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彩
一、研究背景
書法是中國文化的瑰寶,有著悠久的發(fā)展歷史。2007年《中小學書法教學指導綱要》明確提出要提高中小學生的漢字書寫能力,要提高中小學生的漢字書寫能力,關鍵在培養(yǎng)學生的書法興趣?;邮浇虒W能促使教師在“教”中探學求學,學生在“學”中挖潛增智,使得學生在求知過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促進學生的書寫能力發(fā)展。
二、研究綜述
對于書法教學方面,許多的學者都從不同的角度對它進行了研究,具體而言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有一部分學者注重分析不同地區(qū)書法教學上存在的問題,并給出具體的解決方案。如2014年鄭婉秋以重慶市為案例,分析中小學書法教育的現(xiàn)狀。另一些學者注重研究書法教學在對外漢語中的作用。如2015年殷小黎以泰國達陸納中學為案例,分析了在對外漢語的漢字教學中如何實施書法教學。但關于書法教學方式的研究成果較少,故本文試圖對互動式書法教學進行研究分析,以探求書法課堂教學之道。
三、研究方法與概念界定
1.研究方法。采用文獻閱讀和課堂對比觀察的方法,獲取研究成果。首先通過書法教學文獻的閱讀,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其次在平常的教學實踐中,對同一年級平行班級,分別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和互動式的教學方式,觀察對比他們的學習效果,以此探究互動式教學方式在書法教學中的可行性。
2.概念界定。在傳統(tǒng)的理解中,很多人認為書法就是寫字,這完全混淆了書法和寫字的概念,實際上他們之間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寫字即書寫文字,目的是交流信息,突出實用性;書法是指語言符號的書寫法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含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寫字,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所以書法是寫字的高級形式。
四、研究過程與結果
1.研究過程。以高一學生為研究的對象,在傳統(tǒng)的方法中,A班就是老師在黑板上用一個特殊的書法體寫一些字,然后讓學生在下面臨摹、練習。對比組的實驗是“B班”,在教授“家”字書寫時,先講述“家”的由來,說明這是個會字意,上面是“宀”,表示與室家有關,下面是“豕”,即豬。古代生產(chǎn)力低下,人們多在屋子里養(yǎng)豬,所以房子里有豬就成了人家的標志。讓學生明理之余,對書法寫作也能有所念想,興趣油然而生,自然主動地投身書法練習中。C班是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課前各小組搜集“龍”字的五體演變資料,課堂上進行小組匯報比賽。D班是教師在上課時焚點香,帶些古色古香的字畫掛在黑板上給學生欣賞,營造一種書法學習的氛圍。在B、C、D班中教師與學生,學生之間的互動比較多,A班互動較少。然后通過課堂提問和一頁毛筆字為作業(yè)的形式,比較這四班的教學效果,探究互動方式對教學效果的影響。
2.研究結果。研究發(fā)現(xiàn)在B班中,在剖析文字的過程中很容易激發(fā)學生對書法的興趣,使得他們更加好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從而促使他們以各種形式去了解中國的書法。在C班中,因為有比賽這個激勵的機制,學生都自愿地組成合作小組,積極地去搜集資料。在D班教學中,教學效果是最好的,學生的毛筆字寫得最認真,成果最好,因為在這種古色古香的氛圍中,學生仿佛進入了古代,有一種時空穿越的感覺,誘發(fā)他們像古人一樣勤奮認真習字。而A班的效果是最差的。這是因為其他三班相對A班而言,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互動比較多,所以書法教學效果明顯。
五、研究結論
1.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書法興趣,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互動式教學中,問題式的師生交流比較多,學生與老師的距離拉得很近,學生會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主動地去學習書法。
2.有利于促進生生交流互動,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下,積極參與課堂,積極思考問題,同學之間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老師布置的課堂任務。
3.有利于營造良好學習情境,增強學生欣賞能力。在互動式的教學方法中,教師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進行交流與探討,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
4.有利于解決學生個體差異,提升學生成就感。無論是對于難的內(nèi)容還是容易的內(nèi)容,各個小組的實力都比較均衡,這樣每個小組都能給出自己的答案,正確的回答會得到老師的肯定,從而有利于增強小組的榮譽感。由此可見,互動式教學方式在小組獲得成功后,會增強每個成員的成就感。(作者單位:江西省都昌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