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文化的一脈相承也為后世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古籍,這些古籍在寫刻、流傳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本子,這便是古籍的“版本”。古籍并不像現(xiàn)代出版物在扉頁或書后印有出版社名稱、出版年月等信息,因此僅憑古籍的序跋是難以判斷古籍的出版信息的,這就需要掌握古籍版本鑒別的方法。
首先,看字體。由于字體是書籍的主要組成部分,并且字體是隨著朝代更替不斷變化的,因此通過辨別字體特征是鑒別古籍版本最主要的方法。抄本自不必說,印本無論是活字本還是雕版本都是由專人書寫,后經(jīng)由刻匠刊刻印刷而成,刻匠的“刀法”雖有差異,但總體還是服從于書寫字體的。除時代外,宋元時期的字體還有地區(qū)差異,出現(xiàn)了諸如浙江杭州(浙本)、四川眉山(蜀本)、福建建陽(建本)及山西平陽(平水本)等多個刻書中心,如以浙本為例,宋多用歐(歐陽修)體,元明多用趙(趙孟頫)體,清前期多用萬歷傳下來的方字體,也有用天啟時期創(chuàng)制的長方體字及汲古閣創(chuàng)制的扁方體字。
其次,看版式。中國古籍版式分為單頁版式和成冊線裝書版式兩種,單頁版式多由天頭、地腳、牌記、魚尾、象鼻等組成,成冊書版式多由書衣、書簽、書脊、書根等組成。使用何種版式雖多出于實際刻印的需要,但積久也會形成風(fēng)氣,這種風(fēng)氣與字體一樣也會隨著時代、地區(qū)的變化而變化。如以宋朝為例,浙本多用單黑魚尾,左右雙邊,無書耳牌記,蜀本多用白口,單黑魚尾,左右雙邊,無書耳;宋建本前期沿浙本多白口,左右雙邊,中期以后多轉(zhuǎn)為細(xì)黑口,雙黑魚尾四周雙邊;平水本多白口,黑魚尾,或單或雙,左右雙邊或四周雙邊,行字比較密。因此,通過古籍版式是鑒別古籍版本的又一尺標(biāo)。
再次,看紙張。東漢蔡倫發(fā)明造紙術(shù)以后,紙張成為主要的書寫載體,其多由手工業(yè)作坊生產(chǎn),由于書寫習(xí)慣、地區(qū)造紙原料等方面的不同,各地區(qū)各時代所用的紙張也有較大的差異。如以元朝為例,元漸本紙張多用白麻紙、黃麻紙,后期紙紋較窄,只有一指寬,也有用白棉紙的,元建本主要用麻紗紙,也用竹紙;元平水本近于浙本而不同于建本。由于我國古代的紙張名稱多是由工匠口頭傳承,或是僅用紙張俗名,通過此法鑒別古籍版本需要對紙張原料、生產(chǎn)技藝等有細(xì)致了解,故此法較通過字體、版式鑒別難度較大。
除了上述方法外,還有些特殊的現(xiàn)象可作為鑒別某些版本的輔助性尺標(biāo),如明活字本的書寫有輕重、墨色有濃淡,明后期刻本的內(nèi)封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