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 黃艷雁
摘要:本文從住宅的結構與收納空間一體化設計的角度出發(fā),試圖把室內的收納空間和結構更好的結合,引導人們重視結構對室內空間設計的影響。
關鍵詞:室內結構;收納空間;一體化
隨著建筑結構類型的變化,建筑結構給室內空間的多樣化提供了可能。隨著人們住房壓力的與日俱增,很多人無法擁有充裕的居住空間,人們對室內收納空間的需求越來越大。所以室內收納空間的拓展應該充分考慮與結構的融合。充分運用主體結構帶來的優(yōu)勢。
1、城市住宅室內收納空間現狀
從我國城市住宅發(fā)展來看,在住宅功能空間設計上,一直延續(xù)著片面重視“居住行為空間”的設置,而忽視“生活物品空間”的設置,住宅儲藏與收納空間設計的基本理念非常欠缺。目前,我國的住宅開發(fā)存在一味追求大面積,對儲藏空間的設置卻十分吝嗇,缺乏系統(tǒng)設計和考慮,影響居住品質。居家儲藏空間設計與需求脫節(jié),設計上沒有形成整體性的收納空間意識,以致普遍忽視儲藏與收納空間,住宅儲藏與收納空間只是設置很少的壁柜,傳統(tǒng)家具仍是中國住宅長久以來儲存居家生活物品的主流方式。
據我國近年的一項城市住房調查報告顯示,大多數購房者對收納空間有極強的使用需求,70%以上的受訪者均表示需要收納空間。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居家生活用品與日俱增,很多住宅當前的儲藏空間已遠不能滿足不斷增長的儲藏要求。隨著人們對住宅儲藏空間的需求越來越高,住宅內儲藏與收納空間成為住宅設計必須重視的問題。
2、城市居住建筑的結構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建筑成為城市化的象征性標志,隨著人們對住房的需求越來越大,居住建筑取得了突破性的發(fā)展。城市里高樓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我國城市住宅建筑的結構一般是框架或者框架剪力墻,框架結構的優(yōu)點是由梁柱形成承重體系,其墻體不受力只起維護和分隔作用,因此建筑平面布置靈活,可形成較大的建筑空間,能在不改變建筑總體結構類型和不增加單位面積造價的情況 下,且能夠保證使用者生活環(huán)境質量。建筑立面處理也比較方便。
在室內空間中,結構的是作為室內空間的組成要素,往往成為室內空間的元素依托,如何將建筑結構和室內收納空間設計相結合,達到室內結構與收納空間的完美統(tǒng)一是我們需要解決的難題。
3、設計原則
3.1結構靈活可變
這里主要指墻體等構件靈活可變,空間和結構可以根據功能而改變形態(tài)、位置或尺寸。如兩個房間之間的墻如具有靈活性,則在將其拆除后便可以將兩個空間合并為一個大空間,從而改變使用功能。
3.2空間功能靈活可變
空問功能可變即一個空間是為幾個不同的功能而創(chuàng)造,而不是為了某一個功能。在有限的居住空間里,某些空間功能可以根據不同的使用需求進行轉換。如一個房間可以根據住戶的需求用作起居室、臥房、書房、餐廳等,這樣住戶就能夠有更多的自由選擇符合其生活習慣的功能組合方式。為達到這樣的效果,可以在室內巧妙地設置可移動的隔斷。如可以移動的家具。
3.3以人為本
空間結構要考慮人的生活動向便與行動需求,每個空間都應該有每個空間的活動范圍。
空間結構也應考慮到人的個性,注重心理感受,讓居住者身心舒暢。盡量運用植物原材料,追求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
3.4樸素但不單調
樸素風格,不是線條簡單,而是要容納更多的實用功能,也不是純粹簡潔風格,而是要在簡潔明快的色調基礎上,追求實用大方,形式服從功能。強調的是“時尚、實用、隨心所欲”的家居設計理念。
4設計方法
4.1結構與家具一體化
現代住宅建筑結構為家居平面布置提供了多樣性,為我們的功能分區(qū)提供了很多種可能。傳統(tǒng)室內設計的隔墻其實在承力上基本沒有任何作用,而且占用了有限的室內資源,我們應該致力于把這種結構與家具充分的融合,使其既能夠分隔空間同時又兼具收納儲藏的功能。
4.2有序的組織空間
住宅室內各個空間功能性質會隨著人們居住行為模式的不同有不同的需求。因此,住宅室內空間設計要按照人們的不同需求合理組織,各功能空間的界定要靈活有序的劃分,應采取恰當的設計方法有效地分割和組織空間,同時滿足居住空間功能需求的多樣性。
4.3合理的選材
傳統(tǒng)室內隔墻有效地分割和組織空間以阻隔視聽干擾。新型收納空間結構如果能取代傳統(tǒng)隔墻就必須具有其全部的優(yōu)點,所以在設計住宅收納空間結構的時候合理的選材尤為重要。既要注重材料本身的實用性,安全可靠,又要與室內其他的材料合理的匹配,這樣才能發(fā)揮收納結構在居住空間中的作用。
結語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文化的融合和科技的進步,現代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小戶型住宅設計應從“以人為本”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原則出發(fā),緊跟時代的發(fā)展,更好地體現出技術、經濟與人的和諧關系。從發(fā)展的角度考慮,有預見性地利用住宅收納結構解放室內空間,使其最大限度的滿足人們不斷變化的功能需求。
參考文獻
【1】萬怡芳, 祝靜. 住宅空間靈活性、可變性設計方法探討[J]. 民營科技, 2011(4).
【2】李睿. 基于人心理需求的住宅室內空間設計研究[J]. 藝術科技, 2014(3).
【3】叢日俊. 室內空間與家具一體化研究[D]. 遼寧師范大學: 2013.
【4】黃小蕾. 室內空間的伸展性設計[D]. 青島大學:2009.
第一作者:何玉,女,(1988—)湖北工業(yè)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
第二作者:黃艷雁,女,湖北工業(yè)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