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淵
摘 要:建國以前,商洛民間商洛花鼓在當?shù)鼗顒邮只钴S。建國以后,商洛花鼓的生存狀況發(fā)生了改變,“戲曲地方化”逐漸轉變成了“戲曲都市化”,導致商洛花鼓在表演形式、藝術形態(tài)等多方面都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因此,探討多元文化在商洛花鼓藝術創(chuàng)新中的作用具有更加現(xiàn)實的意義以及學術方面的價值。
關鍵詞:多元文化;商洛花鼓;藝術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7-0205-02
商洛花鼓,民間稱為“地蹦子”、“花鼓子”,在陜西商洛地區(qū)較為流行,是具有濃郁特色的地方小戲。商洛花鼓表演形式歡快、活潑,戲曲委婉動聽,深受民眾喜愛。近年來,不管是外來文化、市場經濟還是傳播媒體都對其產生一定沖擊,商洛花鼓藝術在生態(tài)文化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上面臨著很多危機,商洛花鼓藝術向多元文化方向發(fā)展勢在必行。
一、商洛花鼓戲的形成與發(fā)展
商洛市位于陜西省東南部,素有“戲劇之鄉(xiāng)”的美譽。而商洛花鼓誕生于20世紀50年代,該劇種在全國就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后被國家納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商洛花鼓的研究,能夠進一步發(fā)掘其活化石一般的藝術價值[1]。商洛花鼓在歷史上有地蹦子、花鼓子、二蹦子三種稱謂,而現(xiàn)代花鼓戲是由八岔戲、小調戲、筒子戲三個小戲組成。但在上個世紀50年代,這三種小戲并不互相摻雜,是以獨立的形式流傳于民間的。
商洛花鼓在萌芽期的表達方式為山歌謠體的散裝形式,有大量的山歌和號子,其音樂形式相對單一,結構為上下句的形式,沒有弦索伴奏,只用鑼鼓對氣氛進行烘托。民國初期,逐漸有了小戲的雛形。該戲在環(huán)境要求和演唱形式上都比較自由,表演人員穿隨身衣褲,稍加包扎,一頂草帽、一方手帕、一根棍子都可以用作道具,清唱或者有樂器伴奏,在田間或者院落中即興進行表演,被稱為“打花鼓子”。即使傳統(tǒng)戲劇已經不再景氣情況下,現(xiàn)在仍有一些商洛偏遠山區(qū)的人民熱衷于這種古老的表演形式。
至建國前,商洛花鼓形成了三種腔調的音樂形式:“筒子戲”、“小調戲”、“小調戲”。八岔戲這個名稱在陜南各地比較通用,在商洛被分為兩類,分別是“陰八岔”和“陽八岔”。其風格、機構、審美與表演形式具有通俗性,更加貼近民眾[2]。用大本嗓演唱是其最大的看點,其曲牌各劇目通用,并且已經參入了一定程度的板式因素。傳統(tǒng)劇目有《夫妻觀燈》、《賈金蓮回河南》、《蔡鳴鳳辭店》等。小調戲又叫“花鼓戲”,人們習慣稱其為小調戲的原因是因為其使用地方民歌作為曲調。戲劇情節(jié)較為簡單,都是些小歌舞、小演唱。至今為止,小調戲始終是專曲專用,沒有形成各個劇目通用的唱腔和曲調。它雖屬于最原始的傳統(tǒng)商洛花鼓戲品種,不過從音樂的角度出發(fā),它仍在民歌的范疇內,屬于民歌向戲曲轉變的中間狀態(tài)。
在陜西南部各地都流行演唱筒子戲,這種小戲發(fā)展的比八岔戲和小調戲都更為高級。不僅在弦索伴奏上,在演唱方面還運用了假聲唱法,也有較為豐富的板路,再加上演唱時,各位藝人對板路的不同創(chuàng)造,使得筒子戲在適應劇情情緒方面強于八岔戲和小調戲。
二、商洛花鼓的生存狀態(tài)
在秦楚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下形成的商洛花鼓,在傳統(tǒng)形式上屬于一種小戲種,主要以小丑、小旦、小生等角色來表演一些故事情節(jié)。據(jù)說,在民國時期,已經普遍出現(xiàn)了商洛花鼓戲,并且十分活躍看,也較為繁榮。當時有很多花鼓戲班都活躍在商洛專區(qū)中的各縣,還有一批藝術造詣很高的花鼓藝人,而且影響力也比較大,同時有固定的精致短小、群眾樂于欣賞的花鼓劇目。雖然當時花鼓非常繁榮,但是應當看到,由于條件所限,花鼓的整體藝術水平仍然處于曲藝水平的階層,還稱不上真正的戲劇。新中國成立以后,花鼓調在商洛逐漸從“小戲”轉變成了“人戲”,被稱之為“商洛花鼓”,從而聲名遠播[3]。新中國成立后第三年春季,商洛文藝工作團成立,兩年后改名為商洛劇團,同年5月被編入到全民事業(yè)單位中。一年后,一位風縣竹林關花鼓班的老藝人被邀請到可商洛劇團來做教練,并且在陜西第一屆戲曲觀摩大會上成功演出了由該藝人排演的《夫妻觀燈》、《西樓會》、《回河南》、《桑園配》這4個傳統(tǒng)的花鼓劇目,并全部獲獎?!斗蚱抻^燈》還參加了全國第一屆音樂周演出,不僅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還受到了觀眾的廣泛好評,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還進行了轉播,從此,商洛花鼓在戲劇界有了自己的位置。進入21世紀,該劇種還被列入到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商洛花鼓傳承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tǒng)花鼓戲目流失極為嚴重
據(jù)說傳統(tǒng)的商洛花鼓戲劇目的口傳本和手抄本超過百本,且很多已經失傳,例如《石榴娃燒火》、《吳三寶游春》、《坐西樓》、《打鐵》等[4]。唯有劉全興、宋治福、陳喜堂等已故老藝人曾經演唱過的《胖婆娘》、《十八扯》、《繡荷包》和趙生義、李化振、李新房、明安智等幾位老藝人演唱過的《東嶺北嶺花鼓》等十分珍貴的唱腔資料存留了下來,其他的資料很難找到了。
(二)花鼓戲發(fā)展面臨瓶頸
為了推動戲劇事業(yè)發(fā)展,現(xiàn)階段商洛已有全民事業(yè)單位的類型的花鼓戲劇團,在編人員達數(shù)百人之多。為了發(fā)展穿心花鼓戲,大家共同努力了10年之久,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隨著時間的慢慢推移,戲劇團的發(fā)展顯得越來越困難[5]。很多有經驗的一些老前輩,有調省的,有退休的,還有一些已經作古了;再加上劇團的設備不夠先進,由缺乏經費去購置;管理機制不夠完善,過于封閉;員工素質不高,思想比較渙散;演員結構上老化越來越嚴重。想要演出一臺精品戲,卻沒有著名的編劇,也沒有著名的導演和一些名角演員,所以導致當代花鼓戲的發(fā)展舉步維艱。
(三)受當代文化沖擊嚴重
商洛花鼓在解放前期到改革開放之初一直廣泛流傳在商洛地區(qū),通常的目的都用于賦閑娛樂、慶祝節(jié)日、迎神賽會或是婚喪嫁娶。但是近些年來,迅速發(fā)展起來的電視文化傳播以及其他文化形態(tài)已經基本上取代了商洛花鼓?;閱始奕⒑陀吧碣悤呀洸辉偈褂脗鹘y(tǒng)花鼓戲劇目了,傳統(tǒng)花鼓戲已經不能無法滿足年輕一代的審美需求了[6]。與此相對應的,很多曾經的私人搭班樂隊也改變了形式,不再以出演傳統(tǒng)花鼓戲和秦腔來謀生,而是更換了演奏樂器,以流行樂隊的方式出現(xiàn)在農村。新傳媒給傳統(tǒng)花鼓戲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四、創(chuàng)新商洛花鼓藝術的策略
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科學技術的進步,文化市場呈現(xiàn)出一派繁榮景象,戲曲演出市場卻好景不再,尤其是地方戲劇,面臨著日益萎縮的窘境。傳統(tǒng)商洛花鼓戲要走出困境,就要走一條精品化的劇本、民歌化的唱腔、生活化的演技、地方化的語言與藝術化的品味之路。
(一)打破傳統(tǒng)封閉模式
只有在政府部門和文化部門的幫助與引導下,打破花鼓戲封閉模式,鼓勵對花鼓戲進行創(chuàng)新,并向文化產業(yè)方向發(fā)展,才能營造一個與現(xiàn)代社會相適應的文化環(huán)境,才能培養(yǎng)花鼓戲人才,制作精品,獲取經濟效益。著眼于商洛花鼓的發(fā)展實際,開展深入的調查研究,制定出一個適合商洛花鼓發(fā)展的規(guī)劃[7],并堅定不移地堅持下去,才能再創(chuàng)商洛花鼓的輝煌。
(二)搶救保護傳統(tǒng)花鼓技藝
對花鼓曲調和花鼓劇目進行全面的普查和整理,把老藝人掌握的“絕活”搶救下來,及早對傳統(tǒng)花鼓戲的經典唱段進行錄音或錄像,并將珍貴的藝術資料與檔案保存完整;通過出版唱片與音像制品的形式,對花鼓藝術進行包裝、打造與宣傳,進而推到藝術市場之中;將曲譜以文字的形式進行出版并附帶一些宣傳資料,以此來滿足想要了解、學習、演唱商洛花鼓者的愿望。
(三)加強花鼓藝術指導
聘請一些著名的戲曲導演和名角演員,加強對藝術工作的指導,并定期的進行排練與演出。不斷豐富劇目的演出樣式,以傳統(tǒng)歷史劇目為基礎,吸收更多民間音樂、傳說和故事中的元素,進而創(chuàng)作出更加符合現(xiàn)代文化特點的作品。
商洛花鼓是具有濃郁特色的地方小戲,其表演形式歡快、活潑,戲曲委婉動聽,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面對外來文化、市場經濟、新媒體對其不斷的沖擊,使商洛花鼓適應多元文化格局,不斷進行藝術創(chuàng)新將成為一個永久話題。必須要打破常規(guī),打破封閉傳承模式,與時代共進步,闖出一條新的發(fā)展道路,才能使商洛花鼓永續(xù)輝煌。
——————————
參考文獻:
〔1〕李世鵬.商洛花鼓戲的歷史與現(xiàn)代傳承[J].中國戲劇,2011,(5):38-40.
〔2〕孫紅俠.民間戲曲[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2.53-54.
〔3〕蘇軍.新時期商洛花鼓藝術創(chuàng)新的多元文化探索[J].歌海,2011,(13):55-56.
〔4〕李世鵬.新時期商洛花鼓戲保護問題的幾點思考[J].音樂天地,2013,(11):12-15.
〔5〕黃元英,王思懷.商洛民俗文化的區(qū)域特征[J].商洛學院學報,2011,(4):36-38.
〔6〕衛(wèi)迪譽,土宜濤.陜西南洛河流域古文化遺址調查簡報[J].考古與文物,2011,(8):99-100.
〔7〕曹本治,陳婷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曹本治教授關于UNESCO專家小組會議的電話采訪紀要[J].音樂藝術,2013,(5):83-85.
(責任編輯 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