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廣一
健康的師生關系,不僅對班主任自身的職業(yè)發(fā)展、身心健康有著重要作用,也影響著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和班級工作的開展。
在對師生關系的認識上,有教師主張“與學生打成一片”,成為“好兄弟、好姐妹、好朋友”;有的認為要有威嚴,“嚴師出高徒”;也有人認為應該二者兼而有之,“課上是師生、課下是朋友”。筆者認為,健康的師生關系,應該包含“親”和“敬”兩種狀態(tài)。
師生之間要“親”。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哈姆柴克認為:“維持學生學習動機的兩個基本條件是維持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培養(yǎng)和諧的教室氛圍,使學生在心理上感到教師的關愛和支持,在心理上感到安全,這樣學生才會自愿讀書求知?!惫湃苏f,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喜歡班主任,愿意和班主任親近,自然就會喜歡學校,熱愛校園生活,德育工作就會容易開展;反之,如果學生不喜歡班主任,無論是品德教育還是學科教學,都很難取得良好的效果。
要實現(xiàn)師生關系的“親”,一是要求班主任發(fā)自內心地關心學生,愛自己的學生,即使面對最讓你感到生氣、難管的學生,也要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幫助他、愛護他、關心他,這樣才能感化他、激發(fā)他、引領他、改變他。二是要時刻注意自己教育學生的方式和場合。很多時候,讓學生不能接受的不是教師所說的內容,而是教師說話的方式和場合。教師在公眾場合批評學生的時候,把聲音放低一點,口氣適當委婉,不要使他難堪,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如果學生能感受到班主任的善意,是愿意和班主任親近的。三是不斷提高自身的業(yè)務能力,一個業(yè)務水平一般的老師,很難被學生看得起,也會嚴重影響學生對你的好感和師生之間的親密度。四是多了解學生的世界,知道在他們中間流行什么,他們喜歡什么,這樣在學習之外,師生更容易找到共同話題,有利于拉近彼此距離。
師生之間要“敬”。一方面,是師對生的“敬”。班主任對自己的工作對象——學生首先要有“敬”的心態(tài)。日常言談舉止文明,體現(xiàn)的是教師對學生的尊重,流露的是教師的涵養(yǎng),營造的是文明氣氛。反之,則是對學生群體的“不敬”。
這就要求班主任一是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被人尊重是每個人的基本心理需要,人的生存和成長要從自尊的源泉中汲取力量。班主任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人格,不可損害或踐踏學生特別是“差生”的人格和尊嚴,要把學生當作一個有獨立人格尊嚴的人來看待。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的:“教師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的心靈。”同時,教師還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教師如果能夠接納不同個性的學生,并采取相應的教育措施,就更容易受到學生歡迎。二是班主任在自己的日常行為上,要時時處處注意自身的良好形象,要做到彬彬有禮,不可粗俗、情緒化,即使生氣也要盡量做到不大發(fā)雷霆,這不僅體現(xiàn)了自身良好的涵養(yǎng),展現(xiàn)了教師可親可敬的一面,而且也為學生樹立了好的榜樣。
另一方面,是生對師的“敬”。學生對教師的尊敬是必不可少的,這體現(xiàn)了對教師勞動價值的社會認可和最起碼的尊重,是文明社會應有的要求。有人認為學生和教師就是簡單的服務和付費的關系,不存在誰尊敬誰的問題,這是把師生關系簡單化、商品化的認識,這和把師生關系發(fā)展成“哥們兒義氣”的行為一樣,都沒有認識到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的主導作用。這樣不僅不利于建立健康良好的師生關系,也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教育學生學會尊敬老師,是教育之義。
一位國家特級教師曾要求自己的學生,過春節(jié)要給老師打個電話拜年,畢業(yè)去外地的學生回家鄉(xiāng)時應該看望一下老師,否則是要受批評的。這種做法是否合適,見仁見智,但尊師教育的努力方向仍然值得贊賞。尊敬教師是感恩教育具體表現(xiàn)之一,也為培養(yǎng)學生感恩社會、回報社會、承擔社會責任的優(yōu)秀品德打下基礎。
總之,就班主任和學生的關系而言,“親”和“敬”是健康師生關系必不可少的兩種狀態(tài),有“親”無“敬”,流于輕浮,有“敬”無“親”,缺少情感,只有二者兼有,才是健康的師生關系,才有利于班級建設和師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責編 李亞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