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騰輝
?;塾?/p>
文從字順有條不紊
——“文從字順”單元作文指導
□劉騰輝
【技法指津】
作文是一門語言的藝術(shù),是寫給讀者看的,所以我們的作文一定要做到“文從字順”,才能讓讀者看懂。法國作家福樓拜有一段經(jīng)典的名言:“我們無論描寫什么事物,要表現(xiàn)它,唯有一個名詞;要賦予它運動,唯有一個動詞;要得到它的性質(zhì),唯有一個形容詞。我們必須繼續(xù)不斷地苦心思索,非發(fā)現(xiàn)這個唯一的名詞、動詞與形容詞不可。僅僅發(fā)現(xiàn)與這些名詞、動詞或形容詞相類似的詞語是不行的,不能因為思索困難而去用類似的詞語敷衍了事?!备前莸倪@段話充分說明了作家創(chuàng)作中譴詞造句態(tài)度的嚴謹。關(guān)注譴詞造句,做到語句通順追求用詞精準,應(yīng)是我們寫作成功的首要
條件。一篇語句通順,用詞精準的文章不一定是最優(yōu)秀的文章,而最優(yōu)秀的文章一定是文從字順,用詞精準的文章。那么,我們在寫文章時如何才能做到“文從字順”呢?
我們的語文課本中所給的每一篇課文都出自名家之手,其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是經(jīng)過作者認真推敲、反復修改的,用詞精準程度自是不必言說。所以,我們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不單單要從閱讀欣賞的方面去學習,也要學習課文的“文從字順”。這些課文,我們要反復品讀,細細領(lǐng)悟作者用詞的用意。另外,在我們平時的閱讀中,看到好的文章,不妨拿起來大聲朗讀幾遍,培養(yǎng)自己的語感。久而久之,我們自己寫的時候便能妙筆生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這個道理。
所謂“文從字順”,就是指用詞精準,語句通順。那么,如果腦海里沒有豐富的詞語量,又何談精準?又何以做到“文從字順”?所以,我們練習寫文章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在語文學習中,看到好詞好句要有意識地把它們記下來,精詞妙句積累得多了,寫作時便可信手拈來。
我國著名散文家何其芳先生說過這么一句話:“古往今來,凡是文章寫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過功夫。”這句話反映了寫作中修改的重要性。我們平時寫完一篇文章后,不能寫完了就放那兒了,要多看幾遍,對于一些不太通順或者不太精準的語句,一定要及時修改。改完之后自己再通讀一遍,有條件的話還可以讓老師幫忙仔細修改。如果平時寫作文的時候都這樣做,漸漸的就有了經(jīng)驗,在考場上的寫作便可一揮而就,且能做到“文從字順”。
【佳作賞析】
初綻的梔子花
牛慧影
幽幽芬芳,撩動我心。
初夏,詩意而安靜的季節(jié),空氣中飄來了一陣清香,若有若無。我急忙拉起母親的手去尋找它的源頭。
漫步小區(qū),循著幽香,在小區(qū)的一隅,一片潔白映入我的眼簾,啊,是初綻的梔子花!微風中,它們搖曳著美妙的身姿,有的含苞待放,更多的是肆意綻放,吐露幽香。
真是一片白色的海洋!花香中,我閉上雙眼,仿佛隨著花香回到了兒時。
記憶中小小的我,在樹下把一支白花插于發(fā)間,同時心靈深處有一個聲音指引著我,我不自覺地伸出了手。
啪,一陣溫熱驟然襲上我的肩膀,伴隨著一個聲音:“停下,想想別人!”是母親,我一激靈,驀然驚醒,指尖突然感到一絲顫動,定睛一看,一只白色的蝴蝶撲棱著翅膀,翩翩舞于花間,那抖動的翅膀,仿佛扇動了我的心。
是呀,我怎能為了自己的喜好而去破壞它生存的家園?
循著母親的目光,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梔子花旁還有被我忽視的畫面。
石桌一方,石凳幾張,花叢邊的老人們有的在對弈,有的在閑談,有的在悠然品茗。一位老奶奶正彎著腰,在梔子花叢中忙碌著。她手中提著一個灑水壺,壺身傾斜,灑出一簾晶瑩的水珠,浸潤著梔子花的枝葉,她臉上漾著淡淡的笑,像是在照看她的孩子。
一切的一切,在花香縈繞中,都顯得如此美好。此刻,欣賞花海美景的,又豈止我一人?在花香中陶醉,忘卻憂慮和煩惱的,又豈止我一人?想想老翁的悠閑、老婦的欣慰,哦,還有那飛舞的精靈!我手心翻轉(zhuǎn),撫了撫梔子花厚實潔白的花瓣。
幽幽芬芳,沁眾人之心脾。
想想別人,共同留住這一份美好!
【點評】
文章可以說真正做到了“文從字順”,有條不紊。作者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寫了梔子花,突出了它潔白美麗、沁人心脾的特點。其亮點有三:
1.由物及人,主題鮮明。文章主體部分由兩個場景組成:一是在尋覓花香的過程中,“我”準備摘花,被母親“想想別人”的呵斥驚醒;二是看到花叢邊的老人,“我”感受到欣賞花海美景的不止“我”一人,最后感悟“想想別人,共同留住這一份美好”,由物及人,主題鮮明突出。
2.語言生動流暢,用詞精當。
如用“詩意”“安靜”修飾季節(jié),用“潔白”“美妙”“含苞待放”修飾梔子花,極其準確地表現(xiàn)了梔子花的特點。
3.結(jié)構(gòu)巧妙,過渡自然。文章用“幽幽芬芳,撩動我心”開頭,自然引出下文,在情感轉(zhuǎn)變之后,用“幽幽芬芳,沁眾人之心脾”來收束,首尾呼應(yīng),且由“我”到“眾人”的用語變化暗合了“我”從不想別人到為別人著想,可謂巧妙。文中“循著母親的目光,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梔子花旁還有被我忽略的畫面”這一句承上啟下,過渡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