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進
吊腳樓是苗族、侗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的傳統(tǒng)民居,是中國西南地區(qū)的古老建筑。據有關檔案史料記載:湘西苗族和土家族住宅吊腳樓由來已久。 《魏書·僚傳》中有文字記載:“僚者,蓋南蠻之別稱……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欄?!苯洭F代史學者考證,如今湘西苗族和土家族居住的吊腳樓,就是當年“僚者”居住的干欄建筑的遺風余韻。
如今,在我國西南地區(qū)的湘西、鄂西、四川、重慶、貴州等地區(qū)都有形制大致相同的吊腳樓,其中湘西吊腳樓知名度較高。湘西的自然地理風貌是“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大山之中河湖縱橫,吊腳樓能夠很好地適應這樣的環(huán)境,為湘西山民提供安全而舒適的家園。湘西吊腳樓或臨水而立、或依山而筑,騎嶺坐梁、隱于山水云靄之間,采集西南大地的自然靈氣,別有一番古樸而動人的風韻。
歷史溯源家族儀式的盛典
在眾多地域的吊腳樓中,屬湘西吊腳樓知名度最高,這恐怕要得益于大文豪沈從文的《邊城》等一系列作品,以及湘西鳳凰古城等古鎮(zhèn)的旅游開發(fā),這些隱藏在湘西青山綠水間的古樸民居,被賦予了清新旖旎的氣質,從而走出大山,名動天下。
目前湘西地區(qū)保存下來的吊腳樓多建于明清時期。據了解,在土司制度時期,吊腳樓是土司等一些擁有較高社會地位和私人財富的家族才能享有的高級住宅,土司王嚴禁土民蓋瓦,只許益杉皮、茅草,叫“只許買馬,不準蓋瓦”,一般平民及奴隸只能居于洞穴茅棚之內。直到清朝“改土歸流”之后,這一沿襲了800年歷史的土司禁規(guī)才被徹底廢除,湘西吊腳樓才正在成為普通百姓的生活之所。
對于普通湘西山民而言,建筑一棟吊腳樓并不容易,往往需要集合幾代人的財富積累才能完成,是家族延續(xù)興盛的大事,更是一件極具儀式感的重要典禮。首先要備齊木料,稱為“伐青山”,吊腳樓是木質結構,多選用當代生產的杉樹、椿樹或紫樹,“椿”、“紫”諧音是“春”、“子”,意味著春常到,子孫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和柱料,稱為“架大碼”,講究的人家還要在大梁上極盡繁復地裝飾,畫上八卦、太極、荷花蓮籽等圖案。然后就是“排扇”,即梁柱接上榫頭,排成木扇,最后就是“立屋豎柱”。
湘西吊腳樓的筑成儀式,尤其體現出湘西山民們對美好生活的祝愿。在上梁儀式中,木匠會挑著裝滿糍粑的籮筐爬上了屋梁架,一邊拋糍粑,一邊唱起“上梁歌”:“一拋東,時也通來運也通;二拋西,天下富貴數第一;三拋南,雞鴨成群牛滿欄;四拋北,子孫代代出人才……”吊腳樓的主人要祭梁、祭族、宴請鄉(xiāng)鄰,鞭炮鑼鼓齊名,在熱鬧而莊嚴的儀式中,吊腳樓最終落成。
古建遺風干欄式建筑的模板
所謂“吊腳”,是指干欄式、半干欄式木質建筑風格。湘西吊腳樓屬于古代干欄式建筑的范疇,即體量較大,下屋架空,上層鋪木板作居住用的一種房屋。在我國干欄式建筑可以溯源到新石器時代,目前所知最早的干欄建筑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因此,人們現在所看到的湘西吊腳樓堪稱是中國古代建筑的化石。
湘西吊腳樓多依山靠河,就勢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為最佳屋場。由于湘西是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大山區(qū),又是個少數民族集中居住的地區(qū),因而村寨大多小而散,上百戶人家的大村寨并不多見,通常由十幾家或幾十家的同姓同宗為一村寨,單家獨戶的也屢見不鮮,湘西吊腳樓多依水勢而蜿蜒于河岸之上。
傳統(tǒng)的吊腳樓一般為四排三間,小康人家為六排五間,大富人家則是十排七間或九間不等。無論是幾排幾間,而樓房按其不同的用途,則分為堂屋(相當城市住宅的客廳)、書房、臥室、伙房、繡樓、雜屋和廁所。住房一般兩至三層,中層住人,上層貯藏物品,樓下用以安置磨房、堆積柴禾以及圈養(yǎng)牲畜。
吊腳樓的朝陽一面大都設有走廊伸出,呈“走馬轉角”,作為晾曬、聊天、品茶、讀書、弈棋、賞月、繡花和對歌的一個多功能立體空間。為了攤曬糧食和衣物以及家務的便利,不少人家還在房前屋后用青石板鋪砌了一塊寬敞的曬坪,并在坪的四周種滿了桃、梨、柚子、柑橘、枇杷、香樟、香椿或翠竹、棕樹。頗有陶淵明筆下“榆柳蔭后園,桃李羅堂前”、“犬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的美妙幽境。
古典詩意濃郁的族風情
在沈從文的筆下,湘西吊腳樓是古典的、詩意的、人性的鄉(xiāng)村住宅,許多美好的感情都在其中生發(fā),是湘西風土人物的基石。它在形體上不單給人以古樸秀麗的感覺,而且在內涵上不斷引導著人們去想象去探索。
湘西吊腳樓多擇址依山傍水、風光旖旎的地方,一棟棟精巧的小樓或騎嶺坐梁,背靠蔥郁山林;或懸于河谷,臨水而筑,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湘西吊腳樓多以河岸為支撐點,另一端則懸在水面,高高的懸柱立于水中作為撐持,充滿著一種力量的美。初見吊腳樓似乎有些歪歪斜斜、晃晃蕩蕩,但一排排相互連,鱗次櫛比,層疊而上,其實非常結實堅固。
目前鳳凰古城中保留有數量較多的吊腳樓,陣容壯觀,比較罕見,是觀賞學習吊腳樓樓群的重要保護地。鳳凰古城中的吊腳樓多保留著明清時代的建筑風格。小巧秀麗的吊腳樓,宛若少女婷婷立于古城東南的沱江之畔, 去過鳳凰古鎮(zhèn)的人,無不感受到吊腳樓那來自數百年前的溫柔親昵。
來自山林河上的微風吹來,夾雜著濕軟而溫柔的氣息,吹動吊腳樓上門簾和旗幟,夜晚降臨,樓上的燈光倒映在粼粼水波之中,或明或暗,好一幅寧靜卻動人的畫境。乘竹筏在水上漂流,兩岸青山,綠水相送,懸于河上的一棟棟吊腳樓仿佛也在注目著這一切,穿越百年的光陰,回歸心中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