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走在德國與中國兩座高峰之間

2015-10-19 16:39易凌啟
上海戲劇 2015年10期
關鍵詞:洪濤瓦格納德語

易凌啟

9月19日下午,“重負與盼望——當代德國文學作品朗誦會”在上海戲劇學院黑匣子劇場內舉行。朗讀會分上下兩篇,上篇由復旦大學的學生朗誦了德國現(xiàn)當代詩歌、小說的片段,其中包括君特·格拉斯的《母鼠》、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夏先生的故事》、顧彬的《萬湖》等。下篇由上海戲劇學院的學生朗讀了德國當代劇本《共同點》。舞臺上鋪滿黃沙,背后是殘破的木橋。學生的朗讀稚嫩,卻純真,柔和的燈光下,有詩的意味。

朗誦會的高潮是顧彬的上臺發(fā)言。這位被譽為“當下歐洲三大漢學家”的德國詩人、學者,分別用德語和漢語朗誦了自己的詩歌,并談了他感受到的中西文化交流狀況?;顒咏Y束后,記者采訪了顧彬,聽他聊聊德國、中國的戲劇。

不回避現(xiàn)實,不回避歷史

《共同點》于2013年在德國上演,顧彬沒有看過現(xiàn)場的演出,但聽到過朋友介紹,也看到過演出海報和媒體報道,他認為這出戲聽上去還不錯。朗讀會當天,顧彬認真聽了該劇本的中文版節(jié)選,很有感觸。移民問題、種族問題都是歐洲當下面臨的問題,也是歐洲歷史曾面臨的問題。二戰(zhàn)后的德語作家對歷史和現(xiàn)實有很強的責任感,他們曾經(jīng)歷過,或正經(jīng)歷著,所以并不回避。即使由于立場不同,作品可能會引起某些人的不快。他們還是關注著這類題材。這種敏感題材的作品在德國并不罕見。當然,顧彬表示德國的演出也有“禁忌”:那些有意或無意地使用納粹時代觀點和話語方式的作品一定會受到批判。

另外,談到當代德國戲劇,顧彬認為有兩個現(xiàn)象比較顯著。

第一個現(xiàn)象是創(chuàng)作者不再寫(傳統(tǒng)意義上的)話劇。這種趨勢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不僅是德國,整個歐洲乃至美國以及中國,似乎都是如此。在他眼里,這是一個“可怕的景象”。顧彬的女兒是一名德國職業(yè)演員??此膽?,顧彬坦言在舞臺上看到的往往不是戲,是改編小說,是新聞事件,是政治故事。但他認為戲劇的“文學性”也不一定是“語言”的,更可能是“動作”的。近年來,最打動他的一部西方戲劇是拉斯·馮·特里爾(Lars von Trier)執(zhí)導的作品。全劇中的臺詞都很無聊,但演員在黑暗中的表演以及空空的舞臺給人很強的震撼力,激發(fā)了他對“人的存在、黑暗的存在”的思考。

第二個現(xiàn)象是德國戲劇中導演的地位越來高,這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因為原創(chuàng)劇本越來越少,導演往往會選擇經(jīng)典劇作和名著小說。而導演的演繹更多的是自身想法,與原先作品差距很大,甚至完全沒有關系。他舉了瓦格納的例子。瓦格納確實是“反猶”的,希特勒對瓦格納也十分喜愛崇拜。但問題不能反過來看,瓦格納1883年去世,希特勒1889年出生,瓦格納的音樂創(chuàng)作其實和希特勒并無太大關系。然而,如今在德國上演的一些瓦格納歌劇往往會和希特勒產(chǎn)生關聯(lián)。這是導演的意圖安排,與瓦格納的音樂精神并不相符。

中國當代戲劇太保守了

談起中國當代文化對世界的影響,顧彬給予了肯定的評價。他舉出了詩歌、小說、繪畫等領域中許多優(yōu)秀的華人作品。然而,對于戲劇領域的作品,他卻沒有太深刻的印象。上世紀80年代,他還常在北京看戲劇演出,但到了90年代,他看的戲就少了。一方面,演出的商業(yè)氣氛愈濃,且題材與手法也趨向保守。另一方面,他認為中國當代戲劇缺乏理論創(chuàng)新。他曾和學生翻譯過高行健的《車站》,也看過這位劇作家的許多作品,顧彬認為他的創(chuàng)作水準一般,但卻有很強的理論。而上世紀90年代以后的中國戲劇,似乎沒有太好的理論建樹。作為“圈外名人”,顧彬在中國看演出也往往通過朋友的推薦和介紹。如今,朋友們推薦他聽音樂會的次數(shù)越來越多,而推薦他看戲的次數(shù)卻越來越少。他甚至聽說除了北京、上海外,許多中小城市的劇場都紛紛空置,甚至面臨關閉。

然而,顧彬對中國傳統(tǒng)戲曲卻不吝贊美之詞。在世界文學作品中,他認為《牡丹亭》可能是最早持“至情至愛”愛情觀的作品之一。那種個人決定愛情生活,人可以為愛而死,也可以為愛重生的觀念,直到18世紀,才能在德國的文學作品中看到。它的藝術水準絕對可以和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相媲美。如果拿莎翁和湯顯祖比較,他認為前者寫的是“人的深淵”、“魔鬼的樣子”,而后者則不是,更加美好圓融。但兩者都很偉大。

但顧彬也坦言,雖然《牡丹亭》早就被介紹到德國,《牡丹亭》也多次到歐洲演出,并在主流報紙上獲得了好評,然而在德國知道杜麗娘的人并不多。對于德國人來說,類似于《牡丹亭》的傳奇劇,是用眼睛看的,不是用耳朵聽的。因為德國人不懂中國音律,這一點很可惜,喪失了《牡丹亭》的許多妙處。但即使只是其中的“動作”也給西方觀眾和戲劇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突破了“語言”的局限。

不是外語問題,是母語問題

顧彬是詩人,也是譯者。他用德語翻譯介紹了大量中國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其中有詩歌、小說、散文,也有戲劇。他曾用德文寫過《中國戲劇史》,向西方介紹過中國的雜劇、傳奇。他翻譯過話劇劇本,但至今還沒有嘗試過戲曲劇本。他認為翻譯的難點不是中文問題,是德文問題。譯者也許能較好地理解中文唱詞,卻很難用合適、優(yōu)美的德語表達出來。

顧彬提到了上世紀30年代洪濤與馮至翻譯《牡丹亭》的經(jīng)過。德國漢學家洪濤是北京大學德文系的老師,馮至是他的學生。洪濤不懂漢語,他讓馮至把《牡丹亭》唱詞和故事的大意告訴他,他再通過自己的想象加工翻譯成德語。這種“林紓”式的翻譯獲得了成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洪濤的德語十分優(yōu)美,可讀性很強。他看重的是文學文本給予讀者的愉悅。德文版的《牡丹亭》折子戲還在北京、天津演出過。這也說明洪濤還考慮到了劇本翻譯中的表演問題。這一點,顧彬也十分重視。在他看來,表演性是劇本翻譯和其他翻譯最大不同點。

猜你喜歡
洪濤瓦格納德語
真努力才不會被辜負
“遇見”瓦格納(大家拍世界)
德國1/5小學生不會德語
德語: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歌劇大師瓦格納的故事(六)
棋逢對手好年華
丹麥小店流行取“難聽的”德語名
嫦娥三號的非凡之旅
悲情瓦格納:命懸“通用”生死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