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潤生
道德教育簡言之就是勸導人們要向善或不作惡。在教育方式上,可以歸納為兩種,一種是從利己角度,告訴人們做或不做某事對自己有什么好處或壞處;另一種是從利他角度,告訴人們做或不做某事對他人、對社會的意義。多年來,我國的道德教育一直在利己和利他之間徘徊。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利己的道德教育主張似乎略占上風,人們或在理論上論證,或在實踐中奉行利己教育,認為這樣的道德教育可以改變利他教育“假、大、空”的狀況,從而提高道德教育的實效性。本文結合實例,分析利己教育在價值取向上存在的偏差及矯正措施。
一、利己教育的基本邏輯
在我國古代,便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之說,勸導人們要多行善、不作惡。在我們今天的道德教育實踐中,雖然沒有明確宣傳這種“因果報應”,但教育方式上,基本是按照這種思路展開的。
在蘇人版思想品德八年級教材中有這樣一段話:“信守承諾會獲得回報。遵守并實現(xiàn)諾言會使你在困難的時候得到真正的幫助,會使你在孤獨的時候得到友情的溫暖;因為信守諾言,你誠實可靠的形象會使你獲得別人的信任,贏得人們的尊重和社會贊譽;在踐諾過程中,還會增強你的自信,使你的自尊得到滿足,并有更多機會獲得成功?!痹谶@里,教材向?qū)W生傳遞這樣一個信息:信守承諾對自己是有好處的。其基本邏輯是“要信守承諾——信守承諾會獲得回報”。
在教學八年級思想品德“孝敬父母長輩”時,某教師引用了這樣一個案例:89歲的吳老太,老伴早年去世,7個孩子對老人贍養(yǎng)問題相互推諉,致使老人流浪街頭,無處安身。4月下旬,該社區(qū)的“居民道德點評臺”不點名地就這件事進行了專題點評,社區(qū)居民就這件事紛紛參與討論,對這種不贍養(yǎng)老人的行為給予了譴責。沒過兩天,7個兒女面紅耳赤地找到社區(qū)居委會主任說,他們已把母親接回家撫養(yǎng)。在這里,教師通過案例讓學生感悟到:不孝敬父母會受到道德的譴責。其基本邏輯是“要孝敬父母——不孝敬父母會受到譴責?!?/p>
在社會生活中,也存在著類似的道德教育方式,如近年來“有償失物招領”“有獎讓座”與“道德銀行”等在一些地方悄然興起;再如在高考新政中,一些地方提出為見義勇為者加分獎勵,其中北京、浙江、四川三地獎勵20分。這些做法也是用利誘的方式,引導人們?nèi)プ龊檬?。其基本的邏輯思路是“做好事——得到獎勵”?/p>
以上案例在具體做法上盡管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的邏輯思路是一致的,都重視個人利益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引導人們從個人利益出發(fā),去考慮要做或不要做某事,對個人有利的則去做,不利的則不要去做。
二、利己教育的價值偏差
從利己的角度進行道德教育,在邏輯上似乎是很順的。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理論中認為,基因的本質(zhì)是自私的,它們控制了生物的各種活動和行為。人們從利己的出發(fā)點去行善或不作惡,符合人的本性,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和社會,這不是皆大歡喜的事情嗎?再者,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個人利益應該受到重視,每個人的付出都應該得到回報,這不是很正常嗎?正是順著這種邏輯去思考,前面所列舉的課堂上、社會上的道德教育中,才把利己作為教育的出發(fā)點。筆者認為,這種似乎完美的邏輯背后,存在著價值取向上的偏差,蘊含著巨大的風險。
(一)把道德問題等同于經(jīng)濟上的等價交換
強調(diào)從利己角度進行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理論依據(jù)是,在經(jīng)濟上人們要遵循等價交換原則,正如亞當·斯密所說的每個人都是“經(jīng)濟人”,如果要求一方將自己的利益無償?shù)剞D給另一方,那是不公平的。在道德上也是如此,為什么要求人們要考慮他人的利益,甚至為了他人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的利益呢?這是不公平的行為,所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才是最合理的。這種觀點在現(xiàn)實生活中被許多人所認可,并轉化為一種道德教育行為。如某市公交公司給每個讓座的乘客進行獎勵,內(nèi)容是發(fā)給讓座者每人每次一張愛心卡。憑此卡,可到IC卡管理中心為自己的公交IC卡充值5角。
筆者認為,經(jīng)濟上要遵循等價交換原則是合理的。但我們不能把經(jīng)濟上的等價交換原則簡單地移植到道德領域中來,認為在道德上人們有付出就必須要有回報,大付出大回報,小付出小回報。即使是為他人做了點什么,也是要等著回報的,如果沒有回報,便會譴責別人,下次就不會再做。按照這種邏輯去推理,在一些緊急關頭,路人的冷漠不應受到譴責,因為他們完全有理由說:“我又不需要什么回報,我干嘛要幫助她呢?”事實上,這種道德教育觀在邏輯上是荒唐的,也是不合情理的。
(二)把道德要求降低為人的本能行為
人們都要追求和維護個人的自身利益,這是無可厚非的。那是不是可以利用人們的這種本能,通過利益來誘導人們?nèi)バ猩苹虿蛔鲪耗??上述案例中,告訴學生信守承諾會有什么好處,不孝敬父母會受到什么懲罰,用金錢獎勵讓座行為等,都是從人的自身需求出發(fā)對人們進行教育??吹饺说谋灸荏w現(xiàn)了對人性的尊重,這是合理的。那么,從人的本能需求出發(fā)去做或不做某種道德行為也是合理的嗎?
從人的本能需求角度去進行道德教育,實際上是將道德要求降低為人的本能。人的本能屬于人的自然性,其所呈現(xiàn)的是人的動物本能,即弱肉強食,正如動物世界中動物之間為了搶奪食物而互相撕咬一樣。我們之所以要進行道德教育,就是要提升人們的道德境界,讓人們能夠多為他人著想。而從利己角度進行道德教育,其引導的結果是對自己有利的事就去做,對自己不利的事就不去做。當利己和利他一致時,人們可以在利己的同時,也去幫助別人,兼顧他人的利益;當二者相矛盾時,按照利己教育的邏輯思路,人們就應該為了自己利益而放棄他人利益,甚至可以犧牲他人利益。
三、道德教育要回歸道德本真
沈曉陽在《論道德的本真形態(tài)與派生形態(tài)》一文中認為:“從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角度來考察,道德不過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一些提供互相幫助和避免互相傷害的‘默契,或者說‘協(xié)定?!庇纱丝梢姡赖率侨藗?yōu)榱司S護公共生活秩序而建立起來的規(guī)范,要求人們在公共生活中,做出有利于他人和社會的行為。如果一個人獨處,那是個人的私生活,也就無所謂道德與不道德問題。所以,道德在本質(zhì)上應該是有利于他人和整個公共生活,而不是有利于自身。盡管,在有利于他人和公共生活的同時,也會給自己帶來利益,如我們幫助了別人,別人也會幫助我們。但從出發(fā)點來看,我們要厘清道德領域中利他與利己的關系,一方面是為了利己而去利他,另一方面是在利他的同時利己。利己與利他不管誰在先,似乎沒有差別。但在實際生活中,二者誰在先或者把誰作為出發(fā)點是有著本質(zhì)差別的。
如果一事當前,人們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這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價值觀。當然,這樣說并不是要求人人都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人們考慮自身的利益是正當?shù)?,而且個人自身的正當利益也應該受到尊重。但如果把自己利益作為行為的出發(fā)點,為了實現(xiàn)自身利益就去做或不做某事,這就與道德要求偏離太遠了。前文案例中,如果一個人孝敬父母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去尊敬、贍養(yǎng)父母,而是怕不孝敬父母會受到道德譴責、法律制裁,這種孝敬真的能稱為孝敬嗎?正如孔子所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道德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應引導學生從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會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言行,而不是從等價交換角度、從人的本能角度,強調(diào)人們在利己的同時,做出有利于他人和社會的行為。如我們教育學生不要作弊,如果僅僅是從作弊會受到處罰角度去教育學生,那么,學生在思考是否作弊這個問題時,可能頭腦中首先想到的是采取更為隱蔽的措施,讓監(jiān)考老師發(fā)現(xiàn)不了,既取得高分,又不會受到處罰,這就是從利己角度考慮問題得出的結果。如果從道德利他角度,看到作弊不管是否被抓到,都是對公平、公正本身的傷害,是不道德的行為,這樣就能引領學生的思想境界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
強調(diào)從利他為出發(fā)點進行道德教育,并不是要否認個人利益。過去,我們在強調(diào)利他的同時,往往忽視了個人利益,要求人們做到“大公無私,公而忘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在道德要求上拔得太高,以至于人們認為道德人物、模范人物總是生活在云端里,不食人間煙火。如草原英雄小姐妹為了羊群而失去雙腳、賴寧為了救火而犧牲生命等。這種道德教育雖然在出發(fā)點上是好的,要求也很高,但完全忽視個人利益,也難以為人們所接受?,F(xiàn)實生活中“英雄流血又流淚”現(xiàn)象的存在,不利于人們道德素養(yǎng)的可持續(xù)提高。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強調(diào)從個人利益出發(fā),或者從人與人之間互惠出發(fā)進行道德教育,最終往往會導致受教育者在不自覺中走向利己主義。道德教育要有高尚的立意,在不忽視個人利益的基礎上,從利他的角度出發(fā),引導人們?nèi)プ鲇幸嬗谒?、社會的道德行為?/p>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第三中學)
責任編輯/黃蜀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