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少功
在作家群體里混上這些年,不是我的本意。
我考中學時的語文成績很爛,不過初一那年就自學到初三數(shù)學,翻破了好幾本蘇聯(lián)版的趣味數(shù)學書?!拔母铩焙笕珖謴痛髮W招生考試前,我一天一本,砍瓜切菜一般,靠自學干掉了全部高中課程,而且進考場幾乎拿了個滿分(當時文理兩科采用同一種數(shù)學試卷)——閑得無聊,又把僅有的一道理科生必答題也輕松拿下,大有一種逞能炫技的輕狂。
我毫不懷疑自己未來的科學生涯。就像我的一些朋友那樣,一直懷抱工程師或發(fā)明家之夢,甚至曾為中國的衛(wèi)星上天懊喪不已——這樣的好事,怎么就讓別人搶在先?
后來我終于有機會進入大學,在校園里連獲全國獎項的成功來得猝不及防。現(xiàn)在看來,那些寫作確屬營養(yǎng)不良。在眼下寫作新人中閉上雙眼隨便拎出一兩個,大概都比當年的我寫得更松弛、更活潑、更圓熟。問題是當時很少有人去寫,留下了一個空蕩蕩的文壇。國人們大多還心有余悸,還習慣于集體噤聲,習慣于文學里的恭順媚權(quán),習慣于小說里的男女都不戀愛、老百姓都不喊累、老財主總是在放火下毒、各條戰(zhàn)線永遠是“一路歡歌一路笑”……那時節(jié)文學其實不需要太多的才華。一個孩子只要冒失一點兒,指出皇帝沒穿衣服,便可成為驚天動地的社會意見領袖。同情就是文學,誠實就是文學,勇敢就是文學。宋代陸放翁說“功夫在詩外”,其實文學在那時所獲得的社會承認和歷史定位,原因也肯定在文學之外。
就像特定的棋局可使一個小卒勝過車馬炮。
不過,大時代并非歷史常態(tài),并非一個永無終期的節(jié)日。一旦社會改造動力減弱,一旦世界前景藍圖的清晰度重新降低,一旦技術革新、思想發(fā)明、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演變、民意要求等因緣條件缺三少四,還缺乏新的足夠積累,沉悶而漫長的“小時代”也許就悄悄逼近了——前不久一部國產(chǎn)電影正是這樣自我指認的。在很多人看來,既然金錢已君臨天下,大局已定,大勢難違,眼下也就只能干干這些了:言情,僵尸,武俠,宮斗,奇幻,小清新,下半身,機甲斗士……還有“壞孩子”的流行人格形象。
文學還能做什么?文學還應該做什么?一位朋友告訴我,“詩人”眼下已成為罵人的字眼:“你全家都是詩人!”“你家祖宗八輩子都是詩人!”……這說法不無夸張,玩笑中卻也透出了幾分冷冷的現(xiàn)實。在太多文字產(chǎn)品傾銷中,詩性的光輝,靈魂的光輝,正日漸微弱黯淡甚至經(jīng)常成為票房和點擊率的毒藥。
坦白地說,一個人生命有限,不一定遇上大時代。同樣坦白地說,“大時代”也許從來都是從“小時代”里滋生而來,兩者其實很難分割,或者說后者本是前者的一部分,前者也本是后者的一部分。抱怨自己生不逢時,不過是懶漢們最標準和最空洞的套話。
我想起多年前自己在鄉(xiāng)村看到的一幕:當太陽還隱伏在地平線以下,螢火蟲也能發(fā)光,劃出一道道忽明忽暗的弧線,其微光正因為黑暗而分外明亮,引導人們溫暖地回憶和向往。
當不了太陽的人,當一只螢火蟲也許恰逢其時。
換句話說,本身發(fā)不出太多光和熱的家伙,趁新一輪太陽還未東升的這個大好時機,做一些點點滴滴豈不是躬逢其幸?
這樣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