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5年9月29日,有幸接到德陽國際戲劇節(jié)組委會的盛情邀約并擔任特約評論員,我觀看了來自世界著名默劇大師菲利普·比佐帶來的《世界無聲四十年》。筆者早年間畢業(yè)于四川藝術職業(yè)學院川劇專業(yè),通過對于戲劇的學習與研究,早已知曉國際著名大師比佐先生的默劇,他所傳達出來的精神,令我實在欽佩。由此,在觀看此劇之后,特地為該劇和本次戲劇節(jié)閉幕式寫了該劇評,希望為本次戲劇節(jié)做出一名戲劇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戲?。蝗嗣?;治療;生活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10-0027-02
一、無聲的表達,無聲的愛
《無聲世界四十年》是一出獨幕劇,默劇大師菲利普·比佐一個人在舞臺上進行表演,通過動作進行語言的表述。默劇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就已有默劇,到了18世紀,默劇成了英國最風行的戲劇形式。但由于過于追求視覺效果,花費過高,默劇最終被現實主義戲劇取代。
默劇的演員不可以說話,通過肢體動作進行表達,但可以發(fā)出笑聲、哭聲,一些情節(jié)還可以通過旁白來完成。默劇主要是表達嚴肅的題材,場景單調但充滿象征意義。演員的表演強調默契,動作、表情比較夸張,情節(jié)一般不復雜,給觀眾留有想象空間。
一般人都稱呼“以肢體動作取代語言”的戲劇形式為“啞劇”,認為“啞劇”就是“默劇”。其實,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錯誤觀點。如果依照表演形式的外觀而論,兩者的確都舍棄了戲劇的語言性,以肢體的動作為表達方式。但是就兩者的實質意義而言,其內涵就大異其趣了。啞劇的“啞”是指喑啞、無言語,其前提是否定了語言功能,在舞臺上純粹以手勢、肢體動作、面部表情來演繹戲??;而默劇的“默”是指沉默與默契,并沒有否定語言功能,而是透過舞臺的形式來表現戲劇中“非語言性”的意境。啞劇以外表形式為出發(fā)點,默劇則以精神面貌為其根本,兩者之于戲劇的意義涇渭分明,因此絕不可混為一談。
對于在德陽演出的《無聲世界四十年》,筆者認為其是一場加工式的中國式的表演。其實不可否認,觀眾并不是特別多,但是在場的觀眾和比佐在同一時空里達到了一種交流境界,這就是它所傳遞出的高度的精神,譬如表演自閉癥兒童的渴望,通過手與身體的控制,躺下,放松,表達出那種沒有語言不能言說對愛的渴望,對陽光的期盼,對生命的敬畏。無聲,是一種詞匯境界,帶來的是花與夢境的渴望與思索。而四十年的守望,那種熱愛,便是一種幸福。或許,舞臺上的比佐看似孤獨,但并非如此,他非常熱愛生活,并且敬畏生命。我有幸和德陽電視臺記者一起對他進行了一次學術的訪問。在我的觀點中,始終認為藝術是美的展現,正如黑格爾也說過,“藝術,是美的理性顯現”。試問,我們如何去做到藝文并進,美善合一?當下,全國倡導著復興偉大中華,其實戲劇文化在其中就是一個極富張力的藝術文化表現形式。但是,藝術要回到生活,與人民在一起,去體驗生活的情懷。我在訪問他時,他很耐心地告訴了我。作為一名戲劇工作者,我曾經也夢想演出,登臺,并且在藝術探索的路上不斷前行;也夢想有一天自己的作品可以登上國際舞臺??戳诉@場劇目除了感動,還有便是對戲劇藝術的蠢蠢欲動,對心中那份執(zhí)念再一次的激情燃燒。
作品由若干個獨立的小故事組成,對人生各階段進行了多角度透視,或風趣幽默,或沉郁悲愴,頗具厚度與況味?!兜谝活w掉落的牙齒》將孩子視作夢想家,展現其自在靈動的生命。著眼于孩子在牙齒掉落時的那一份惆悵情緒,通過無聲的表演恰到好處地展現了對生命的敬畏。到了《四十年無聲歲月》,伴隨著莫扎特的安魂曲,一位孤獨年老的抗爭者扭曲著身體與面孔,向著無聲的暗夜飲泣,直到完全隱沒在暗夜之中。每一個這樣的故事片段都只有三到五分鐘,全部由比佐獨角演出。他用簡易而優(yōu)美的動作在空空的小劇場舞臺上勾畫出了若干個人生斷面,這也是比佐對世界人生的一種量度。無聲四十年的歲月,如同花一樣地綻放出不同色澤的面孔,老去、孤獨和追求。但筆者并不這么認為,西方宗教講究的是天堂的眷顧,對天堂的渴望,對生命的無謂。只有熱愛生活,生活才可能真正熱愛你。這種靜觀式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賦予比佐的表演一種節(jié)制的品質,讓他的動作展現及每一次停頓都變得意味深藏。
二、藝術,是要與人民生活在一起
表演之后,我作為超級大粉絲,有幸訪問了他。我們探討了從音樂跨越到戲劇再從戲劇聊到藝術,他說:“藝術,應該深入廣大的百姓,深入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色,藝術家就像一個文化傳播者,將自己的理解和情感體驗傳播給大眾文化。無論你是社會的哪個階層和任何角色,都會給予你感同身受的體驗。藝術家應該與老百姓生活在一起,或許這樣才是我們追求的最美好的境界吧。當然,你也要找到你幼年時期最喜歡的東西,堅持它,你就會幸福。你就會從容地面對它,感恩它,敬畏它?!痹诠适缕巍秳e離》中,主人公的四肢各系著一條繩索,繩索另一端系在舞臺頂部的四個角上。初時他如蕩秋千般任由繩索牽著,而歲月在前行,他將不得不除掉這些牽絆。其中有這樣的一個片段非常吸引我,因為我曾經學習過戲曲,戲曲其實比默劇更加立體化,在同樣的虛擬化場景中它可以用聲音臺詞詞匯,襲擊你的身體細胞,使你感同深受,但默劇恰恰相反,例如比佐先生低頭垂坐,在寂靜的劇場里,像是響著一曲挽歌。如此富有象征意味的動作表演,力度強勁而充滿韻律感,虛空的舞臺充滿了戲劇意味。盡管業(yè)界很多人都在講,默劇是精神高度的體驗再現,表現的是思維的精神顯現。但筆者認為,默劇,它就是生活。戲劇就在我們身邊,僅僅只是一個陪伴,一個精神的庇護所。
三、戲劇治療在新藝術市場領域中的初探
當晚表演中最有亮點的一幕戲是比佐先生為孤獨自閉癥兒童創(chuàng)作的,通過默劇的呈現形式將自閉癥兒童在失語的狀態(tài)下對生命的渴望表演得感人肺腑。筆者在本科階段攻讀的是音樂治療專業(yè),那么什么是音樂治療?音樂治療中也有音樂劇片段的編創(chuàng)。音樂治療的核心理念就是:通過以音樂媒介為產物進行干預介入,這樣的過程就叫音樂治療。比佐先生在這里給予了我一個極大的靈感,那就是戲劇治療。眾所周知,戲劇是以身體為語言展開想象,并作為表演形式進行表達或陳述的,這樣的方式在治療中同樣能更加直接地進行想象力訓練的介入干預。正如筆者前幾個月發(fā)表過的文章《試探用ABCTS進行音樂審美》中所指出的,審美便是治療中的一種手段形式,通過聆聽被動聆聽再現,戲劇也一樣,通過肢體聯(lián)想肢體恢復聯(lián)想再現。因此,本次德陽國際戲劇節(jié)意義重大,能夠被邀約是我的榮幸,我也會繼續(xù)傳承創(chuàng)新,努力實現德藝雙馨,向著我的夢想前行,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進入下一屆國際戲劇節(jié),為夢想而飛。希望更多熱愛戲劇的朋友們一起開拓屬于我們的天地。
作者簡介:
趙立新,男,2013年畢業(yè)于四川藝術職業(yè)學院戲劇系;2014年考入四川音樂學院攻讀音樂治療;2015年受聘于四川農業(yè)大學,植物治療介入研究方向;2015年加入樂山音樂家協(xié)會;四川音樂學院藝術文學聯(lián)合社、四川音樂學院戲曲文化發(fā)展社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