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少緋 楊黎 牛軍杰 岳瑞杰 張毅 程敬亮
(1.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磁共振科 河南鄭州 450052;2.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生物細胞治療中心 河南鄭州 450052;3.鄭州市骨科醫(yī)院 放射科 河南 鄭州 450052)
骨巨細胞瘤起源于骨髓結締組織的間充質細胞,是一種具有局部侵襲性及復發(fā)傾向的原發(fā)性骨腫瘤[1],發(fā)病率在我國占骨腫瘤的10% ~15%,明顯高于歐美國家(5% ~8%)[2]。多發(fā)于20 ~40 歲[3],無明顯性別差異。發(fā)病部位多在四肢長骨的骺部[4-5]。隨著MRI 及CT 的臨床廣泛應用,大大提高了骨巨細胞瘤的臨床診斷準確性[6],尤其在腫瘤內部液-液平面征象、細微結構顯示、腫瘤侵犯范圍以及與鄰組織結構的關系等方面顯示了獨特的優(yōu)勢,為臨床診斷提供全面的影像學信息。本文通過回顧性分析經手術病理證實為四肢骨巨細胞瘤的23 例患者臨床資料,對其X線、CT 及MRI 檢查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為骨巨細胞瘤的診斷、鑒別診斷及治療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擇鄭州市骨科醫(yī)院2011年7月至2013年9月經手術病理證實為四肢骨巨細胞瘤的患者23 例,其中男12 例,女11 例。年齡9 ~63 歲,平均38 歲。病史0.5 ~2 a。臨床表現以患肢疼痛、功能障礙為主,局部可觸及包塊,局部皮膚溫度升高。
1.2 影像學檢查 X 線攝片裝置采用西門子Axiom Aristos VX Plus,拍攝部位包括病變及鄰近關的正側位片;CT 掃描裝置為東芝Aqulion 16 層螺旋CT,掃描層厚及層間距均為5 mm;MRI 裝置為飛利浦Achieva 1.5 超導型,掃描層厚為5 mm,層間距為10 mm,主要SE 序列T1WI(TR 600 ms,TE 15 ms),T2WI(TR 3 000 ms,TE 100 ms),STIR(TR 3 100 ~3 200 ms,TE45 ~60 ms),TI(140 ms),分別進行橫斷、冠狀、矢狀位掃描。
患者術前行X 線檢查21 例、CT 檢查17 例、MRI檢查18 例,均行X 線及CT 檢查17 例,均行CT 及MRI 檢查12 例。術后病理示良性18 例、惡性3 例。
2.1 發(fā)病部位 左側股骨近端2 例,左側股骨遠端6例,右側股骨遠端4 例,左側脛骨近端3 例,左側脛骨遠端1 例,右側脛骨近端2 例,左側肱骨近端2 例,右側橈骨遠端3 例。
2.2 X 線影像學表現 21 例行X 線檢查患者中,病灶區(qū)均可見圓形或橢圓形低密度區(qū)(占100.0%),15例見骨皮質膨脹改變(占71.4%),13 例破壞區(qū)內有骨間隔(占61.9%),11 例見溶骨性骨質破壞(占52.4%),10 例見骨皮質中斷(占47.6%),10 例(占47.6%)病灶內出現“皂泡狀”改變。
2.3 CT 影像學表現 17 例行CT 檢查患者中,病灶區(qū)均可見圓形或橢圓形低密度區(qū)(占100.0%),13 例見骨皮質膨脹改變(占76.5%),10 例偏心性生長(占58.8%),9 例見硬化邊緣(占52.9%),12 例破壞區(qū)內有骨間隔(占70.6%),6 例累及關節(jié)面(占35.3%),7例見不同程度的軟組織密度影(占41.2%),8 例(占47.1%)病灶內出現“皂泡狀”改變。病灶內出現液-液平面征象9 例(占52.9%)。
2.4 MRI 影像學表現 18 例行MRI 檢查患者中,T1WI 呈等長信號、T2WI 呈等長信號7 例(占38.9%),T1WI 呈等短信號、T2WI 呈等長信號8 例(占44.4%),提示病灶內亞急性出血,T1WI 呈等信號、T2WI 呈等長信號1 例(占5.6%),T1WI 呈長信號、T2WI 呈等長信號2 例(占11.1%),提示病灶內出現壞死囊變。STIR 呈稍高混雜信號6 例(占33.3%),提示病灶內含有少量液性成份,其余12 例呈高信號(占66.7%),提示病灶內液性成份含量較多。病灶內出現“皂泡狀”改變17 例(占94.4%)。出現液-液平面征象16 例(占88.9%)。
2.5 CT 與MRI 液-液平面征象比較 12 例均行CT、MRI 檢查的患者中,8 例CT 顯示出現液-液平面征象,其中良性腫瘤6 例,惡性腫瘤2 例。但是,MRI檢查表明12 例均出現液-液平面征象,其中良性腫瘤9 例,惡性腫瘤3 例。
根據液平占病灶比例的不同分為4 組,1 組:液平比<1/3;2 組:液平比處于1/3 ~2/3;3 組:液平比處于2/3 ~100%;4 組:100%,完全為液平,未見明顯實性成份。8 例CT 與MRI 均檢查出液-液平面的患者各組腫瘤良惡性的分布不同。
表1 8 例行CT、MRI 檢查出液-液平面征象的患者腫瘤良惡性與液平比例分布表(n)
骨巨細胞瘤最早于1818年由Astley Cooper 提出,又稱為破骨細胞瘤、髓樣瘤、出血性骨髓炎。本病較常見,發(fā)病率在良性骨腫瘤中居第2 位。骨巨細胞瘤發(fā)病高峰年齡為20 ~40 歲,好發(fā)于長骨骨端,多見于股骨下端及脛骨上端。病變以單發(fā)為主,偶可多發(fā),一般不超過骨巨細胞瘤的1%[7]。10% ~15%可以惡變,雖然骨巨細胞瘤組織學上為良性,但生物學特征具有局部侵襲性,屬于一種特殊屬性的腫瘤。
骨巨細胞瘤典型的X 線表現為長骨骨端偏心性生長的膨脹性溶骨破壞。本研究中15 例見骨皮質膨脹改變(占71.4%)。骨皮質變薄可殘留菲薄骨殼,邊緣清晰,硬化較少,不并發(fā)骨折也不出現骨膜增生。腫瘤內無鈣化或骨化致密影。腫瘤一般不穿破關節(jié)軟骨,但偶可發(fā)生,甚至越過關節(jié)侵犯鄰近骨骼。瘤區(qū)的X 線表現有兩種類型[8]:①分房型:破壞區(qū)內可有數量不等、較纖細的骨嵴,主要位于病灶的周邊,X 線上可見似有分隔成大小不一的小房征;②溶骨型:破壞區(qū)內無骨嵴,表現為單一的骨質破壞[9]。本研究發(fā)現,13例破壞區(qū)內有骨間隔(占61.9%),11 例見溶骨性骨質破壞(占52.4%),以前者常見且具有特征性。X 線平片在骨髓內、骨皮質及軟組織的侵犯情況的準確判斷上不如CT 及MRI,因此,CT、MRI 逐漸應用于骨巨細胞瘤的診斷及術前評估[10-12]。
CT 檢查能清楚顯示骨巨細胞瘤病變部位的骨質破壞范圍、程度及病灶內分隔的具體形態(tài),更能發(fā)現病灶內軟組織影及液-液平面等X 線平片所不能發(fā)現的征象。對于骨外軟組織影的觀察CT 明顯優(yōu)于X 線平片[1-2]。骨巨細胞瘤的分級可以根據CT 對骨殼完整性及軟組織腫塊的表現來判斷。良性骨巨細胞瘤表現為膨脹性、溶骨性破壞,邊緣骨殼完整或部分消失,病變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晰;侵襲性骨巨細胞瘤則表現為蟲蝕樣、篩孔樣骨破壞,腫瘤組織突破骨殼向周圍軟組織浸潤,腫瘤邊緣可出現骨膜反應或骨膜三角。
MRI 具有良好的組織分辨率,可行不同加權和多種方位掃描觀察病變,顯示腫瘤組織與周圍組織的關系,更能顯示腫瘤對關節(jié)軟骨的破壞、關節(jié)腔以及骨髓腔的受累情況,利于早期發(fā)現轉移及惡變。同時,MRI還能夠顯示瘤體內出血、壞死和周圍組織結構特性。不足之處在于對病灶中鈣化、骨化、骨嵴和骨膜反應的判斷相對較差。與周圍肌肉信號相比,骨巨細胞瘤在T1WI 上多呈不均勻低、等信號,T2WI 呈不均勻中等或高信號。在骨巨細胞瘤中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征象是液-液平面,即T1WI 液面上層相對于下層呈低信號,T2WI 均呈高信號,但上層信號相對更高。程曉光等[13]報道稱,隨液-液平面所占病變比例增加,良性骨病變多見。本研究顯示,12 例均行CT、MRI 檢查的患者中,8 例CT 顯示出現液-液平面征象,而MRI 檢查表明12 例均出現液-液平面征象;同時,8 例CT 與MRI 檢查均存在病灶液-液平面的患者中,MRI 顯示液平比例與組織良惡性關系更準確。MRI 在液-液平面征象方面優(yōu)于CT 檢查。
骨巨細胞瘤須與軟骨母細胞瘤、動脈瘤樣骨囊腫、骨囊腫等鑒別[14]。軟骨母細胞瘤好發(fā)于骨骺,腫瘤邊緣有時可見骨膜反應及腫瘤內部散在斑片狀鈣化,可助于與骨巨細胞瘤鑒別。90%的動脈瘤樣骨囊腫發(fā)生于20 歲以下的青少年,患者多有外傷史,發(fā)多于骨端的骨干部,一般不累及骨骺;雖可表現為偏心性膨脹性骨質破壞,但骨巨細胞瘤偏心性表現更為顯著。骨囊腫好發(fā)于10 ~15 歲,發(fā)病部位多見于干骺端或骨干,向縱徑發(fā)展為著,骨端膨脹性不如骨巨細胞瘤明顯。
總之,X 線平片能夠提供病變部位整體信息,大多數病例在質量良好的平片上能滿足定位和部分定性診斷的要求。但是,X 線平片對骨髓內、骨皮質及軟組織的侵犯情況不易做出準確判斷。CT 及MRI 對腫瘤內部結構的細微顯示、腫瘤侵犯范圍及鄰近組織結構關系有獨特的優(yōu)勢,有助于腫瘤分期、治療方案的確定和隨訪。同時,MRI 在病灶液-液平面征象的反映方面優(yōu)于CT。因此,提高骨巨細胞瘤的診斷準確性需要根據患者具體病情,結合臨床表現綜合運用X 線平片、CT、MRI,為臨床診療提供更全面依據。
[1]Conti A,Rodriguez G C,Chiechi A.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 biomarkers for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using comparative proteomics analysis[J].Am J Pathol,2011,178(1):88-97.
[2]馬慶軍,黨耕町.骨巨細胞瘤診斷與治療研究現狀[J].中華外科雜志,2005,43(12):819-821.
[3]張清,牛曉輝.骨巨細胞瘤的診斷與治療[J].中國醫(yī)刊,2011,46(1):15-19.
[4]Mogi A,Kosaka T,Yamaki E,et al.Surgical res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for a giant cell tumor of the anterior rib[J].Gen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12,60(4):233-236.
[5]于寶海,韓奕,劉記存,等.膝關節(jié)周圍骨巨細胞瘤與軟骨母細胞瘤影像表現分析[J].2013,29(2):250-253.
[6]杜聯軍,丁曉毅,顏凌,等.骨巨細胞瘤常見和典型的CT 表現分析[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7,23(8):1070-1073.
[7]Jamil O A,Lechpammer M,Prasad S,et al.Giant cell reparative granuloma of the sphenoid: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Surg Neurol Int,2012,(3):140.
[8]鄒月芬.骨巨細胞瘤的影像學診斷[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9,19(3):319-322.
[9]Shen C C,Li H,Shi Z L,et al.Current treatment of sacral giant cell tumour of bone:a review[J].J Int Med Res,2012,40(2):415-425.
[10]Si M J,Wang C S,Ding X Y,et al.Differentiation of primary chordoma,giant cell tumor and schwannoma of the sacrum by CT and MRI[J].Eur J Radiol,2013,82(12):2309-2315.
[11]Qian Z H,Bai R J,Yan D,et al.Skeletal disease in 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X-ray,CT and MR imaging foundings[J].Zhonghua Yi Xue Za Zhi,2013,93(1):30-33.
[12]中愛強,朱萌,張繼,等.骨巨細胞瘤的影像學診斷[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2,22(6):1004-1006.
[13]程曉光,蘇永彬,徐黎.CT/MR 成像中液-液平面對鑒別原發(fā)骨病變良惡性的意義[J].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12,23(10):718-721.
[14]Nahal A,Ajlan A,Alcindor T,et al.Dedifferentiated giant cell tumour of bone in the form of low-grade fibroblastic osteogenic sarcoma:case report of a unique presentation with follow-up[J].Curr Oncol,2010,17(4):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