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亮++胡景云++陳芳
【摘要】目的研究胺碘酮治療心衰合并有心律失常的臨床效果,以供臨床參考使用。方法收集2012年12月-2014年9月來該院治療的174例患者,隨機將其等分為兩組,對照組與實驗組。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實驗組在常規(guī)治療措施基礎上再予以靜脈注射胺碘酮治療。1個療程后對比兩組患者的心率、心功能情況以及心律失常改善情況,記錄臨床療效。結果實驗組患者死亡者7例(8.15%),存活率為91.95%;對照組患者死亡者16例(18.39%),存活率為81.61%;實驗組心功能改善程度明顯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心衰合并有心律失常的治療過程中,常規(guī)治療加上胺碘酮治療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以及心律失常的癥狀,臨床療效較好。
【關鍵詞】胺碘酮:心衰:心律失常
【中圖分類號】R541.7;R54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742(2015)06(b)-0004-03
心衰伴有心律失常是臨床上一種比較常見的急診內科疾病,心力衰竭合并有心律失常常會導致心功能的進一步惡化,是臨床上的急危重癥病之一。故及時地恢復患者的竇性心律以及控制心率,對改善該病的預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據研究表明,胺碘酮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能有效地調節(jié)心率,改善心功能。所以,該院為研究胺碘酮治療心衰合并有心律失常的具體臨床療效,將2012年12月-2014年9月來該院治療的174例心衰合并有心律失常者作為研究對象,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整群選取2012年12月-2014年9月來該院治療的174例患者,按其住院序號,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均患者87例。對照組87例患者中女性52例,男性35例;年齡在53~82歲,平均年齡為(63.3±7.2)歲;患者疾病類型分為高血壓性心臟病者32例、風濕性心臟病者11例、冠心病29例、擴張性心肌病者15例。實驗組87例患者中女性51例、男性36例;年齡在54~8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5.1±7.6)歲;患者疾病類型分為高血壓性心臟病者32例、風濕性心臟病者12例、冠心病患者28例、擴張性心肌病者15例。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經過統計學方法檢驗以后,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的數據和資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87例患者進行常規(guī)治療措施:①給予吸氧治療;②給予改善微循環(huán);抑制血小板聚焦;擴血管等治療;③強心劑、鎮(zhèn)靜劑、利尿劑以及ACEI類藥物治療。
實驗組的87例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再給予胺碘酮治療:①給予吸氧治療;②給予改善微循環(huán);抑制血小板聚焦;擴血管等治療。③強心劑、鎮(zhèn)靜劑、利尿劑以及ACEI類藥物治療;④胺碘酮靜脈注射,負荷量按體重3mg/kg,然后以1~1.5mg/min維持,6h后減至0.5~1mg/min,一日總量1200mg。以后逐漸減量。
兩組所有患者均進行治療1個療程(7d),記錄所有患者的心率、心功能情況以及心律失常情況等臨床療效。
1.3 評價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左室收縮末期內徑、舒張末期內徑、左室射血分數、短軸縮短率、周邊纖維縮短率、心輸出量、心率,并統計死亡率、存活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
1.4統計方法
將該次實驗所收集到的所有資料與數據均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其中死亡率、存活率作為計數資料,使用[n(%)1表示,采用X2檢驗;各項心功能指標作為計量資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判斷兩組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標準。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實驗組死亡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干預前后心臟功能變化
與十預前相比,兩組患者心功能各指標均有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實驗組改善更為顯著(P<0.05)。見表2。
2.3 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實驗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1例低血壓和1例竇性心動過緩,占比2.30%,無心功能惡化或惡性心律失常現象出現。對照組沒有明顯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經比較,兩組在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023,P>0.05)。
3 討論
3.1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臨床上心血管科常見的急危重病之一,是心臟功能失代償的臨床表現,該病發(fā)生時,心臟的射血功能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提高,腎素一血管緊張素系統激活,心臟電生理活動不穩(wěn)定。此時,心律失常的發(fā)生率就會上升,所以臨床上心衰常常伴有心律失常,其死亡率也較高。諸多臨床研究和實踐均表明,抗心律失常的藥物多具有很多不良反應,常常會加重心衰的病情。對于心衰高危者,尤其對于頻發(fā)室上性心律失常者合理地運用胺碘酮治療可以有效地控制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
3.2 胺碘酮
胺碘酮為III類抗心律失常的藥物,其主要的作用機制:胺碘酮為多通道阻斷劑,表現為使房室交界區(qū)和竇房結的白律性降低,減慢電生理的傳導速度,延長房室肌的動作電位時程,延長復極時間,延長有效不應期,從而有效地終止各種返折,最終達到較為廣泛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相關研究表明,胺碘酮是目前唯一的一種沒有明顯地負性肌力作用的抗心律失常的藥物,而且該藥物具有廣泛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其安全性高于其他抗心律失常藥物。該次研究結果顯示,87例實驗組患者經治療后死亡7例,占比8.15%,遠低于對照組的18.39%,這一數據略低于李小衛(wèi)研究中9.5%的病死率。另外,患者治療后的左室射血分數為42.43%,心輸出量為4.47mL,心率為76.5次/min,均優(yōu)于對照組的29.34%、3.80mL、82.74次/min,和鄧淼的研究報道具有一致性。以上結果說明,胺碘酮靜脈注射治療心衰合并有心律失常患者,在心率的控制、心功能的恢復以及心律失常的控制方面都具有較好的療效。
3.3 不良反應
靜脈使用胺碘酮的副作用主要表現在心動過緩和低血壓方面。這些不良反應的出現多與靜脈注射的速度過快有關系。在該次研究的實驗組的治療過程中,出現有1例低血壓和1例竇性心動過緩,無心功能惡化或者惡性的心律失常現象出現。提醒我們在運用胺碘酮治療的過程中,一定要密切觀察患者的血壓、心率、心功以及心律的情況,隨時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調整用藥劑量以及用藥的速度。
總而言之,胺碘酮在治療心衰合并有心律失常疾病時,能夠有效的控制心率,改善心功以及心律失常,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臨床療效顯著,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