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溯源教學法”是指在語文教學中,師生對教學內(nèi)容闡述其來源、歷史或流變的一種教學方法?!八菰唇虒W法”由溫州大學彭小明教授首次提出,它的提出有其心理學、教育學和語文教學論的依據(jù);“溯源教學法”主要是對語文教學中的語言、文學和文化現(xiàn)象的探源;溯源教學方法主要有說文解字、追根溯源、梳理源流和探究典故四法;“溯源教學法”的實施過程可分定點——溯源——整合——表達四步;“溯源教學法”有利于開發(fā)語文學習的資源,豐富語文教學內(nèi)容;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有利于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關鍵詞:溯源 教學方法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11-0034-03
所謂語文“溯源教學法”是指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對語文課程教學中是語言、文學、文化現(xiàn)象闡述其來源、由來、歷史或流變情況的一種教學方法。“溯源教學法”是由溫州大學彭小明教授首創(chuàng)的。1983年,彭小明大學畢業(yè)后分配在浙江伏布中學和云和中學任教《語文》。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經(jīng)彭小明老師不斷實踐、研究、提煉,形成了自己較為成熟的“溯源教學法”理念和模式?,F(xiàn)對彭老師“溯源教學法”進行概括歸納、簡要詮釋。
1 溯源教學法的理論依據(jù)
任何一種成熟的教學方法或模式都可以找到它的理論依據(jù),溯源教學法也不例外。下面就其心理學、教育學和教學論三方面依據(jù)作簡單闡述。
1.1心理學依據(jù)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人,特別是中小學生,好奇心特別強。好奇心常常會導致探究、研究行為,派生出認知內(nèi)驅力。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多次強調(diào)“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尤其要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想象力。開發(fā)創(chuàng)造潛能, 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 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而“溯源教學法”正是基于學生好奇心強這一特點之上,在語文教學中通過追根溯源的辦法來勾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的認知內(nèi)驅力,引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
1.2教育學依據(jù)
溯源教學法屬探究性、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策略。隨著我國科學興國戰(zhàn)略的確立及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探究式教學實施已成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亮點之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溯源教學法”就是探究式學習的一種具體實施,在鼓勵學生追溯根源的同時,實現(xiàn)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
1.3語文教學論依據(jù)
語文教學論認為,要把語文教學目標轉化為切實的教學效果,必須通過語文教學內(nèi)容這個中介環(huán)節(jié)。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文教學內(nèi)容決定著語文教學質(zhì)量?!八菰唇虒W法”立足于教科書,深挖教科書,超越教科書,在語文教學中,師生對一些關鍵性語言、文學、文化內(nèi)容闡述其來源、歷史或演變情況進行探究,這些探究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在課外自覺地去研究相關的資料,在追根溯源中以求創(chuàng)新。這些探究能引導老師大量的閱讀了解教學參考書以外的文化信息,以此來充實語文教學的內(nèi)容。
2 溯源教學法的教學內(nèi)容
溯源教學法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極為廣泛,可以說任何年級、任何課型、任何文本、任何領域皆可用之。它是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彭小明老師認為,溯源教學法主要內(nèi)容包括以下幾大方面。
2.1語言溯源
現(xiàn)代《語言學》把語言分為語言和言語。語言是指以語音為物質(zhì)外殼、以詞匯為建筑材料、以語法為結構規(guī)律而構成的符號系統(tǒng) ,包括語音、語匯、語法;言語是指人們對那套約定俗成的符號系統(tǒng)(語言)的掌握和運用的過程,及其所形成的結果,包括聽說讀寫的活動和成果(言語形式與言語內(nèi)容)。語言溯源就是對語言和言語溯源,即對字詞句篇、語修邏文和聽說讀寫的溯源。
如字詞溯源。語文科是母語教育課,既然是母語教育,就要體現(xiàn)漢語言文字特點,故語文教學中的字詞教學便顯得格外重要。釋詞有許多方法,下定義、打比方、舉例子等等,溯源法也是一種重要的方法。我們不管是字詞全捏在一起講解,還是在串講課文時講解,“溯源法”皆能用之。字詞溯源更有利于古文教學,如蘇軾《石鐘山記》云“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之下?!薄澳彼萜湓矗瑸槟罕咀?,其意為日入草叢中。后代為了區(qū)別被借用為不定指代詞“莫”,人們在莫字下又加一“日”字。字詞溯源包括字、詞、成語、熟語、外來語等等,對其掌故、典故、由來的探索,其樂無窮。
2.2文學溯源
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xiàn)實、表現(xiàn)作家心靈世界的藝術,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體裁,表現(xiàn)內(nèi)心情感,再現(xiàn)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文學溯源包括文學史、文學體裁、文學理論、作家與作品等內(nèi)容的溯源。
如文學形象溯源。林沖、林黛玉、孫悟空、狂人、阿Q、孔乙已、于勒、韓麥爾、瑪?shù)贍柕隆@些栩栩如生的形象,都往往有生活原型,作者通過“典型化”手法,進行藝術加工,“雜取種種,合成一個”(魯迅語)。比如阿Q的原型,據(jù)考,清末的確有一個叫謝阿桂的人。這人住在紹興新臺門東面的戴家門里。他還有個弟弟叫何有,兩人都是流浪漢。為生活所有逼阿桂成了小偷。后來又因為實在無法付房租,被房東趕了出去,沒地方去,就住在土谷祠內(nèi)。辛亥革命爆發(fā)后,曾一度活躍過,從土谷祠跑到大街上大聲嚷道:“好了!好了!到明朝,房子有也哉,白米飯也有得吃了!”嚷完,他又“得得,鏘鏘,得得鏘”地唱起來?!@樣講阿Q這個形象的來路,使學生不感陌生,不感神秘莫測,不可捉摸,容易被接受。
2.3文化溯源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人們長期創(chuàng)造形成的產(chǎn)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凝結在物質(zhì)之中又游離于物質(zhì)之外的,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tài)。文化溯源包括對物質(zhì)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溯源。文化是廣義的概念,包括科技、藝術、節(jié)慶、風俗、體育活動……這方面的溯源,上下五千年,縱橫幾萬里,博大精深,無所不包。如《范進中舉》的科舉制度、《火刑》中的宗教裁判所、《核舟記》中的微雕、《口技》中的口技表演、《社戲》中的社戲、《折楊柳歌辭》(詩)中的折柳送別風俗等等,不勝枚舉。
3 溯源教學法的主要方式
彭小明老師認為,溯源教學方法主要有說文解字、追根溯源、梳理源流和探究典故四法。
3.1說文解字法
所謂說文解字法就是對文字進行解說,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系統(tǒng)地闡述了漢字的造字規(guī)律——六書。造字法上提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的所謂“六書”學說,在《說文解字<敘>》里對“六書”做了全面的、權威性的解釋。從此,“六書”成為專門學問。幾千年的漢字流傳至今,雖然在形式上有很大的變化,但是每一個漢字的造法、演變都是有根據(jù)的,中國漢字迷人的地方也就在于此。傳承這些中國特有的漢字,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是學校教育的責任,更是語文老師的責任。因此,語文老師應該有意識的去引導學生領略中國漢字的魅力與文化。如《左傳》“止戈為武”“人言為信”,《韓非子》“背厶為公” ……
3.2追根溯源法
所謂追根溯源法就是在上課的過程中追溯一些語言、文學、文化等現(xiàn)象的源頭、由來。比如我們都知道“足下”表示對同輩、朋友的尊稱,意思相當于“您”。“足下”一詞來源于“火燒綿山”的故事。綿山,又名綿上、介山,位于山西介休市東南20公里。 故事見劉敬叔《異苑》:“介之推逃祿隱跡,抱樹燒死。晉文公拊木哀嗟,伐而制屐。每懷割股之功,俯視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稱始此?!薄白阆隆币蛞婚_始就代表晉文公所尊重的人,所以“足下”一詞逐漸演變成對表示敬重的人的稱呼。學生在了解一些文學現(xiàn)象的源頭之后,一方面可以加深對這種文學現(xiàn)象的理解,便于使用,另一方面也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
3.3梳理源流法
追根溯源法重點在于追源,而梳理源流法重點在于梳流,即追蹤、梳理一些文學、文化現(xiàn)象或者詞語等的發(fā)展過程、演變源流。比如梳理對聯(lián)起源(秦漢桃符),形成(五代孟昶),發(fā)展(宋、元、明),鼎盛(清)歷史,一方面可讓學生了解對聯(lián)由來,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了解對聯(lián)的發(fā)展史,從而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繼承并發(fā)揚這種文化。
3.4探究典故法
所謂探究典故其實就是刨根問底,通過提問為什么,引導學生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這主要是運用于文學文化習的過程中。如古代詩歌散文中會大量的引用典故,學生只有了解了典故的由來,然后與文章聯(lián)系起來才能真正的理解文章或詩歌的意思。比如《竇娥冤》(關漢卿 )【耍孩兒】“不是我竇娥罰下這等無頭愿,委實的冤情不淺。若沒些兒靈圣與世人傳,也不見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熱血紅塵灑,都只在八尺旗槍素練懸。等他四下里皆瞧見,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比绻涣恕敖馊O弘化碧”“望帝啼鵑”兩個典故,就理解這一曲子。
4 溯源教學法的教學過程及步驟
我們常說,教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無法之法乃為至法。這是對教師使用教學方法的一個辯證認識。任何一種較為成熟的教學方法或模式都有較為固定的教學程序,溯源教學法也是也不例外。彭小明老師認為,溯源教學法的實施過程和步驟可分定點——溯源——整合——表達四步。
4.1定點
所謂定點就是要確定話題,也即“溯源”對象的定位。一節(jié)語文課的內(nèi)容是很多的,并不是每一個點都要拿來溯源,教師在教授的時候,如果想要使用溯源教學法,首先要幫助學生或者和學生一起確定溯源的目標,即“溯什么源”,在老師的引導之下開展溯源。但是畢竟課堂時間有限,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那么沒有解決的點就可以留給學生課外自己解決,老師更重要的是交給學生溯源的方法,這樣不僅能夠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提高了學習效率,而且老師交給學生的方法能夠讓學生受用一生。
4.2溯源
所謂的溯源就是搜集資料,探究其源與流。這是溯源教學法的基礎、條件。在找到溯源點之后,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圍繞這個點來搜集資料。要真正的溯到這個點的“源”、闡述其“流”并沒有那么容易,它需要搜集大量的相關資料進行閱讀。在搜集資料的時候要注意資料的權威性和全面性,對確定的溯源點進行深挖細挖,這樣才能夠真正的溯清源頭。搜集資料是溯源教學法實施的一個關鍵的環(huán)節(jié),資料搜集出了問題,溯源法就缺乏科學性。
4.3整合
所謂的整合就是合作討論、綜合材料,這是溯源教學法的核心。在找到溯源點并且搜集到相關資料之后,就是要進行資源整合,探索研究。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老師之間搜集的資料可能是不同的,這就需要把大家的資料整合一下,辨析一下,精選組合一下。學生和學生、老師和學生可以進行合作討論,對資料進行研究探索,理出資料的頭緒,全面地梳理溯源點的源頭、發(fā)展演變的過程。這樣才能保證最后結果的正確性和可信性。
4.4表達
所謂表達就是陳述交流,這是溯源教學法的目的。經(jīng)過定點、溯源、整合這一系列過程之后,最后要做的就是將整合的結果形成語言表達出來。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要求也是比較高的,它要求老師或學生具有良好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能否把已獲得的知識、信息準確完整的表達出來,這點決定了溯源教學法的成敗。因此這個環(huán)節(jié)不容忽視,最后能夠形成完整準確的表達,講清楚溯源點的來龍去脈,整個溯源過程才算完成,整個教學過程才算結束。
溯源教學法一般來說就是這四個步驟,但是這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老師在熟練掌握之后可以根據(jù)課堂和學生的具體需要進行靈活運用。
5 溯源教學法的功能價值
彭小明老師認為,溯源教學法有利于開發(fā)語文學習的資源,豐富語文教學內(nèi)容;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探究精神;有利于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5.1有利于開發(fā)語文學習的資源,豐富語文教學內(nèi)容
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溯源教學法可以通過追根溯源開闊學生的眼界,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豐富語文教學內(nèi)容,增強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5.2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溯源教學法滿足了學生刨根問底的欲望,教師帶領學生一步一步撥開語文的表面深入其中,讓學生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體會語文的人文意蘊,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從而能夠自覺主動的去探索世界的奧秘。語文學習不僅要讓學生學習一些語文知識,同時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習慣、思考能力和探究精神。溯源教學法對漢語字詞、文學現(xiàn)象、文學常識等進行溯源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研究能力。
5.3有利于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人文素養(yǎng)近年來越來越被重視,其實人文素養(yǎng)更多的是一種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語文課程對此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語文老師則是其中的關鍵。在實施溯源教學法過程中,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溯源教學法一個很大的優(yōu)點就是整個過程是由老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讓老師和學生都動起來,研究起來,老師和學生的智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在同樣多的時間里可以獲得更多的知識,更深的學問,極大地提高了語文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彭小明.溯源教學淺探[J].齊齊哈爾師范學院學報,1998(4).
[2]彭小明.溯源教學再探[J].麗水師專學報,1994(4).
[3]陳思.彭小明語文教育觀初探[J].現(xiàn)代語文,2009(4).
[4]王恬恬.彭小明語文教育觀再探[J].現(xiàn)代語文,2015(2).
[5]彭小明.百科溯源辭典[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1999..
[6]彭小明.語文課程與教學新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