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鑫
人類最高貴的靈魂是能做到自律。一般人連他律都做不到,所以能夠做到自律的人,肯定是不同于一般了。古代圣賢留下很多耐人尋味的話,比如勸人為人要“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孔子告訴弟子“吾日三省吾身”,《禮記》有“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是故君子慎其獨也”之語,所謂“慎獨”,是指人們在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謹慎不茍,防止出現違背道德規(guī)范的念頭和不合道德要求的行為。這些話語都是教人注重自身修養(yǎng),以期能夠做到自律。
那么,什么是“自律”呢?所謂“自律”,最一般的含義即“法由己出”,在倫理學上講就是有道德,能夠用內化了的道德原則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的方向以及方式進行自我約束和自我調解,通俗的說法就是自己管好自己。自律的過程是對善惡價值進行判斷并取舍的過程。通過自律,人們能夠自覺認識到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然而每個行為主體的自律原則又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就有了靈魂高貴和不高貴之分。所以,為了維持一個安定統(tǒng)一的社會環(huán)境,就需要另一種行為準則(比如,社會規(guī)范、國家法律法規(guī)、黨的紀律等),以彌補那些自律原則不足的,這就是“他律”。具體說來,“他律”,就是指一個人在一切社會活動中所受到的來自外界的各種約束,即外在的異己的強制。倫理學上稱之為“他律”。
“自律”與“他律”的關系是怎樣的呢?從表面看來,自律與他律是有著鮮明的區(qū)別,于是有些人樂此不疲地將自律與他律截然分開做鮮明的對比,或強調自律的重要性或強調他律的重要性,在我看來自律與他律雖然有很大的區(qū)別,但是它們聯系十分緊密,一個人只有將自律與他律緊密結合,并且相互促進相互轉化,才能讓自己的靈魂到達高貴的境界。
那么,“自律”是如何產生的?為何又必須要有“他律”?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十分發(fā)達,光儒家在對“人性”的研究上就有兩大學派:一種是以戰(zhàn)國時孟子為代表的觀點,后被寫入《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痹诿献涌磥?,性善可以通過每一個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動加以驗證。既然這種心理活動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據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稱之為“良知”、“良能”?!睹献印じ孀由稀飞险f:“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薄睹献印けM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绷硪环N是以戰(zhàn)國時荀子為代表的觀點:“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榮惡辱,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人之生固小人,無師無法則唯利之見耳。堯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變故,成乎修為,待盡而后備者也?!保ā盾髯印s辱》)在荀子看來,人的本性生來就具有惡,但是一個人可以成為堯一樣的圣君,也可以成為桀這樣的暴君,都是后天養(yǎng)成的,是后天道德教育的結果。從學術上講,性善和性惡是截然分明的,但是兩派畢竟同屬儒家,都主張禮樂教化,強調教育對人靈魂的塑造作用,比如《三字經》說“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而荀子也說“人之生固小人,無師無法則唯利之見耳。堯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變故,成乎修為,待盡而后備者也”。
其實,這兩種理論都只是一種倫理假設,從來也無法考證。既然人剛出生時只不過是自然界最普通的生物而已,又談何人性本惡或善呢?既然人性本無善惡之分,為何又有堯舜桀紂之分呢?這跟一個人能否做到自律和他律有關。自律不是一個人從來就有的,自律的過程是個人對善惡的價值取舍過程。一個道德主體對個人所認為的善的保留(因為每個人對善惡評價標準有差異)和對惡的剔除和擯棄是自律的最終結果,這就引起了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惡,而這種善深埋于人類的心理,是人天生就被賦予的,然而他需要用道德去喚醒。一個人在接觸外來觀念和事物之后會形成的某種認識,在人的大腦中會形成善惡之分,從而也就走上了自律之路?,F實社會中出現的有悖于性善的人或事,原因就在于他們內心深處的善并沒有被喚醒,自律的過程也同樣就是喚醒善的過程。如果一個人不明是非善惡,我們只有不斷的用良好的道德去教化他們才能夠去除或減少他們本性的惡。
“自律”是可貴的,能“自律”的人有金子般的心,有高貴的靈魂。我國西漢時有人叫楊震,生于一個素有家教的名門望族,他正直無私,嫉惡如仇,從不阿奉權貴,一生兩袖清風。楊震做官前在家鄉(xiāng)講學30年,名徒遍九州,被譽為“關西孔夫子”。50多歲時,被朝中大將鄧鷺舉薦為襄城(河北)縣令,后升為荊州刺史、東萊太守,幾年后入朝升為太尉,曾多次上書彈劾貪官污吏乃至皇親國戚,反被誣陷遭到皇上罷官。公元112年,他由荊州赴東萊任太守的途中,道經昌邑,以前他所舉薦的荊州茂才王密在當縣令,前來謁見,趁著夜色“懷金十斤”來送給恩師。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回答說:“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其實,送禮的王密也是清官,并非公款行賄楊震,只是出于報答楊震的舉薦之恩,想接濟一下楊震那不足的盤纏。楊震一塵不染的廉潔風范,深深觸動了王密的靈魂深處。為了永記楊震的諄諄教導,他不顧“行賄”之羞,不顧世人嘲諷,在次日送走楊震后,他毅然取出那送禮的十斤黃金,命能工巧匠在昌邑建造了“四知臺”,在縣衙公堂上,懸掛了“四知堂”匾,在公堂前左側立了“楊震卻金處”石碑。從此,楊震卻金的佳話,才世人皆知,流芳千古。
“他律”是必須的,它可以轉化為一個人“自律”的“戒尺”。新加坡是世界上適宜人類居住的城市之一。這座花園城市維持潔凈環(huán)境的“殺手锏”是重金罰款,新加坡的法律規(guī)定:隨地吐痰者第一次罰款600美元,第二次罰款1200美元;在公共汽車、地鐵、電梯、戲院及政府辦公大廈等公共場所禁止吸煙,違者罰款;在公共廁所大便后不沖水也罰款;亂穿馬路、買賣盜版光碟,都要罰款。新加坡肯定有許多自律的公民,但是如果沒有這么多嚴格的法律規(guī)定,讓人們養(yǎng)成了遵守秩序、愛護環(huán)境的好習慣,新加坡的社會秩序是否有如此的井然、環(huán)境有如此的優(yōu)美,也肯定還是未知數。
“他律”必須轉化為自律,這就需要發(fā)揮教育的強大功能。我們在從事高中教育工作,高中教育也就肯定不只是知識、技能的教育,首先應該是做人教育;而做人的教育,自然會讓我們聯想到學校的德育工作;說到德育工作,人們就會自然聯想到一些人生規(guī)范的灌輸,比如集體主義、愛國主義、誠實、守紀之類的,那些雖然是必須的,但是絕對不是德育的全部,學校德育教育貫串始終的應該是對一個人的靈魂進行教育,讓人的靈魂世界澄澈光明,纖塵不染,目標是靈魂的高貴。
靈魂教育是人的教育中最本質的追求。靈魂教育,就是通過審美教育和道德教育塑造優(yōu)美的高貴的靈魂。從人性的角度看,道德有兩個層次:一個是人的社會層次,道德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手段,道德教育就是把社會上的主要道德規(guī)范,告訴每一個學生,讓他們去自覺踐行;另一個是人的精神層次,道德是一個人靈魂的自覺追求。這兩個層次都不可缺少,但精神層次的教育是最根本的。哲學家康德說,人能夠為自己的行為立法,講的就是這個層次的道德,即:只要你是一個健全的人,你就必須知道哪些事你可以做,哪些事你不可以。人有超越生物性的精神性的層面,那就是人身上的神(圣)性,意識到自己身上有這個神(圣)性部分,并且按照它的要求來行動,這是道德的本義。這個真正意義的道德,它的基礎是人身上的神性,是人的靈魂的高貴,它是真正自律的。如果沒有這個基礎,那么,即使你在社會層面上談道德,給人們很多行為規(guī)范,道德教育就僅僅淪為維護社會秩序、處理人際關系的手段,那只是一種功利性的東西,不過是一種他律。我們進行道德教育,就是要讓每一個人的靈魂高貴起來,能夠在自身的點點滴滴的行動中自覺地體現出這種高貴。
不是我崇洋媚外,今年暑假去德國,我就對德國人的文明素養(yǎng)有了非常真切的感受,這里略舉幾個小事例:(1)有警務車輛鳴笛而來,路上的駕駛員一個個自覺靠邊停車,讓它先行,這是一種自覺,它來自于他們內心的自律。(2)超市購物,刷卡時,站在后邊排隊的人一定會自覺地后退幾步。(3)在餐飲場所,沒有標語提醒的情況下,就餐的人,沒有一個大喊大叫,大家都靜靜用餐,或小聲地交談,并且把食物殘渣、垃圾等分類處理,自行帶走放入垃圾桶中。還有一件事情特別令我震撼:國外有一所學校一個小孩因為抑郁癥在學校自殺了,孩子的父母親滿懷悲傷和痛心雙雙來到學校,恭恭敬敬向校長鞠躬道歉,認為孩子的自殺損害了學校的形象和聲譽,給學校添了麻煩;這樣的事,如果放在我們國內,會有這樣的家長嗎?以前看電影《泰坦尼克號》,就十分震撼于在生死選擇面前,外國人所表現出來的從容、淡定、秩序和公德,那種自律,當時我還以為是一種洋人的標榜和宣傳,此次去德國,我覺得德國人的自律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所以說,一個人靈魂高貴的人,首先必須從接受他律做起。要懂得為人處事最基本的規(guī)范。不僅要知道我們要做什么,做到什么樣子,更要知道為什么必須這么做,這樣就有了“底線”。要懂得負責任:一個人要學會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生命負責;要學會擔當,勇于承擔自己的責任,絕不推諉;一個人還要學會對父母負責,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和親友,能替父母分擔憂慮;一個人還要學會對集體負責,相信集體的力量,能充分認識集體里他人的價值與自身的價值;最后,一個人還要學會對社會負責,勇于擔當。要懂得尊重:一個人要尊重自己,珍愛自己的生命;一個人更要尊重他人,珍愛他人的生命,尊重他人的辛勤付出,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要懂得有所追求:“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一個人一定要有自己的理想,而且這個理想不因為年老,不因為遭遇坎坷而改變,強調理想遠大和堅定不移,十分可貴。我們要敢于去想、去做中國夢——中國人的富國夢、強國夢;還要敢于去做,敢作敢為,大膽探索,勇于實踐,有實現自己理想和目標的精神、勇氣、智慧和行動,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懷揣理想去做前人未曾想過和做過的事,來挑戰(zhàn)自我,完善人生。
從他律走向了自律,你可能就是一個文明守法、有素養(yǎng)、懂規(guī)范的好人,你可能就是一個有學識、有見識、有膽識的能人,你可能就是一個勇于承擔責任、有能力造福他人、堪稱社會棟梁的強人,你可能就是一個靈魂十分高貴、讓人敬仰的圣人。
(江蘇省海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