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戰(zhàn)國之后,受墨家影響深遠的法家在秦朝占據(jù)了首要地位,而與法家同提倡君主專制的墨家卻幾乎銷聲匿跡,其中原因值得我們思索。本文將通過對墨法兩家思想的比較來分析墨家之所以沒有被統(tǒng)治者重用的原因。
【關鍵詞】墨家法家影響衰落原因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周天子漸漸失去威信,諸侯國之間戰(zhàn)爭不斷,諸子百家由此興起。他們著書立說,宣揚自家觀點,其中最為著名的莫過于儒、墨、道、法四家。儒家大可不必說,自漢代獨尊儒術之后一直被歷朝歷代所推崇;道家輾轉(zhuǎn)幾千年,成為香火不斷的宗教;法家也一直為統(tǒng)治者發(fā)揮著隱性的作用。而在當時與儒家并稱“顯學”的墨家,卻在戰(zhàn)國之后日漸衰落,這里面的原因值得探討。一直以來,學界從其自身原因、社會原因或者通過與儒家的對比進行研究部,本文擬以法家思想為參照,分析戰(zhàn)國之后墨家漸趨衰落的原因。
一、“尚同”思想
“尚同”是墨家政治主張的基礎。墨家認為天子的思想便是上帝的旨意,要求下層民眾和大臣都應該統(tǒng)一思想,即上情下達,下情上達,信息暢通。其“尚同”有兩層含義,其一,一同天下;其二,統(tǒng)一天下的標準,后者是對前者的限定。
就第一條來講,一同天下即統(tǒng)一于君主的意志。在這一點上,法家與墨家是相同的。法家所有的政治主張,都是以君主為基礎又為君主服務的。他們認為一個國家的治理,前提就是有一個君主,同時下邊的民眾要聽命于他,正如法家先驅(qū)管子所說“治莫貴于得齊……故治之所以不立者,齊不得也。齊不得則治難行,故治民之齊,不可不察也。”(《管子正世》)可見,在“尚同”層面,墨、法兩家并無根本差異。
墨、法兩家的差異在于如何“一同天下”。
墨家要求上下統(tǒng)一,但是缺乏系統(tǒng)的執(zhí)行體系。他們要求民眾自覺遵守君主意志,沒有設計任何的強制性約束機制。如果說存在約束,那就是上天的懲罰。“今若天飄風若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罰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保ā渡型稀罚┦聦嵶C明,這種懲戒很難長期的對民眾起作用,一旦“上天的懲罰”沒有如約而至,百姓也就無所畏懼。
法家對此頗為清醒。他們認為個人從根本上是無法約束自己的,只能借助剛性的“法”。韓非子說:“亂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強者王,古之道也。越王勾踐恃大朋之龜與吳戰(zhàn)而不勝,身臣入宦于吳;反國棄龜,明法親民以報吳,則夫差為擒?!保ā俄n非子飾邪》)據(jù)此可知,韓非子認為勾踐之所以能夠重新崛起,就是注重“以法治國”的結果。當然,“法”僅是形式的標準,為了確?!胺ā钡牡匚徊皇芮趾?,必須具備相應的刑罰手段。商鞅把法家的“重刑”發(fā)揮到極端,規(guī)定了嚴酷的刑種,在實踐中也盡力貫徹重刑原則,加重量刑幅度,對輕罪也處以重刑。
對于君主來說,墨家“尚同”和法家“得齊”都可以接受。但是,墨家“尚同”缺乏具體的執(zhí)行手段,遠遠不如法家具有可操作性。他們選擇法家而摒棄墨家,自在情理之中。
二、“尚賢”思想
為了防止“尚同”導致專制,墨子提出了“尚賢使能”思想。 他認為“甚尊尚賢而任使能,不黨父兄,不偏富貴,不嬖顏色,賢者舉而上之?!保ā渡匈t中》)在墨家看來,只要一個人有品德和能力,不管他是否與君主有血緣關系,是否富貴,面貌是否姣好,都應該被任用。法家同樣強調(diào)打破固有等級制度,無論貧富貴賤,皆以功論賞,唯能是舉。韓非曰:“刑過不必大臣,賞善不遺遠夫?!保ā俄n非子有度》);“內(nèi)舉不避親,外舉不避優(yōu)?!保ā俄n非子說疑》)但兩家評判“賢”的標準不同。
墨家重視人的品德與修養(yǎng),法家則重視結果,即此人的“賢”是否有利于富國強兵。換句話說,墨子重“賢”的形式,而法家重“賢”的內(nèi)容。墨家所欠缺的是對這個統(tǒng)一標準的具體的闡述,它以善惡論賞罰,而善惡是沒有標準的。法家則解決了這個問題,就是以功過,即實際效果論賞罰。 商鞅實施的軍功爵制度,不僅對墨者反對貴族世襲制度的主張表示了贊同,而且結合當時秦國的實際情況,將墨者所主張的“賢人”統(tǒng)一標準落實為“有軍功的人”。他主張以軍功作為選拔官吏的基本條件,既是對傳統(tǒng)宗法制度的一種否定和背離,也是對墨學尚賢思想的一種繼承和發(fā)展。
對于君主來說,以軍功作為評判標準,不僅簡單易行,而且可以與戰(zhàn)爭動員密切結合起來,有利于促成霸業(yè),自然也就成了首選,目標。
三、功利觀念
墨家在百家爭鳴中,是帶著功利主義面具出現(xiàn)的,可以說,墨家開創(chuàng)了中國功利主義的先河。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保ā都鎼巯隆罚┎贿^,墨家所謂的“利”并非私利,而是指整個社會的利益?!痘茨献右浴贩Q:“墨子學儒者業(yè),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說,厚葬靡財而貧民,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禹之時,天下大水。禹身執(zhí)重以為民先?!狈沂且試依鏋橹鳎詫崿F(xiàn)富國強兵為目的,提出了君主和國家功利學說。墨家以國與國相爭的不利,欲以兼愛易之,而倡導世界主義。法家則以國與國相爭不可避免,力尚耕戰(zhàn)以求“富國強兵”,成為一種國家主義。
總的說來,墨家試圖是以民眾自覺為前提,自下而上統(tǒng)一于天子,天子以身作則,從上而下施仁政于民眾,構建一個理想的和諧社會;法家則試圖以法為準則,以刑罰為保障,以富國強兵為目的,建立一個統(tǒng)一的君主專制國家。兩者在很多地方存在相通之處,但是對于君主來說,法家學說不但完全符合自己的霸主野心,而且便于操作、易得成效。墨家學說過于理想化,而且他們將民眾或社會利益置于首位,完全沒有考慮君主的“私利”和“野心”,自然難以被君主所接受。
作者簡介:尚凡梅(1990-),女,漢族,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人,碩士研究生,單位:聊城大學,學科教學(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