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廣
[摘要]傾聽與反饋是有效傳播的理想模式,也是溝通的基本原則。高校思政課教學與其存在極其重要的關聯(lián),有效的傾聽與反饋是增強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的重要前提。從傳播學相關原理去觀察當前的思政治課教學,有助于改革高校思政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并提出增強高校思政課教學有效性的建議和策略。
[關鍵詞]傾聽;反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4-0045-02
傾聽與反饋是有效溝通的兩個方面,也是信息有效傳播的前提和基礎。現(xiàn)代教育理念將“傾聽”與“說教”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有時“傾聽”比“說教”更重要。對高校思政課教學而言,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說”,更要積極、主動地去“聽”?!皟A聽”出學生的想法和思維的變化、個性的問題及共性的錯誤,通過相應的補充、糾正、鼓勵等手段,幫助學生學會獲取正確的知識和信息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有效溝通。反饋可以檢測課堂教學效果,以便教師調(diào)整教學策略,改進教學方法,從而使教學活動成為一個可交流的互動過程,成為一個可調(diào)節(jié)控制的系統(tǒng),進而提高教學質(zhì)量,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因此,傾聽與反饋理應也必須應用于高校思政課教學活動中。從傳播學的視野看,傾聽與反饋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傾聽是反饋的前提和基礎,反饋是傾聽的目標與動力。兩者是相互促進的、循環(huán)往復的,它們對于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的提升作用顯然是毋庸置疑的。
一、傳播學視野下的傾聽與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
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最佳教學效果應是師生間的信息達到有效傳播。在現(xiàn)實課堂教學活動中,思政課教師的信息表達準確程度、信息內(nèi)容的組成結(jié)構、信息的難易程度等都會影響信息的有效傳播,導致信息在編碼與解碼過程中造成“誤讀”。另外,受傳統(tǒng)思政課教學模式的影響,高校思政課教師的角色可以形容為教學內(nèi)容的“議程設置”者和意識形態(tài)的“守門人”,這就容易導致“權威”和“話語霸權”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政治說教”式講授造成師生地位的嚴重失衡,受者的“選擇性接受”也最終導致思政課教學“有限效果”成為一種普遍現(xiàn)象。因此,現(xiàn)代教學理念下的高校思政課教師應學會有效傾聽。
(一)積極參與信息的編碼和解碼
對高校思政課教師而言,信息的編碼與解碼都是雙向的,缺少任何一方的積極參與都會影響信息傳播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因此,思政課教師要主動提前做好傾聽準備,努力建構平等、民主、主體間性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造師生積極參與信息編碼和解碼的環(huán)境。
高校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構建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必須要依靠“傾聽”,加強師生間的交流。以《形勢與政策》為例,部分高校擔任此門課程的教師是輔導員。在學生眼中,輔導員就是直接管理者和領導者。從心理上講,部分學生與輔導員之間如同設置了一道鴻溝,成為師生間平等交流的障礙。因此,思政課教師在與學生的交流對話中,要善于積極傾聽,堅決不能以領導者自居,要多多聽取不同學生的意見,認真接受學生的批評意見。對于學生的不妥的批評意見,教師要認真傾聽,協(xié)商引導,在溝通中引導學生看清事物的本質(zhì),看清某種社會思潮或思想觀念背后隱藏的東西,從而讓學生積極參與信息的編碼與解碼,自覺養(yǎng)成敢于發(fā)表意見、認真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
除此之外,教育者要遵循教育規(guī)律,積極傾聽,努力與學生形成“主體間性”師生關系。主體間性強調(diào)“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是共在的主體間的存在方式”,是“主體——客體——主體”之間的關系,即“任何單主體對客體的改造,即‘主體-客體關系,都不過是‘主體一客體一主體結(jié)構的一個片段和環(huán)節(jié);主體在作用客體的同時就載負著、實現(xiàn)著‘主體一主體交往關系,并受其牽引和制約?!边@種新型的師生關系充分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和對受教育者的尊重。但這種關系形成的前提是教師要真正的傾聽,主動打消學生的各種疑慮,積極對信息進行編碼與解碼,消解師生間有可能存在的矛盾與隔閡,實現(xiàn)信息的無障礙傳播。
(二)控制有效傳播的變量
傳者、信息、渠道、受者、反饋、噪音和環(huán)境共同組成了傳播的要素,傳播者的態(tài)度、技巧、傳播的信息、傳播的內(nèi)容結(jié)構、傳播符號和渠道構成了傳播過程中的變量。這些變量既可以是傳播的“促進者”,也可以是傳播的“阻礙者”,關鍵在于傳播者能否認真傾聽并有效控制這些變量,否則會出現(xiàn)“誤讀”。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主要是傳播的信息、傳播的內(nèi)容結(jié)構和傳播的技巧。
傳播的信息是思政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控制的典型變量。一般來講,傳播信息的可信度越高,學生越能改變接受信息的態(tài)度,而這一切的前提是信息源的可信程度。這就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師要精通歷史、政治,具有淵博的學識和寬廣的視野,所傳播的信息必須要讓學生感覺值得信賴。假設自己對課堂知識不夠熟識,對學生的問題不能給予其合理的解答或?qū)φn堂信息中某一問題的看法不全面、模棱兩可,不能得到學生的信賴,何談教學的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時刻傾聽,矯正信息源的準確性。其次,控制傳播內(nèi)容,使其能為學生所理解。
根據(jù)“言語雙重結(jié)構”,高校思政課教師對信息的傳播包含命題內(nèi)容和言外語勢兩個層次的意義,只有這兩個層次的意義被師生相互理解時,教師的言語行為才算得到成功執(zhí)行。哈貝馬斯用言語的雙重功能來表示四個有效性的聲音,只有陳述事實的邏輯聲音、言外語勢的規(guī)范聲音、真實性的有效聲音、可理解性的有效聲音都實現(xiàn)的之時,思政課教師傳播的話語才能不被歪曲、誤讀,課堂教學效果才能如期實現(xiàn)。在信源可信程度高、教學內(nèi)容能被學生理解的同時,傳播技巧就顯得非常重要了。例如,高校思政課教師的語調(diào)要抑揚頓挫、手勢不要太夸張,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運用提問、表揚等方式,提高學生有效接受的報償,刺激學生參與信息編碼、解碼的積極性。
二、傳播學視野下的反饋與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
在高校思政課教學活動中,教師只傾聽、不及時反饋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是一種話語行為的無效傳播。反饋的目的是促進課堂內(nèi)容的有效傳播,對信息的內(nèi)容、傳播的過程及傳播效果的動態(tài)監(jiān)視與矯正。因此,高校思政課師生間應建立積極的反饋機制,以保證課堂教學效果。endprint
建立積極的反饋機制首先必須保證反饋信息的真實性,如果反饋的信息不真實,就會干擾正常的教學運行,達不到預期教學目標。因此,思政課教師要對反饋信息認真調(diào)查分析,去偽存真。其次,建立積極的反饋機制要把握反饋的時機。對思政課教師而言,每一次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更新都需要獲得及時的反饋信息,若反饋滯后,就容易使“學生正確的學習反應因為沒有及時得到強化而無法建立,而錯誤的學習反應因為沒有得到及時糾正而逐步趨向定型”,這顯然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和教學效果的提升。再次,獲得正確的反饋信息要充分發(fā)揮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多向交流互動,運用激勵性反饋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促進思政課教學效果的提升。
構建積極地反饋機制,關鍵是要保持傳播渠道、路徑的暢通,包括師生間、生生間的反饋路徑。思政課教師要注重觀察課堂,提高課堂提問的質(zhì)量。一般來講,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接受程度往往能從其面部表情和神態(tài)、情緒反應等方面有所表現(xiàn),教師要通過課堂觀察,掌握這些信息,隨時調(diào)整教學過程。而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實際上則是信息控制系統(tǒng)(教師)將特定信息輸入給受控系統(tǒng)(學生)后,通過分析其反饋的信息來了解學生對課堂內(nèi)容接受情況的過程。但是,設計的課堂提問不宜過多,提問的問題要符合學生特定的年齡階段和思維層次,“滿堂問”只會淡化教學主題。生生間的反饋路徑建設,需要思政課教師的鼓勵。生生間的反饋信息往往比師生間的反饋更逼真。從完整的傳播看,整個反饋過程實質(zhì)上是師生圍繞課堂進行信息獲取和處理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教學系統(tǒng)的穩(wěn)定,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不容忽視,雖然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欠佳。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樹立課堂反饋意識,隨時矯正學習的效果、態(tài)度和方法。總之,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構建積極地反饋機制,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必須構建有利于獲得反饋的傳播環(huán)境,營造和諧課堂,提高師生間、生生間反饋的有效性,把握學生特定年齡階段的心理,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善于運用新媒體技術,豐富教學反饋的路徑和渠道。
新媒體技術日益勃興、層出不窮的今天,高校思政課教師應充分掌握傳播規(guī)律,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高校思政課課堂,認真傾聽,積極反饋,做好課堂內(nèi)容的“議程設置”者和意識形態(tài)的“守門人”,實現(xiàn)高校思政課教學范式由傳統(tǒng)向“媒介”的轉(zhuǎn)換,適應并積極應對“媒介思政”大傳播格局的到來。相信不久的將來,因材施教,適應每個學生個性發(fā)展的“私人定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有可望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裴笛.主體問性視域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灌輸教育[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130-133.
[2]任平.走向交往實踐的唯物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桂杉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