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達
敬稱您和你
敬稱有很多,但在老北京人的生活中,最常用的是第二人
稱:您。
老北京人“您”字不離口,過去掛嘴邊兒上的一個詞兒就是“您吶”。平時見了面:“來了您吶!”告別:“慢走您吶!”請人讓道:“勞您駕了您,邊兒上走,蹭油了您吶!”
跟老北京人聊天兒,聽去吧,三句話不離“您吶”。可見“您”字,在北京人生活中是多么重要。
其實,“您”字在古代并不是第二人稱的敬辭,它最早是“你們”的意思。據(jù)語言學(xué)家呂叔湘先生的考證,“您”字作為第二人稱的敬語,最初是在元雜劇里出現(xiàn)的。他認為作為敬語的“您”,是從“你老”這個詞變音而成。元代的北京是元大都,是元雜劇的發(fā)祥地。照這么說,“您”作為第二人稱,還是北京人發(fā)明的呢。
“您”字在北京話里,已經(jīng)不只是第二人稱了?!澳保且痪淇蜌庠?,是一句敬語。這句敬語,好像是專門給長輩和外人預(yù)備的。對知己,對最親密的人,絕對不用“您”,而要用“你”。
在老北京,平輩人之間說話,一般不用“您”字。平輩人說話用“您”,就帶有調(diào)侃和譏諷的意
味了。
過去,北京的年輕人寫情書,當(dāng)?shù)诙朔Q用到“你”的時候,就說明兩個人的戀愛關(guān)系有了突破,開始進入談婚論嫁的實質(zhì)性階段了。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彼此距離越近,“您”字離得
越遠。
但是對長輩、師長、您尊敬的人、單位領(lǐng)導(dǎo)的第二人稱,永遠是“您”,這不只是北京人的說話習(xí)慣,也是北京的老規(guī)矩。
為什么對長輩、師長、您尊敬的人要用“您”字?因為“您”字,是心上有你。您在我心里的位置不一般。所以這個字,不只帶有禮貌、客氣、尊敬的意思,還含有幾分崇拜與敬畏。
說話要對臉兒
所謂說話對臉兒,就是別人跟你說話或你跟別人說話的時候,要相互看著對方,不能說話時神不守舍,一邊說著,一邊看著別的地方。北京人管這叫“思想開小差兒”。
按北京的老規(guī)矩,跟人說話,要“視不移”。什么叫“視不移”?就是說話的時候,別轉(zhuǎn)移視線。不轉(zhuǎn)移視線,并不是目不轉(zhuǎn)睛,而是眼睛別亂看。
一個人要做到目不轉(zhuǎn)睛,必須得全神貫注,這可不是一般人所能達到的功夫。不信,您可以試試,讓您盯著一個東西,目不轉(zhuǎn)睛,甭多了,您能做到五分鐘,那就算有定力的高人了。所以北京人不會有這種讓人摸不著高的
要求。
在臉對臉跟人說話的時候,誰也不會目不轉(zhuǎn)睛地看人,除非有毛病。但如果眼睛不看對方,又是對人家的不尊重。
聽起來好像是兩難的事兒,其實,只要您尊重對方,認真聽人家說話,自然就會跟人家對上臉兒。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兒,用不著刻意去跟人家對臉兒。
北京的老規(guī)矩強調(diào)的是,當(dāng)別人跟您說話的時候,您一定要拿眼看著人家,而不要嘴上哼著哈著,眼睛卻瞄著別的地方,那就是對人的大不敬了。
不傳閑話
閑話,就是閑著沒事說的話。也就是無聊的話。
在北京土話里,閑話是個貶義詞。因為閑話里有真有假,有實有虛,是非難辨。甭管什么人,一旦歸到閑話里,名聲自然掃地。
所以,老北京人在規(guī)勸人時,常說:“做人做事一定要本分,千萬別有貪心,做出點兒框外的事兒,招惹是非,回頭讓人傳閑話?!庇纱丝磥恚屓藗髁碎e話,是一件丟人現(xiàn)眼的事兒。
為什么老北京人這么懼怕閑話呢?因為閑言碎語,非常容易飛短流長,在傳的過程中,難免摻雜個人感情,添枝加葉,無中生有,以訛傳訛。傳著傳著,好人也變成了壞人。
正因為如此,老北京人從小就教育孩子不傳閑話,并且把它作為做人做事的規(guī)矩,一直相伴終身。毫無疑問,不傳閑話,是一個人的好品德。
說起來,不傳閑話這個老規(guī)矩,并不是老北京人立的?!兜茏右?guī)》里,就有“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的規(guī)矩。沒見到的事,不要輕易跟人說;不知道的事兒,不要輕易往外傳。筆者認為,這個老規(guī)矩,現(xiàn)在還有意義。不傳閑話,到什么時候,都應(yīng)該是一種美德。
別當(dāng)著人“咬耳朵”
北京土話把耳語,也就是交頭接耳,叫“咬耳朵”,或者說是“小嘀咕”。
耳語,就是怕別人聽見,對著對方的耳朵小聲說話,有時怕聲兒傳出去,還要用手擋著嘴。
如果就是兩個人,怕別人聽見,或者怕礙眼,影響別人,說話用耳語,倒也沒什么。從某種意義上說,還是文雅之舉。但如果是兩個以上的人在場,您說話時用耳語,那就犯忌了。
按北京的老規(guī)矩,在長輩面前,或者在外人面前,絕對不許“咬耳朵”,犯“小嘀咕”。所謂“外人面前”,一般是指在客人面前,或是在大庭廣眾之下。換句話說,就是在眾人面前,不能
“耳語”。
北京人為什么要立這規(guī)
矩呢?
一是在大庭廣眾面前“咬耳朵”,竊竊私語,形象不雅。北京人比較直爽、率真,說話辦事兒,講究落落大方,坦坦蕩蕩,開誠布公。當(dāng)著眾人的面兒,您“咬耳朵”,顯得行為猥瑣。在北京人看來,只有見不得人的事兒,才怕別人聽見,所以,當(dāng)眾“咬耳朵”,被視為“小人”之舉。
二是容易讓人起疑,產(chǎn)生誤會。在公眾場合,尤其是在別人說話的時候,您“咬耳朵”,犯“小嘀咕”,會讓人心里猜疑:是不是對我有什么想法?我哪句話說錯了?我怎么得罪他了?他是不是在說我的壞話?假如您跟別人咬耳朵的時候,眼睛再看著其他人,那就更容易起這種疑心了。
三是在大庭廣眾之下,跟人“咬耳朵”,是對他人的不尊重。在公眾場合,要舉止大方,規(guī)規(guī)矩矩,注意力要集中在活動的主題上,如果別人都在圍繞活動的主題談話,您卻私下犯“小嘀咕”,是不是對其他人的不禮貌?
正因為如此,北京人比較膩歪在公眾場合“咬耳朵”。所以對咬耳朵的舉止,亮了“紅牌”,立下這規(guī)矩。
當(dāng)然,北京人有這老規(guī)矩,跟北京是皇城有很大關(guān)系。朝廷上下是絕對禁止“咬耳朵”的動作的。您想文武官員在上朝的時候,當(dāng)著皇上的面兒“咬耳朵”,等于是犯欺君之罪,那不?等著腦袋搬家嗎?不光是在皇上面前,在官面兒上,都不能“咬耳朵”竊竊私語。這個規(guī)矩自然要影響到
民間。
說話不能打岔
打岔,就是兩個人在說話的時候,旁邊有人插話,把人家的話給打斷了。這在老北京是
大忌。
打岔,分為三類:一類是插話,不管人家說什么事兒,愣頭愣腦地瞎打岔。兩個人正說著話,旁邊站著一個“冒失鬼”,冷不丁地冒出一句:“哎,你們猜怎么著?我昨兒碰見那誰了嗨!”接著沒沒完沒了地說起見到的那個人的事兒。他這一打岔,把人家那兩個人的思路完全給打斷了。
另一類是接下茬兒。兩個人在說一檔子正經(jīng)事兒,旁邊站著一位,其實他是局外人,并不知道內(nèi)情,聽到人家說了一句什么,他把話接了過去,好像他全明白似的。其實他說的跟人家談的是猴兒吃麻花—— 滿擰。問題是他這一打岔,把人家要說的正事兒給攪和了。
還有一類是搭話,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敲邊鼓”,北京話“敲鑼邊兒”。這種打岔,往往在別人說話時不露聲色,但在裉節(jié)兒上,他打斷別人的話,偏向于某一方,替他搭腔兒。這種打岔最可氣,替對方說了話,又讓另一方急不得惱不得。
不管是哪種類型,只要是說話打岔,都會讓人生煩,也非常讓人惱火,但您又不能對打岔的人說什么,頂多在心里呵斥他一句:怎這么不懂得事兒呀?!
其實,老北京人從小就教育孩子,在別人說話的時候,不能插話,也不能搭話,更不能搶話。有話要說,也要等人家把話說完。這種人家說話你打岔,是對人的不尊重,不禮貌,也顯得自身沒有教養(yǎng)。當(dāng)然,說話不打岔,也是北京人的老規(guī)矩。
(選自《北京老規(guī)矩》,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