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進濤
平等、秩序、自由是現代法的基本價值。而現代法最講究的是“人人平等”,平等權作為人權的表現形式之一,可以說,人權是現代法的基本價值。2004年,我國將“尊重和保障人權”寫進憲法修正案,這是我國第一次將人權明確載入憲法中,這不僅在憲法學界和人權理論界是一次重大的事件,而且對于我國的人權的實踐發(fā)展也具有的重大的意義。
尊重和保障人權既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明顯標志,是現代法的基本特征,同時也是現代法區(qū)別于傳統(tǒng)法的基本標志。在傳統(tǒng)法中,基本沒有人權的概念,即使有,也對其規(guī)定得含糊不清,模棱兩可。2004年,人權首次載入到憲法中,標志著我國的“人權”事業(yè)開始由政治層面上升到法律層面了。
一、人權的概念
在一般人看來,人權就是“作為一個人應該有的權利”,是人恰恰區(qū)別于動物的最基本的標準。其實,在學理界對人權的界定是:,人權就是,人之所以作為一個人應該享有的基本的或者已有的權利,是整個社會對個人所擁有的權利的一種尊重與滿足。它的含義囊括了 “作為一個人的權利”,“人的權利”,“使人成為一個人的權利”,和“使人成為有尊嚴的人的權利”等多個方面。我國法律意義上的人權,自我國“1954年憲法”開始實施以來,即以“公民基本享有的權利”,在憲法上予以體現。這些所稱之為的基本權利,是指人的先天就存在的和后天能夠實現的權利價值,在法律上的認可與承認。這就與他們自己設定權利義務關系時的個別性與特殊性區(qū)別開來,他們之間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個別的承認表現為人格的不獨立,機會的不平等,表達的不自由等差別。
二、人權的歷史變遷
人權的思想起源于人們對權利的認識。從哲學角度來說,人權應該是人的思維作用于權利而所產生的能動的反映。人類自進入有組織的社會后,才產生了對權利的認識,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明確的權利意識和所相應權利制度是不存在的,就像恩格斯在《家庭社會和私有制的起源》一中所敘述的“在社會發(fā)展這一層面上,還談不到法律意義上的權利”。
奴隸社會產生了私有制,并繼而確立了權利的觀念,在人類歷史上從政治形態(tài)和社會制度形式確立下來,形成了奴隸主與奴隸之間不同的權利義務狀態(tài)。在西方國家里,最早提出了法律意義上的權利觀念的是羅馬法,羅馬法是大陸法系發(fā)展的根基,馬克思指出“起初是羅馬人最先制定了私有財產的權利制度,抽象意義上的權利,私人的權利等”。不可否認羅馬法的貢獻,但羅馬法確認的私人權利有其局限性,它并不包括廣大的貧苦奴隸,羅馬法最初確立的人權是不徹底的,這種“人權”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權。
現代意義的人權思想肇始于歐洲著名的啟蒙運動,在這一歷史時期,出現了很多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他們的進步思想無疑對人權思想的產生起到了積極促進的作用。弗爾默魯斯第一次提出“人權”這個概念,他把人權理論和國家的法治結合起來,被視為近現代人權理念的奠基人,后來,格勞秀斯明確的提出人權就是“人作為一個人生來基本的、自然的權利”。霍布斯的觀點是人權和人的自然理性和自然法度有關,他贊成建立一個組織來協(xié)調人的活動。洛克在前人的基礎之上對人權的基本內容做出了全面的論述,指出人的自然權利的基本內容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財產權等,生命權是人類最崇高的價值存在,每個人首要的任務就是保護自己的生命,自由是保護生命和追求財富的條件。偉大思想家盧梭認為人生來就具有不可剝奪的基本權利,這種權利是天然的。這些偉大的先哲們積極倡導的“自然權利”在當時被稱為“天賦人權”,天賦人權作為人們爭取權利的引導,后來發(fā)展成為很多的法律制度,著名的有英國的1689年的《權利法案》,1776年的美國的《獨立宣言》,1789年的法國的《人權宣言》等,人權的觀念在理論和實踐上被近代西方國家政治制度確認。
人權在中國的起步很晚,直至19世紀后期才開始進入中國,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慘敗,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內的革命浪潮風起云涌,新興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不斷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他們開始借鑒西方先進的理論,啟蒙運動時期的“天賦人權”的人生而平等的思想進入中國,盧梭的《社會契約論》被嚴復翻譯到中國,啟蒙理論在中華大地上得到傳播。戊戌變法廢除“君權神授”思想,興民權,強調主權在民。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使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傳播到中國,馬克思主義人權思想進一步深入人心,先進的知識分子倡導民主和人權,稱為“中國的啟蒙運動”。
建國前,在中國發(fā)生了多次的思想解放運動,這些運動都對中國的人權發(fā)展與進步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應認識到,由于中國的社會性質未得到根本的改變,所以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這樣的人權并不是人民心中想要的人權。
1997年的黨的十五大主題報告中開始討論人權理論,2004年3月,將尊重和保障人權寫進憲法,正式以法律制度形式明確規(guī)定了下來。
三 、人權的內容研究
理論界近年來大多數人所認可的人權主要有三種—即應該有的人權、法律規(guī)定的人權、實際享有的人權,人權中的“人”可以解釋為“自然人”,“人民”,“公民”等,它所涉及的是誰應該享有權利的問題,即法律上的主體問題。人權中的“權”,可以解釋為“自然的權利”,人民的權利“等等,這所談到的是人權在整個權利體系中的地位,不是說所有的權利是人應該享有的權利,也不是說還沒有被人們實際享有的權利就不是人的權利。一個國家的人權的實際狀況,應該是應有人權,法定的人權和實有的人權之間的比值關系,如果三者之間的比值最后為一,那么就是理想的人權現實,是一個國家的良好的人權治理狀態(tài),如果三者之間的比值比較懸殊,說明該國的人權狀況不是理想的。把法定的人權當作實有的人權,人權保障的理念會僅僅局限在立法層面上,而這種認識和判斷的標準會阻礙人權的真正實現。
現代各個國家的人權體系并不統(tǒng)一,大多數國家傾向與把人權分為四大類:自由權性質的人權,參政權性質的人權,請求權性質的人權和平等權性質的人權。我國的人權制度構建是以人民的生存權為首要宗旨,其次是自由,在人類發(fā)展過程中,要有自由,“如果缺少了自由,那就如同死尸一般”,自由權利是人權的靈魂,它是人作為人權主體的目的與歸宿。徐顯明教授在《中國人權制度建設的五大主題》一文中,對自由權,平等權,財產權,生存權,發(fā)展權這五大權利群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緊跟時代的步伐,人們的權利意識逐步增強,在觀念層面和制度層面都對人權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人權的價值
人權和人不可分離,否則人權將是無源之水。人只有享有了“人權”,才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價值。人權是人的價值得以實現的前提。踐踏人權就是貶低人的價值。人權對人的價值表現為:首先,人權是人的利益的價值衡量。從人權的本質屬性表現為利益上看,人權總是利己的,從實現自身利益出發(fā),而這正是實現利益最有效的手段。其次,人權是人關于公共權力評價的道德標準,人的私有權利的存在要以公共權力為基礎,人權對人的價值表現為以人權制約國家的權力從而讓國家去善待它的公民。最后,人權是人與人和諧相處的準則。和諧的社會狀態(tài),要求人與人和諧相處、平等相處,平等權也是人權的表現形式。
總之,人權做為人的基本權利,對人的價值的實現有著重要的作用。各個國家都在積極以法律形式對人權予以確認和保障,我國已經以明確的法律制度將其規(guī)定下來,相信以后的人權制度會越來越完善。(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頁
[2] 沈宗靈:《西方人權學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8頁
[3] 洛克:《政府論—下篇》,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19頁
[4] 徐顯明:《法治的真真諦是人權》,人大復印資料,200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