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自華
古詩詞堪稱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特殊載體,它憑借其精練的語言、豐富的想象力以及真摯的感情因素,傳唱了幾千年而不衰,并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靚麗風景線。古詩詞在語文教學中所占比例較大,語文教學要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健全、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及文化精神。
一、結合自身的體驗加以想象
學生欣賞詩歌時,要對所欣賞詩歌的內容加以想象。古代詩歌不像古代散文那樣直白及容易理解,是借助于賦比興的詩歌欣賞手法加以表現。某些詩歌中的某個字也就能夠表現出整篇詩歌所具有的精神境界。其中還有某些不曾道出的感情,使得情深立現。比如:李白所寫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痹谶@首詩歌中,要引導學生結合自身情況加以想象,有沒有獨自出門的時候,當只身一人游走在長江,只見一艘帆船的孤寂。學生則會體會到詩人的一往情深。在欣賞古詩的過程中,要對詩歌中的個別字準確把握,因為詩人主要是借助于某些字來寄托自己的全部情感。
有些詩人,主要是喜歡寓情于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引導學生對詩歌所呈現出的景象加以體會,然后在景象中對體會到的作者全部感情加以體會。通過自己的感受,對詩人的感覺有所體會。
二、找尋“詩眼”
古詩詞中的某個字或者某個詞有時就是一幅畫、一個生活中的場景,其中包含著許多說不清道不完的深深意蘊!欣賞古詩詞詞語所需的最佳途徑,主要是對畫面加以想象,把畫面與體味含義加以統(tǒng)一。一首詞中值得欣賞的詞語有很多,這些需要有教師的引導,由學生做出選擇,不用字字求得解釋。如果在選擇重點的欣賞詞語時,應當在學生對全詩的畫面加以想象后,選擇某些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鍵詞語,就是找到我們所謂的“詩眼”。比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以“憶”字為主,讓學生說一說詩人在“憶”什么,這首詩主要寫的是什么,還要請學生在詩句中找出和“憶”有關的字眼。有些還可以與詩中的“思”字及“知”字相聯(lián)系,進一步感悟到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一詩中,其中的“綠”字是詩的“詩眼”,這使得全詩的境界全出,因為它妙在形象,妙在自身的意味上。這樣讓學生學會了反復推敲與研磨,使學生領悟到詩人的用字之妙,進一步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意境。誦讀大量的古詩詞,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人文素養(yǎng)。
三、研讀古詩文,體會作者的情感
1.了解寫作背景
小學階段所學到的古詩詞中,有許多古詩詞有不同的作者,也
有不同的背景,表情達意也有所不同。以“送別”詩為例,在學習李白的《贈汪倫》時,詩中以汪倫的歌聲送友,李白借用潭水抒發(fā)對友人的深深感情;在學習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時,李白目送自己的朋友,用長江的水比喻與友人間綿綿不絕的情意;在學習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時,王維借酒送友人,借朝雨、青柳以及美酒來表達對友人分別的傷感之情。從詩中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作者所具有的戀戀不舍之情。
再例如:翁卷在《鄉(xiāng)村四月》、范成大在《四時田園雜興》以及張志和在《漁歌子》中,為我們所描繪出的田園風光真是風景優(yōu)美,也表達出人們對大自然、對勞動人民的贊美之情。在寫景詩中,不同的是李白所寫的《獨坐敬亭山》,除了對敬亭山秀麗風光的贊美之情,還有“盡”“孤獨”以及“只有”等詞都體現了詩人非常孤獨寂寞的心情。在背景資料的了解中,我們了解了李白的才華橫溢,青年時的雄心壯志,但是遇到這樣無奈的朝廷,在黑暗的統(tǒng)治中感覺到了世態(tài)炎涼,在長期的漂泊生活中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產生了孤獨寂寞的情感,在讀其詩時,要有壓抑孤獨心境的
表達。
2.課外拓展
以最簡單的詩句“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為例,我主要是讓學生以畫畫的方式理解詩句。在學習白居易的《憶江南》時,我搜集了大量江南的美麗風光,用這些美麗的圖片引導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進一步引導學生感悟詩人為何對江南難忘,進一步讀出對江南的贊美之情。
送別詩主要通過學生與朋友分別的故事及心情,體會到朋友間的戀戀不舍及離別之情……古詩詞距離我們的年代久遠,但是,古人的心情和感受都包含在這短小精煉、意味深遠的詩文中,這些貼近人們心靈的詩句才會成為千古名句,通過它與我們生活進行比照,就會更好地理解詩文。
總之,中華古詩詞具有獨特的韻味及作用,在古詩詞教學方面除了提高學生學習中華民族語言的能力,還要學習優(yōu)秀文學的表現手法及技巧,還要能夠擔負起培養(yǎng)年青一代的情感這一重要責任,讓學生在健康美好的情感熏染下,能夠提升人生境界。在古詩詞中運用理想、道德及情感意志等的見解,能夠比較有效地啟迪學生的思維,凈化心靈,發(fā)展學生的能力,提高人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浙江省教育委員會師范教育處.小學語文教學技能[M].北京出版社,2012.
[2]劍張平.教育理論與教育創(chuàng)新[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鐘為康.語文教育心理學[M].警官教育出版社,2010.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