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貞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2-0015-02
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就要注意引導學生運用新穎獨創(chuàng)的思維方式去學習語文,在主動獲取知識的同時學會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語文,并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形成創(chuàng)新品質,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
一、抓住契機“小題大做”,激發(fā)學生的求異思維
1.在字詞教學中“小題大做”。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漢字的構成特點引導學生有創(chuàng)意地理解字義。例如以“錢”的來歷展開聯想,引導學生自學有“貝”作偏旁的字的含義。古時候最早做生意用的錢是貝殼。貝殼雖已廢止,但漢字中的“貝”字,做偏旁時仍然與錢有關:賺錢的“賺”,由“貝”與“兼”組成,辭典講“兼”可作“加位”“合并”解,“賺”就是使錢加位、成倍、翻番;“貪”由“今”和“貝”組成,“今”指現在、眼前。急功近利者只求眼前,不顧將來,只管撈錢,不問后果,這是由于自私所致,今日有錢今日花,“貪”是萬惡之源,“人為財死”就是由貪而來。以此聯想,“貨”“貧”“賭”等字的含義也可觸類旁通了。
2.在課題上“小題大做”。課題是一篇課文的眼睛。一個個課題看似平常,但如果我們深入剖析,就會發(fā)現其特殊的用意。因此,我們可以在課題上作一些文章。如《詹天佑》這篇文章講的是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張鐵路的事,課文就用人物的名字來作為課題。學完全文后,可引導學生再想出一些課題。學生稍作思考便說出了《偉大的工程師》《京張鐵路修筑始末》等文題。學完《晚上的“太陽”》一課后,經教師稍加引導,學生便提出可用《愛迪生是怎樣發(fā)明電燈的》做題目,直接點明人物和事件。
3.在思維“交鋒”時“小題大做”。我們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和社會背景各不相同,對事物的認識和價值取向也會存在各種差異。例如《狐貍和烏鴉》一課,講的是狐貍幾次三番用花言巧語奉承烏鴉開口唱歌,騙吃了烏鴉嘴里銜著的肉。就在我準備結束本課教學的時候,有學生舉手發(fā)言,對“狐貍”的所作所為提出了與大家截然不同的看法:“我倒覺得狐貍很聰明,而且很有堅持性。它善于察言觀色,不斷改變說話的口氣,由向烏鴉問好,到‘關心她的孩子,再到贊揚烏鴉的羽毛和嗓子,直到烏鴉開口?!薄拔乙灿X得狐貍沒有錯,如果不騙取烏鴉嘴里的肉,它不就要餓肚子了嗎?”……多數同學雖然不贊成他們的觀點,卻一時也說不出理由。面對這種情況,我首先肯定那些發(fā)表不同意見的學生愛動腦筋思考問題,敢于坦言自己的獨特見解,然后引導學生深入討論:“如何看待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得看他的出發(fā)點是什么,會對別人乃至社會造成怎樣的影響?!比绱艘稽c撥,學生便開了竅。他們爭先恐后地發(fā)言,以社會上江湖騙子唯利是圖,不擇手段騙人錢財,損人利己危害社會的大量事實,說明形形色色的騙子都是可惡的,而且他們的騙術越高明,給百姓和社會造成的危害就會越嚴重。聽了大家的發(fā)言,那些持不同意見的同學也對大家報以會心的微笑,并積極參與討論。最后大家一致認為做人要遵守公民道德,做事要誠實守信,愛財要取之有道,同時還要善于識破和防范像“狐貍”那樣的江湖騙子的騙人伎倆,以免上當受騙。
二、填補“空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思維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一類課文,往往在故事的最精彩處嘎然而止,使故事情節(jié)出現“空白點”。例如《狼和小羊》這篇課文講的是狼為了吃小羊,故意找茬,小羊據理申辯,反駁狼的故事。盡管小羊把狼駁得理屈詞窮,但蠻不講理的狼仍然向小羊撲去……讀完課文,孩子們最關心的是小羊的命運,急于想知道小羊脫險了沒有,有的學生急切的問道:“小羊最后怎么樣了?”“小羊究竟會怎么樣呢?”這時教師便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展開合理想象,圍繞“小羊究竟會怎么樣”這個問題進行討論。在討論交流中,大家設想各種各樣的結果,有的學生認為小羊弱小、善良,而狼卻是那樣強悍、兇殘,小羊最終沒能逃脫危險,被狼吃掉了。但大多數同學出于對弱小生命的同情和好人終有好報的善良愿望,都讓小羊安然脫險,給故事編上各種各樣的美好結局……當同學們都為小羊的安然脫險而慶幸時,老師及時提醒學生:“遇到像狼這樣的壞蛋怎么辦呢?”并引導學生聯系課文內容和現實生活深入討論,同學們都認為跟壞蛋作斗爭單靠講道理是行不通的,必須沉著機智地想出保護自己脫離危險的辦法。課將結束,老師布置《小羊遇險以后》的續(xù)寫作文,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根據各自的獨特見解給課文編上各種各樣的結尾。
三、課外延伸,發(fā)展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些課文寓意深刻,耐人尋味,卻不直接揭示其中蘊含的道理。教學這類課文,一方面要引導學生由事及理展開聯想,領會其中的深刻道理。一方面要引導學生聯系現實生活,由理及事展開發(fā)散思維,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語文知識,提高綜合實踐能力和人文素質。如《猴子種果樹》一課記敘了猴子種果樹的過程,展示了猴子盲目聽信他人意見,不斷更改自己的種樹計劃,最終一種果樹都沒有種成的情景。課文以“就這樣,這只猴子什么樹也沒種成”結束,再無后文。教學這篇課文,教師可在學生熟讀課文掌握主要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聯系課文內容說說“為什么這只猴子什么樹也沒種成?對此你有什么感想?”通過個人發(fā)言,集體討論,教師點撥,學生就會領悟做什么事情都要認定目標、專心一意、踏踏實實做好,如果見異思遷、急于求成、缺乏耐心,就將一事無成的道理。接著再讓學生思考:這只猴子將來會遇到什么問題?他會怎么想?又會怎么做?最后讓學生在幫助猴子總結本次種樹失敗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完成習作:《猴子再次種果樹》。這樣把課文學習引向課外實踐,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和想象空間,提高了他們綜合應用語文知識的能力。同時,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也得到了發(fā)展。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