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鋒
女子曲棍球項目體能訓練研究現狀與展望
張利鋒
團隊項目體能訓練是近年來世界范圍內研究的熱點之一,隨著國外訓練理念的普及和訓練模式的推廣,我國也逐漸開始此領域的探索性研究。中國女子曲棍球隊曾在2008年奧運會中奪得亞軍,但是近年來由于隊員體能不足等因素的影響成績出現了下滑。根據對我國女子曲棍球項目體能訓練相關研究和訓練實際情況的調查,結合當今世界身體功能訓練的觀點進行分析,發(fā)現目前我國女曲項目體能訓練研究和實踐中存在的不足,指出今后研究的方向。
女子;曲棍球;體能訓練
體能在運動員競技能力構成中的重要作用已經在競技體育領域內成為共識,在專業(yè)人員指導下開展的體能訓練目前也已成為各主流項目訓練工作的基本組成部分。走在職業(yè)化前列的NBA,NFL等聯盟中,專業(yè)體能訓練師是最基本也是非常重要的人員組成。曲棍球雖然歷史悠久,但是由于職業(yè)化發(fā)展不足,體能訓練水平和上述項目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我國針對曲棍球項目體能訓練而進行的科研工作近年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距離實際需求仍有不足之處。本文主要通過中國知網、Sport Discus搜集國內外專家學者圍繞女子曲棍球項目體能訓練所做的研究成果和相關研究資料[1-24],進行歸納整理,并結合國外相關研究成果進行評述,為后繼體能訓練和科研工作提供參考。
從已有文獻看,我國目前女子曲棍球體能訓練研究呈現出以下特點:國內對于曲棍球體能訓練尤其是女子曲棍球體能訓練的研究起步晚,2000年以才出現第一篇公開發(fā)表的論文,相關文獻多數是在近三年才出現的;研究數量少,數量不及同期女子足球體能訓練的1/3,說明我國女子曲棍球體能訓練相關研究還有待加強;研究對象以國家隊隊員為主,只關注競技水平最高層級的運動員,對于青少年選手體能訓練的研究幾乎沒有;理論研究多,實證研究少。尤其是針對具體訓練方法手段的實證性研究數量嚴重不足。
在研究過程中,作者在2014年全國女子曲棍球錦標賽期間,對包括國家隊教練員、體能訓練師在內的多位教練進行訪談,了解曲棍球運動員體能需求和該項目國內體能訓練開展情況。2014年12月跟隨四川女子曲棍球隊進行了冬訓,了解國內女曲項目體能訓練開展的實際情況。
曲棍球作為一項同場對抗類項目,運動員的體能水平如何,對于技術發(fā)揮、戰(zhàn)術執(zhí)行情況以及最終的比賽結果都將產生重要的影響。在實際訓練中,體能訓練工作已經被訓練管理者和教練員所重視,但是工作效果有待提高,主要原因就在于沒有準確把握曲棍球項目的專項體能特征。
2.1 關于女子曲棍球項目專項體能特征的研究
目前曲棍球比賽執(zhí)行的競賽規(guī)則是四節(jié)制,每節(jié)15分鐘,一二節(jié)、三四節(jié)之間間歇2分鐘,第二、三節(jié)之間間歇10分鐘。[2]澳大利亞學者Gabbett在世界上率先利用GPS系統(tǒng)對精英級女子曲棍球運動員進行研究發(fā)現,運動員整場跑動距離從3.4公里到9.5公里,均值6.6公里;[3]高艷華的研究中運動員平均跑動距離6.0-7.0公里,最高10.0公里;[4]袁凌燕等也利用GPS和Polar團隊表對國家女子曲棍球隊隊員進行了研究,表明主力隊員整場比賽移動總距離為7.9-8.8公里,平均8.4公里,最高的有個別運動員跑到10公里。[5]
Matt Spencerac研究證實,女子曲棍球運動員在整場比賽中大多數時間處于運動強度較低的走、慢跑和站立狀態(tài),其占用的時間比例分別為46.5± 8.1%、40.5±7.0%和7.4±0.9%,而更高運動強度的大步跑和沖刺跑所占用的時間比例分別為4.1 ±1.1%和1.5±0.6%。[3]閆琪以我國女子曲棍球國家隊隊員為對象進行研究,獲得了相似的結果。[6]
以上研究文獻表明,女子曲棍球是一項持續(xù)時間長、跑動距離較長,以較低強度有氧供能為主的耐力性運動項目。
Spencerac的研究顯示:運動員在場上慢跑的次數最多,平均達412±42次,而每次沖刺跑的時間多在4秒以內,距離多為10-30米,偶有60-80米的沖刺跑。[6]閆琪的研究表明,我國優(yōu)秀女曲運動員在場地上約15%的時間是間歇性短距離快跑形式(無氧代謝),全力沖刺為5±3次,平均每個沖刺時間2秒,距離為14米,隊員平均最大速度為6.70± 0.49米/秒,最高沖刺速度達到7.8米/秒。運動員高速跑動的時間雖然短,但在賽場上往往是制勝的關鍵。[5]。這要明顯高于Matt Spencerac關于男子運動員比賽中無氧代謝占比約6%研究結果。相應的,我國女子曲棍球隊員有氧代謝的比例約85%,運動狀態(tài)為慢跑、走動或原地休息的運動形式,要低于Matt Spencerac約94%的比例。
雖然國內外關于女子曲棍球運動員比賽中高強度跑動的研究數據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學者均認為,高速跑動能力、短時間反復沖刺能力對于比賽至關重要。
曲棍球項目強調高強度、高對抗,整場比賽由多種不同形式的運動方式穿插組合而成,對各個位置運動員都有很高的體能要求。由于長期握桿跑動,經常揮桿擊球,對運動員上、下肢的力量素質要求都很高,全面的身體素質和全面、良好的機能水平是提高曲棍球競技水平的前提和保證。
2.2 女子曲棍球體能訓練內容構成
綜合以上研究可見:曲棍球是一種有氧供能和無氧供能的混合性運動項目,有氧耐力是基礎;反復快速沖刺跑能力是曲棍球運動員非常重要的專項能力之一;從項目屬性上,曲棍球突出隊員間的對抗性,力量素質是曲棍球運動員體能構成的重要因素;而專項技術和場上情況的復雜化,又需要隊員具備很強的靈敏和協(xié)調能力。
因此,有氧耐力、速度能力、力量(對抗性力量)、靈敏和協(xié)調,是曲棍球運動員專項體能的構成要素,而針對這些要素的獨立或組合訓練也就構成了體能訓練的內容。
3.1 有氧耐力訓練方法和手段研究
曲棍球運動整場耗時60分鐘,已有的文獻資料均支持曲棍球是一項有氧和無氧混合供能的項目,近期的研究還證實了女子曲棍球運動員整場比賽跑動距離有增加的趨勢,這反映了近年來曲棍球項目發(fā)展的一個特點,對運動員的長距離跑動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可以確定有氧供能是曲棍球項目的主要供能方式。如何提高運動員的有氧供能能力,也即是我們常說的耐力水平,是此項目體能訓練的基礎。
國內外均非常重視有氧耐力對曲棍球運動員的作用,根據我國國家曲棍球中心的規(guī)定,在每年度賽季開始前各省隊隊員必須參加耐力測試和YOYO測試,測試達標者方能在年度比賽中登場;國外也將運動員的有氧能力作為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定期監(jiān)測,但是相對國內而言,一般性有氧耐力訓練的比重要小很多。
受韓國教練執(zhí)教思想的影響,我國曲棍球界由上至下都非常重視運動員的有氧耐力水平,2008年奧運會參賽選拔的量化指標中就包含了4 000米測試和YOYO測試,由此導致了國內的教練員在日常訓練中,尤其是冬訓階段為了儲備體能,較多采用3 000、5 000米等固定距離或者30分鐘限時跑等手段來提高運動員的有氧耐力。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雖然曲棍球比賽持續(xù)時間長,但是運動員的運動狀態(tài)并非勻速運動,他們時刻處于不斷變化速度的移動中。因此,以持續(xù)性的慢跑訓練來提升運動員的耐力水平雖然也會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這種勻速運動和曲棍球的專項屬性明顯不符。持續(xù)性長距離慢跑僅能夠作為一般耐力的訓練手段,而更多地,我們需要研究曲棍球專項耐力特征,并找到針對性的訓練方法和手段。
3.2 速度訓練方法和手段研究
曲棍球運動雖然整場比賽高強度的跑動占比不多,但是運動員的跑動速度對于比賽結果至關重要。雖然文獻中運動員6.7-7.8米/秒的沖刺速度和女子100米運動員的極限平跑速度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在球場上手持球棍的情況下,在短距離內達到以上速度,對運動員的加速能力和平跑速度仍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
我們將速度素質分為:反應速度、動作速度和位移速度。從曲棍球項目的運動形式上看,我們需要以下幾種速度能力:(1)動作速度;(2)直線和變向條件下的啟動速度和加速度;(3)高速跑動能力即位移速度。而且,這幾種速度能力都需要兼顧有球和無球的狀態(tài)。
澳大利亞學者Spence設計了一種沖刺時間約4秒,次數為6次,每隔25秒出發(fā)一次,間歇時間在20秒以內的速度測試/訓練方式,并證實該測試有高度的有效性和可靠性。[1]為了將速度訓練更好地和專項結合,荷蘭設計的一種持球棍折返沖刺跑和運球跑測試,兩項測試的距離均為30米,適合作為曲棍球的專項運球能力測試,也可作為一種發(fā)展持球(棍)跑動速度的手段。[1]
我國目前曲棍球運動員的速度訓練還處于較為初級的階段。訓練內容為20-100米不同距離的徒手加速跑。而持球棍及帶球的快速跑動練習一般安排在技術訓練中。閆琪在針對國家女子曲棍球對所進行跟蹤研究中,主要將25碼跑作為訓練和考察隊員加速度的手段,將50碼跑作為訓練和考察沖刺能力的手段。[7]雖然在實際訓練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這些訓練手段并不足以解決前面所列的對于速度素質的需求。
就目前國內女子曲棍球項目的速度訓練方法手段來看,仍然不足以解決曲棍球運動對于速度能力的需求。對于短距離沖刺如何啟動、如何加速仍然缺乏研究和訓練,對于國外兩種方法在國內的應用效果如何,也缺乏實證研究。
3.3 力量訓練方法和手段研究
力量素質對于曲棍球運動員至關重要,ASTORINO等人的研究表明,曲棍球運動員在經歷一個完整賽季后,包括身體指數(BMI)、肌肉力量等指標都會較賽季前有所下降,而最大攝氧量則沒有變化。[8]提示我們在賽季前應該注重運動員的力量訓練,提高力量水平和儲備能力,在賽季中,也應該有意識地合理安排力量訓練,以保持運動員的力量水平。
對于女曲運動員損傷的調查也已經表明力量不足會導致身體和球棍的控制能力差,由此造成球棍傷人。腰背部、膝關節(jié)以及肩關節(jié)的力量不足,一方面影響運動員專項技術發(fā)揮,如短角球的擊打效果;一方面造成了運動員不能夠承受訓練負荷,身體出現傷病。
目前有關曲棍球運動員專項力量訓練的研究資料并不豐富,教練員常使用的方法手段也比較簡單,諸如半蹲、腿部蹬伸、臥推、俯臥背起、收腹卷腿、臂屈伸等。國家隊常用循環(huán)訓練法進行力量訓練,在同一次練課中采用十幾個練習,針對全身各部位的力量進行訓練。
3.4 女子曲棍球訓練方法和訓練手段的總結
在訓練的高級階段,訓練的內容要符合運動實際需求,訓練的方法和具體手段要符合專項化需求,這是訓練學的重要理論之一。功能性身體訓練的理念也是如此。美國著名專家邁克-博伊爾談到其訓練理念時強調“符合目的的才稱得上具備了功能”。
國內現行的曲棍球體能訓練手段與專項體能的要求差別較大,只能被視為一般體能練習。而國外的曲棍球體能訓練則更多采用SPARQ訓練,其中S為速度(Speed)、P為功率(Power)、A為靈敏(A-gility)、R為反應(Reaction)、Q為快速起動(Quickness)。[9]
從練習的動作結構看:我國現行的力量訓練從形式上看和專項結合不緊密,缺乏和專項技術動作較為接近的力量練習手段;所有的練習照顧到了身體前后及兩側的對稱,但對專項技術需求考慮不足。
從練習要求來看:除了傷病隊員外,其他所有隊員在訓練中采用同樣的練習手段和統(tǒng)一的負荷要求,忽視了隊員在身高、體重等方面的差異,缺乏對每個隊員的針對性要求,訓練效果難以保證;作為教練員,也缺乏有效的評價標準來對訓練效果進行準確的評價。
綜上來看,我國女子曲棍球在體能訓練的具體方法手段方面還存在很大的不足,不論是理論的研究還是具體的操作以及評價方法和標準,均有待進行進一步深入的研究。
訓練效果的評價是運動訓練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適宜的運動負荷是訓練取得預期效果的重要保障,因此,如何科學、合理地安排各練習的訓練負荷應該周密考慮,并在訓練中實時監(jiān)控的。
鮑春雨等人就建立我國女子曲棍球運動員專項體能指標體系做了努力,最終確定了左右箭頭跑、25碼計時跑、30米疲勞測試、左右拋實心球、立定跳遠、YOYO跑、兩頭起、坐位體前屈、平衡盤舉啞鈴等9項指標,并分配了權重。[10]閆琪在研究中,將25碼計時跑、FMS測試、300碼折返跑、箭頭跑、轉體側拋重力球和50碼跑等6項作為評價運動員場地體能的指標。[7]
以上是目前國內現有文獻中僅有的對運動員專項體能進行評價的研究,僅僅是從指標上進行了篩選,建立了一定的評分標準。但是從現有資料和調查情況看,我們很難查到對于不同訓練手段訓練負荷的具體要求,也沒有查到運動員體能各構成要素的訓練目標評價。在運動員成長的不同階段如何對訓練負荷進行控制和針對性評價的研究在國內還未見到。
上述三個部分將目前國內有關女子曲棍球體能訓練內容、訓練方法和手段、訓練負荷和評價的研究文獻進行了分析,但目前的研究不限于此且對于曲棍球訓練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5.1 身體功能性訓練與運動傷病預防
傷病是職業(yè)運動員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威脅,由于長期進行大運動量、高強度的訓練,幾乎每個運動員都會遭遇傷病的困擾。敖英芳等研究表明曲棍球運動員常見傷病中腰肌筋膜炎發(fā)病率最高,而造成損傷的首要原因竟是訓練過度,占比為35.7%,[11]廖遠鵬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并指出肌肉勞損、橫突綜合癥、腰椎間盤突出等也是曲棍球運動員的常見損傷。[12]解勇2006研究發(fā)現國家女子曲棍球隊員的損傷,總體上是身體條件與訓練不相適應的結果。腰部勞損多發(fā)生在專項訓練中,而膝、踝的急慢性損傷的發(fā)生和加重多在身體素質訓練和專項輔助訓練中。[13]
由此可見,曲棍球運動員出現傷病主要是兩種情況:一是非比賽狀態(tài)下,練習時動作質量不高或者是訓練過度導致傷病;二是在比賽中由于維持專項所需身體狀態(tài)的能力不足導致疲勞損傷或者是器械擊打受傷。
針對第一種情況,目前在國內開始普及的動作控制訓練和FMS身體功能性測試及糾正策略能夠給予針對性的幫助。由美國學者Gray Cook等所創(chuàng)立的功能性訓練體系,包括FMS(功能性動作篩查)和SFMA(選擇性功能動作糾正策略),在國外競技體育訓練領域已經得到廣泛的應用。這套理論體系和相應的操作技術,對于運動員身體功能評估,改善運動功能障礙,降低運動損傷風險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其訓練效果在多個項目中的都得到了驗證。
對于第二種情況,在解決了身體的基本運動能力之后,根據項目特殊需求進行專項身體訓練以及訓練后良好的恢復策略也能夠保證易損傷部位訓練后得到有效恢復并在長期訓練后提高該部位的能力,以減少在訓練和比賽中該部位受傷的幾率。
北京市體科所閆琪在國家隊訓練過程中所做的研究工作,驗證了以上理論和操作方法的適用性和實用性,有效地改善、提高了隊伍整體和個別運動員的體能狀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7,14]
5.2 體能訓練與技戰(zhàn)術
良好的體能能夠有效支持運動員技戰(zhàn)術的發(fā)揮,在曲棍球運動中同樣如此。
短角球戰(zhàn)術是曲棍球比賽中重要的得分手段,據統(tǒng)計,短角球得分占進球總數的44%,充沛的體能是短角球戰(zhàn)術成功率的保證。[14]擊球手的拉射能力,是短角球戰(zhàn)術能否發(fā)揮效果的關鍵因素。閆琪應用功能性訓練的思路,對我國兩位優(yōu)秀女子曲棍球運動員進行了針對性訓練,以改進提高其拉射技術及效果,經過完整的冬訓階段后,兩人在完成拉射技術時自我感覺能力得到提高,球速經測試分別從82.9±2.3km/h和73.4.9±3.5km/h提高到90.7±2.0km/h和 82.1±2.0km/h,效果非常明顯。[15]
可能是項目普及程度和市場化不足的原因,現有研究中對于體能訓練促進曲棍球專項技術提高的研究還比較缺乏,對于專項技術的分析研究遠不及籃球和足球運動。在訓練實踐中,如何借鑒NBA訓練的成熟體系,對曲棍球專項技術進行分析、歸類,并設計專門動作進行適宜負荷下的技術訓練,可能是今后體能努力的方向之一。
(1)國內針對女子曲棍球項目體能訓練的研究起步較晚,現有研究資料數量少,無法滿足開展體能訓練工作的實際需求。
(2)女子曲棍球運動員體能訓練內容構成較為清晰,但是對體能各構成要素在整體結構中的作用研究相對不足;現有體能訓練方法和手段局限于測試的要求,缺乏實際的訓練方法手段研究,距離有效指導體能訓練實際仍有較大的差距。
(3)除了有氧耐力測試指標,其他體能要素的訓練方法手段沒有可參考的標準,在訓練中無法有效評價訓練效果。
(4)現有研究主要針對成年運動員,對青少年曲棍球選手體能訓練方法手段以及評價的實用性研究仍然非常缺乏。
(5)體能訓練與傷病防治以及技戰(zhàn)術的關系研究數量較少,尚未形成規(guī)模效應,這方面可能是今后探索的一個方向。
[1] 唐玉成,曲棍球項目專項特征研究[J].體育科學研究,2011, 15(1):52-58.
[2] 曲棍球運動競賽規(guī)則之Ⅲ競賽實施細則,9.競賽時間[EB/ OL].[2015-02-10].http://hockey.sport.org.cn/qcjj/qqgz/ 2006-07-31/94882_2.html.
[3] Gabbett,T.J.,GPS Analysis of Elite Women's Field Hockey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J]Journal of Strength&Conditioning Research,2010,5(24):1321-1324.
[4] 高艷華.對制約我國曲棍球水平提高的訓練問題探討[J].中國體育科技,2005,41(2),77-80.
[5] 袁凌燕,閆琪.國家女子曲棍球隊比賽負荷特征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2,48(2),45-49.
[6] Matt Spencerac,S.L.C.R.Time–motion Analysis of Elite Field Hocke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Repeated-sprint Activity.[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04,22(9):843-850.
[7] 閆琪.中國女子曲棍球隊備戰(zhàn)第30屆奧運會過程中體能訓練的實證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4,50(5):73-78.
[8] 唐玉成.女子曲棍球體能訓練國內外對比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2(3),11-16.
[9] ASTORINO,T.A.Changes In Physical Fitness Parameters During a Competitive Field Hockey Season.[J]Journal of Strength&Conditioning Research,2004(11):850-854.
[10] 鮑春雨.我國優(yōu)秀女子曲棍球運動員專項體能評價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2,27(1):18-21.
[11] 敖英芳,史和福.曲棍球運動創(chuàng)傷的流行病學研究[J].體育科學,1998(1):73-76.
[12] 廖遠朋.優(yōu)秀男女曲棍球運動員運動創(chuàng)傷調查分析[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09,28(1):73-75.
[13] 解勇.中國女子曲棍球隊的傷病特點與康復對策[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20):38-40.
[14] 王光明,陳朝霞.中國女子曲棍球短角球成功率及技戰(zhàn)術分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3,29(3):72-74.
[15] 閆琪,王明波.應用功能性體能訓練提高曲棍球運動員的拉射球速[J].中國體育教練員,2012(1),25-26.
[16] Wassmer DJ,M.S.A Descriptive Profile of Elite U.S.Women's Collegiate Field Hockey Players[J].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2002,42(2):165-171.
[17] Geithner,C.A.Physical and Performance Difference Among Forwards,Defensemen and Goalies in Elite Women`s Ice Hockey[J]. Journal of Strength&Conditioning Research,2006,20(3):500 -505.
[18] MacLeod,H.The Validity of a Non-differential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for Assessing Player Movement Patterns in Field Hockey[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09,27(2):121 -128.
[19] 鮑春雨.我國優(yōu)秀女子曲棍球運動員專項體能診斷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3,30(4):485-487.
[20] 李慶學.心律監(jiān)控在曲棍球運動中的應用[J].體育科學研究,2011,15(3):44-48.
[21] 翁海勤.對現代曲棍球訓練中專項速度訓練的探析[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0(21):250-251.
[22] 邵君.我國女子曲棍球運動員比賽中速度特征的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9,25(6):74-76.
[23] [美]庫克.動作——功能動作訓練體系[M].張英波,譯.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1.
[24] 閆琪.優(yōu)秀女子曲棍球運動員功能性體能訓練方法體系的構建與實證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3.
(編輯 孫君志)
A Review of the Studies on Women's Hockey Program of Fitness Training
ZHANG Lifeng
Physical training of the team events has been one of the hot research subjects and China is now following suit to launch its exploratory research in this field.Chinese women's hockey team won the silver medal at the 2008 Olympic Games,but the performance has been unsatisfactory in recent years due to physical strength failures and other factors.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research and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physical training of Chinese women's hockey to find out the drawbacks in physical training researches and practice.
Women;Hockey;Fitness Training
G849.1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5)05-0117-05
10.15942/j.jcsu.2015.05.023
G849.1
A
1001-9154(2015)05-0122-05
成都體育學院院級創(chuàng)新團隊項目(D6003032201)。
張利鋒,博士,講師,研究方向:運動項目訓練理論與實踐, E-mail:381735049@qq.com。
成都體育學院,四川成都610041
Chengdu Sports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041
2015-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