龍脷葉豬肉湯食之,可治療痰火咳嗽。目前,有關龍利葉研究的公開報道不多,筆者對其進行綜述性研究,以期為今后進一步利用和開發(fā)龍利葉提供參考。
1 生藥學研究
劉蓉等[8]對龍利葉的葉進行顯微鑒別:龍利葉下表皮較小,氣孔為平軸式,僅見于下表面;外韌型主脈維管束,木質部導管呈放射狀,徑向排列成行;韌皮部薄壁細胞內常含草酸鈣簇晶;葉的粉末可見螺紋導管、伴有草酸鈣簇晶薄壁細胞,含有纖維及非腺毛。吳懷恩等[9]對龍利葉的根進行顯微結構鑒別:木栓層由5~10列細胞組成,皮層中含淀粉粒,偶見簇晶,韌皮部狹窄、木質部寬廣,明顯的射線。根的粉末可見網紋、孔紋、梯紋導管,伴有纖維,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復粒淀粉粒。
2 化學研究
2-1 薄層色譜鑒別研究 陳珍[10]采用薄層色譜法對龍利葉的皂苷和氨基酸部分進行鑒別,樣品經水提加熱回流后,用水飽和正丁醇振搖提取制備。結果:使用硅膠G板,以乙酸乙酯-甲醇-水(8∶ 1-2∶ 0-5)展開, 10%硫酸乙醇溶液100℃顯色,在供試品的位置上顯3個斑點(皂苷部分);使用硅膠 G 板,以正丁醇-水-冰乙酸(1-8∶ 2∶ 1)展開,0-2%茚三酮乙醇溶液100℃顯色,在供試品的位置上顯3個斑點(氨基酸部分)。
2-2 光譜鑒別研究 姜建國等[11]采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對龍利葉進行光譜鑒別研究,龍利葉藥材分別以石油醚、氯仿、95%乙醇和水進行回流提取和冷浸提取制備提取液。將所得提取液分別在紫外-可見200~800nm波長范圍內進行零階、一階、二階導數光譜掃描。結果顯示具有鑒別意義的特征為:石油醚回流提取和冷浸提取液的零階光譜圖在410nm處有較明顯的最大吸收峰;氯仿回流提取和冷浸提液零階光譜圖在410nm處有最大吸收峰;而其他提取液的光譜圖鑒別意義不大。在一階導數光譜圖中,整個光譜曲線、石油醚回流和冷浸提取液在300~700nm 波長處的特征均具有鑒別意義。
2-3 化學成分的研究 取龍利葉葉的粗粉,采用化學反應鑒別方法分別以3種不同極性的溶劑(水、乙醇和石油醚)對龍利葉的提取液進行鑒別研究:①以石油醚(60~90℃)液,冷浸2~3h提??;②以乙醇加熱回流1h提?。虎垡运浣?4h提取。按中藥化學成分系統(tǒng)預試驗的方法對上述提取液進行化學成分預試驗,結果顯示龍利葉可能含有多肽、蛋白質、氨基酸、多糖、糖、皂苷、苷類、鞣質、生物堿、有機酸、內脂、香豆素、揮發(fā)油及油脂等化學成分。龍利葉的根可能含氨基酸、多肽、蛋白質、糖、多糖、苷類、皂苷、有機酸、黃酮類、生物堿、香豆素和內酯等化學成分[12-13]。汪小根等[14] 采用水蒸汽蒸餾法提取龍脷葉的揮發(fā)油,以氣-質聯用法分析其揮發(fā)油的成分,分離出30個峰,鑒定出16種化合物,在龍脷葉精油中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主成分為棕櫚酸(28-43%)、金合歡基丙酮(8-82%)等。成分中有單萜、倍半萜、醛、酮、烯、酚、醇、酯、烷烴、脂肪酸類等。
3 毒理研究
李國人[15]發(fā)現6人服用龍利葉根水煮液100ml,1人服用200ml后分別在 5~ 32 h內發(fā)生頭暈、嘔吐、腸鳴、腹痛、腹瀉等癥狀。服藥量越多,中毒癥狀發(fā)生越早,7例均經阿托品等一般治療而愈。丘琴等[16]采用改良寇氏法對龍利葉根的水提物進行毒性急性試驗,測定其半數致死量,結果顯示龍利葉根的水提液毒性較小,在一定劑量范圍內使用安全。
4 藥理研究
4-1 抗菌作用 龍脷葉的水提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有抑制作用[4]。黃燕等[17]采用二倍梯度瓊脂稀釋法研究龍利葉的抑菌活性,結果顯示50%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位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株、大腸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傷寒沙門氏菌、乙型副傷寒沙門氏菌均有抑制作用。
4-2 抗炎作用 丘琴等[16] 采用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腫脹、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等急性炎癥模型和小鼠棉球肉芽腫的慢性炎癥模型對龍利葉根進行抗炎藥理作用的抗炎研究;甄漢深等[20] 使用龍利葉水提液對上述方法所造小鼠炎癥模型進行抗炎藥理作用研究,結果顯示龍利葉水煎液具有抗炎作用。
4-3 鎮(zhèn)痛作用 甄漢深等[18]采用扭體法和熱板法研究龍利葉水提液的鎮(zhèn)痛作用,結果顯示龍利葉水煎液具有鎮(zhèn)痛作用。龍利葉水提液的LD50 為68 g·kg-1,對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腫脹、棉球致小鼠肉芽腫和角叉菜膠致大鼠腳趾腫脹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P<0-05),能顯著減少醋酸致小鼠扭體反應的次數(P<0-05),但不能提高小鼠的痛閾。
4-4 抗氧化、抗老化作用研究 Laxmi Keerthana 等[19]經研究發(fā)現龍利葉能清除活性氧、能促進膠原和透明質酸的生成和抵抗皮膚老化,而對皮膚有抗氧化、抗老化的作用,具有類雌激素的作用。林慧等[20]對龍利葉水煎提取液進行抗過敏作用的實驗,分別制備大鼠同種被動皮膚過敏反應模型和豚鼠過敏性支氣管痙攣模型。結果表明,龍利葉高劑量水煎提取液與空白對照組比較,能抑制卵白蛋白引起的大鼠皮膚過敏反應,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龍利葉中、低劑量組與空白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龍利葉對豚鼠過敏性支氣管痙攣及過敏性休克均有較好的對抗作用。龍利葉高劑量組動物在進行實驗后5min內,無發(fā)生動物休克死亡,并顯著延長5min內休克的潛伏期(P<0-05);顯著降低豚鼠的死亡率(P<0-05)。
5 小結
在民間傳統(tǒng)用藥龍利葉的質量分析的研究中,已對其進行了顯微鑒別、薄層色譜鑒別、光譜鑒別、化學成分的研究。在藥理作用的研究中,已對龍利葉的毒性、抗菌作用、抗炎作用、抗氧化和抗老化作用等方面進行了研究。但從上述的研究中,龍利葉的有效化學成分研究不多;薄層色譜鑒別的研究無化學對照品;無含量測定研究的公開報道。在化學成分系統(tǒng)預試驗的方法中,只是對可能有的成分進行初步的判斷,至于具體有何種成分尚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其使用水蒸汽蒸餾法提取龍脷葉揮發(fā)油后采用氣-質聯用法分析其揮發(fā)油的成分和光譜鑒別有一定的意義。
在中藥的質量分析中,除了鑒別,還應有檢查、含量測定和指紋圖譜[21-25],而龍利葉在《中國藥典》的質量標準中,無含量測定項[26]。今后,應進一步地系統(tǒng)研究其有效成分、藥理活性,特別對龍利葉的有效部位、有效成分的系統(tǒng)研究。在質量標準中,加強龍利葉在檢查、含量測定和指紋圖譜等方面的研究,將對龍利葉進一步開發(fā)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義。參考文獻
[1]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 中藥大辭典上冊[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第二版,2006:876.
[2]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第四冊[M]. 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6:855.
[3]《全國中草藥匯編》編寫組.全國中草藥匯編下冊[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第二版, 2006:169.
[4]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革命委員會衛(wèi)生局.廣西本草選讀下冊[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4:1590.
[5] 肖培根.中國本草圖錄一卷 [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89:102.
[6]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植物志[M].北京: 科學出版社,2005:167.
[7] 蕭步丹.嶺南采藥錄[M]. 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 2009:138.
[8] 劉蓉,丘琴,甄漢深,等.龍利葉的顯微結構研究[J].廣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9,12(1)49-51.
[9] 吳懷恩,劉蓉,姜建國,等.龍利葉根的顯微鑒別研究[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08,11:4-5.
[10] 陳珍. 龍脷葉薄層色譜鑒別[J] 科技風,2014(18):197.
[11] 姜建國,楊永榆,劉蓉,等.龍利葉紫外-可見光譜鑒別的實驗研究[J].廣西中醫(yī)藥,2008,31(5):50-51.
[12] 姜建國,劉蓉,楊永榆,等.龍利葉化學鑒別的初步研究[J].廣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8,11(3):84-85.
[13] 丘琴,王瑩,甄漢深,等.龍利葉根化學成分的初步研究[J]. 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3,(11):31-32.
[14] 汪小根,邱蔚芬.龍脷葉揮發(fā)油的氣-質聯用分析[J].食品與藥品,2007 ,9(05A):19-20.
[15] 李國人.龍利葉根中毒7例報告[J].病理報告,1976,7 (11):535.
[16] 丘琴,甄漢深,王瑩,等.龍利葉根急性毒性和抗炎作用的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2):286-288.
[17] 黃燕,譚建寧,馬雯芳.龍利葉提取物體外抑菌活性初步研究[J].大眾科技,2014,16(174):68-70.
[18] 甄漢深,劉蓉,丘琴,等.龍利葉抗炎鎮(zhèn)痛作用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9):270-273.
[19] Laxmi Keerthana. Evaluation of antioxidant potential in selected green leaf y vegetables[J]. Food chemistry, 2009, 115(4):1213-1220.
[20] 林慧,林斌. 龍利葉抗過敏作用的實驗研究[J].海峽藥學,2011,23(4):23-24.
[21] 甄漢深.藥物分析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1:309.
[22] 李萍.中藥分析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21.
[23] 王強.中藥分析[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5:28.
[24] 丘琴,蘇春妹,甄漢深.不同生產期苦玄參葉HPLC指紋圖譜[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9):104-107.
[25] 丘琴,蘇春妹,甄漢深.不同生產期苦玄參中苦玄參苷IA含量測定[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5):108-110.
[26]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90.
(收稿日期:2015-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