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蕾
熟悉劉慶邦是從《憑什么我可以吃一個雞蛋》開始的,那是一篇威人肺腑的文章,樸素的文筆將母親在困難時期對孩子的疼愛寫得淋漓盡致,讓人不禁動容。之后在各大報刊經??吹剿奈恼?,樸實無華的言語卻極其感染力,讀后心中總有一種難言的情愫,是慨嘆,是同情,是威動……(編者)
作家檔案
劉慶邦,著名作家。1951年12月生于河南沈丘農村。當過農民、礦工和記者。著有長篇小說《斷層》《遠方詩意》《平原上的歌謠》《高高的河堤》等,中短篇小說集、散文集《走窯漢》《梅妞放羊》《遍地白花》《響器》等。短篇小說《鞋》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神木》獲第二屆老舍文學獎。根據(jù)其小說《神木》改編的電影《盲井》獲第53屆柏林電影藝術節(jié)銀熊獎。
他是中國作家中的“異數(shù)”,多年來堅持以“人與自然”為母題進行著現(xiàn)實主義寫作。其作品可以劃分為鄉(xiāng)土和礦區(qū)兩大題材,這是通向他記憶深處兩條幽深的隧道,一條被他命名為“人與自然的和諧”,另一條則沿著相反的方向延伸,被命名為“人與自然的抗爭”。他的小說《平原上的歌謠》和《紅煤》,便分別是這兩種題材的代表。
劉慶邦喜歡反復閱讀自己的作品,他說:“有時候我會被自己感動得哭,被眼淚辣得讀不下去……重鮮血不重眼淚是不對的,真正悲傷的時候,眼淚也許根本流不出來。人們總希望看到那些濃烈的東西,其實那些濃烈之底隱藏的,依然是樸素。每個作家在生命深處都是悲涼的、悲痛的,作品都是表達作家脆弱的感情,真正好的作品,它應該是柔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