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福蓉
?
抗戰(zhàn)時期手工紙與機制紙期刊破損比較研究
□陳福蓉
抗戰(zhàn)時期,大后方出版了大量的期刊。這些期刊有許多是用手工紙印刷的。該文取樣研究表明,這個時期的手工紙與機制紙期刊的破損狀況差異很大:機制紙期刊酸度高,紙張變色,少有蟲蛀;手工紙期刊接近中性,沒有變色,但蟲蛀嚴重。紙張酸度高,會導致纖維素的長鏈易斷為短鏈,再過幾十年,這批機制紙期刊有可能一觸即碎。手工紙期刊的酸堿度接近中性,應(yīng)可以保存幾百年,但要及時采取有效的防蟲滅蟲措施,否則有被蟲吃光的危險。
民國文獻 民國期刊 抗戰(zhàn)出版物 手工紙 機制紙 文獻保護
抗戰(zhàn)八年,物資貧乏,環(huán)境艱險,可大后方仍出版了期刊2000余種[1]。印刷期刊需要紙張,戰(zhàn)前和戰(zhàn)初,印刷用紙主要依賴進口[2]。1941年12月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紙張進口斷絕,而大后方自產(chǎn)的機制紙極少[3]。當時的出版人面臨紙張奇缺,只能將文字又小又密地印在淺黃色的手工紙上[4]。這引發(fā)出一個文獻保護上的問題:這批非常時期的手工紙期刊是不是更易破損而難于保存?或者說,同一種雜志,抗戰(zhàn)初是機制紙,后為手工紙,兩種紙質(zhì)期刊留存至今,其破損的狀況有什么差異?這就是本文要研究的問題。
2.1 選取研究的樣本
抗戰(zhàn)時期,期刊出版不易,保存下來更難。這些期刊往往是歷經(jīng)了戰(zhàn)火中的轉(zhuǎn)移而幸存下來的,缺某期少某冊是常事。廣西師范大學圖書館的館藏中,存有幾十種抗戰(zhàn)時期大后方出版的期刊,其中就有《宇宙風》。館藏該雜志共有66期,期數(shù)雖不算多,可抗戰(zhàn)早期、中期、晚期的都有。因此,選取它作為研究的樣本是合適的。
將它作為樣本,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队钪骘L》于1935年9月在上海創(chuàng)刊,抗戰(zhàn)中編輯部輾轉(zhuǎn)多地,顛沛流離,先后從上海遷往廣州、香港、桂林、重慶,最后于1946年2月回遷廣州。這種因戰(zhàn)局變化,被迫不斷轉(zhuǎn)移的遭遇,在民國期刊中也是有代表性的。
2.2 判斷手工紙的依據(jù)
中國傳統(tǒng)手工紙在抄紙時使用的是竹簾。因竹簾上細竹條與間隙交替出現(xiàn),濕纖維層沉聚在竹簾上的厚薄也相應(yīng)有規(guī)律地出現(xiàn)微小的差異,干燥后這些差異仍留在紙張上[5];只要舉紙迎光而視,就可見到明暗相間的“條紋”,這就是手工紙?zhí)赜械暮熂y。而機制紙抄造時,一般使用銅網(wǎng),濕紙干燥后,通常還要經(jīng)過鋼輥壓光處理。壓光后紙張變得緊實、平滑,可網(wǎng)印隨之減弱甚至消失[6]。因此,大多數(shù)情況下,簾紋是鑒別手工紙的一個標記性特征。
本研究發(fā)現(xiàn)1940年后出版的《宇宙風》,書芯用的紙張有簾紋,由此認定為手工紙;1942年后,不僅僅是書芯,連雜志的封面也變成了手工紙。而抗戰(zhàn)初期(1937~1938年),無論封面或書芯,其紙張上都沒有觀察到簾紋,初步斷定這個階段用的是機制紙。
2.3 手工紙與機制紙期刊的破損狀況
直接觀察可看到,手工紙與機制紙期刊的破損狀況有明顯差異,如圖1和圖2所示。
2.3.1 蟲蛀程度的劃分
本研究中,將蟲蛀劃為重度、中度、輕度、無蟲蛀四個等級。具體標準是:重度為60%的書頁遭蟲蛀,單頁蟲蛀最大面積達30%;中度為30%的書頁遭蟲蛀,單頁蟲蛀最大面積達20%;而書頁雖有少量的蟲蛀,可沒有達到中度,則劃為輕度。調(diào)查得到的蟲蛀詳細情況見表1。
圖1 兩種封面的破損狀況不同
(左:1943年出版,手工紙,嚴重蟲蛀;右:1938年出版,機制紙,明顯變色。)
圖2 兩種內(nèi)頁的破損狀況明顯不同
(左:1943年出版,手工紙,嚴重蟲蛀;右:1938年出版,機制紙,明顯變色。)
2.3.2 變色程度的劃分
將紙張變色劃為明顯、輕微、無變色三個等級。調(diào)查得到的紙張變色詳細情況見表1。
2.3.3 pH值的測定
每期雜志,選擇前、中、后三頁,測定pH值。具體為,在選定的紙頁下墊一層塑料薄膜,尋找空白處,用滴管滴上1滴蒸餾水,將精密pH試紙條放入水滴,再放一層塑料薄膜。輕壓薄膜,使試紙與紙張直接接觸。2分鐘后,拿出試紙與色樣對比,測出書頁的pH值[7]。將三頁的pH值平均,代表該期雜志的pH值。測得的結(jié)果見表1。
2.3.4 抗水性的測定
同測定pH值相似,每期雜志,選擇前、中、后三頁,測定抗水性。在選定的紙頁下墊一層塑料薄膜,在頁的上部或下部的空白處,用滴管滴1滴蒸餾水,測量水滴滲透完所需要的時間。做完后,先在書頁兩面各放一張吸水紙,按壓片刻,再用電吹風將實驗處吹干。
水滴滲透得越快,滲透完所需要的時間越短,紙的抗水性越弱??顾钥煞譃閺姟⒅?、弱三個等級[8]。本研究中,將吸完1滴水所需要的時間等于或大于10分鐘者,劃為強抗水性;將吸完時間小于或等于1分鐘,劃為弱抗水性;介于這兩者之間的為中等抗水性。由此得到的結(jié)果見表1。
2.3.5 紙張厚度的測定
用游標卡尺測出整冊雜志內(nèi)頁的厚度,再除以紙張數(shù),得出單張書頁的厚度。由此測得了抗戰(zhàn)時期手工紙和機制紙的厚度。為了與古籍中的手工紙比較,也抽取了清代不同時期的線裝書,測量了其書芯紙張的厚度。結(jié)果見表2。
從前面調(diào)查的數(shù)據(jù)中,可得到如下結(jié)果。
3.1 機制紙明顯變色,手工紙不變色
從圖2可看到,手工紙的紙頁顏色均一,皆為淺黃色;而機制紙的頁邊焦黃,頁內(nèi)顏色加深。表1則表明,只要是這個時期的機制紙,皆已變色;而手工紙大體是不變色的,仍為淺黃色。
通常認為紙張變色的原因是復(fù)雜的。在一定溫度、濕度下,光會引發(fā)氧氣與紙張中的高分子材料發(fā)生氧化反應(yīng),生成含有發(fā)色基團的化合物,從而使紙的顏色變深??紤]到這些手工紙和機制紙期刊都是在相同環(huán)境中保存的。因此,紙張變色的差異應(yīng)該是造紙工藝不同造成的。可能是因為機制紙中殘留著鐵、銅等過渡金屬離子。這些微量的過渡金屬離子會催化紙張中的纖維素和剩下的木質(zhì)素氧化,使紙張發(fā)黃[9]。實際上,機器造紙過程中,金屬設(shè)備和大量化學品的使用都不可避免地帶入過渡金屬離子。相對來說,傳統(tǒng)手工造紙不使用金屬設(shè)備,除石灰外也不用化學藥品,引入過渡金屬離子的機會極少,這也許是手工紙長久不變色的原因之一。
3.2 機制紙酸度高,手工紙接近中性
表1顯示,抗戰(zhàn)時機制紙的pH值低,酸度高,
表1 各時期出版的《宇宙風》及其紙質(zhì)狀況
表2 抗戰(zhàn)時期手工紙與其他紙張的異同
平均pH值為4.0;而手工紙的pH值的平均值為6.2,接近中性。抗戰(zhàn)勝利后,機制紙的pH值為4.7。這表明,只要是這個時期的機制紙,酸度都很高。
機制紙有不同的紙種,印刷紙屬于內(nèi)施膠的紙種。打漿后,抄紙之前,加入施膠劑。常用的施膠劑為皂化松香膠。在水中,松香膠粒帶負電荷,纖維也帶負電荷。要使松香膠吸附并固著在纖維上,需要帶正電荷的鋁離子和鋁絮凝物作為中介。為此,需要加入明礬,并將整個系統(tǒng)的pH值一直控制在4.4~4.8之間[10]。抄紙后,經(jīng)干燥處理,松香膠粒子熔化并鋪展,與鋁化合物接觸,發(fā)生反應(yīng),松香固著在纖維表面。到此施膠才算完成。也就是說,紙的抄造是在酸性條件下進行的;干燥后,酸就留在了紙張中。20世紀70年代以前,就是使用這種皂化松香膠[11]。因此,可以推斷抗戰(zhàn)時出版的機制紙期刊,其紙張無論是進口的還是國產(chǎn)的都是酸性紙。現(xiàn)在測得這批紙的pH值約為4,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與此不同的是,手工紙是手工抄造,不使用松香施膠,在接近中性的條件下抄紙,抄造過程中沒有帶入酸?,F(xiàn)在測得pH值約為6,說明已有少量的酸。這可能是在近70多年的存放過程中紙張從外界吸入的。
纖維具有親水性,纖維間又存在許多孔隙,沒有施膠的紙具有強吸水性。前面的實驗表明,抗戰(zhàn)時的手工紙,大部分抗水性弱、吸水性極強,這也從一個側(cè)面支持這批手工紙沒有使用松香施膠的推測。相反,機制紙已施膠,松脂酸的親水部分與纖維結(jié)合,而將疏水部分轉(zhuǎn)向外面。當水滴落到紙面時,接觸到是疏水部分,從而阻抗了水的滲透,表現(xiàn)為強抗水性。實驗中觀察到,多數(shù)機制紙,水滴落在書頁上已有十多分鐘,仍沒有滲透散開。
3.3 機制紙少蟲蛀,手工紙蟲蛀嚴重
表1顯示手工紙期刊多為重度蟲蛀。從圖2也可直觀地看到,手工紙已被蟲吃得百孔千瘡、殘缺不全。同時期的機制紙期刊大多沒有蟲蛀;少數(shù)被蟲蛀,程度也極輕。
表2則顯示印刷得更早的清代線裝書蟲蛀也較輕,而抗戰(zhàn)時的手工紙期刊,蟲蛀則極為嚴重。這個現(xiàn)象表明,抗戰(zhàn)時的手工紙與古籍中的手工紙可能存在著比較大的差別。
紙張由纖維交織而成,紙面與紙內(nèi)存在許多孔隙。印刷時,墨液滲入紙內(nèi)甚至穿過紙張,透到紙的背面。這種“透印”在古籍線裝書中較為常見,這也許是傳統(tǒng)線裝書只采用單面印刷的原因。
要防止墨液透到紙的背面,造紙時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阻塞紙內(nèi)大的孔隙,二是改變紙面和孔隙的表面性質(zhì),讓其有“憎液性”[12]。
機器抄造印刷紙時,一般將高嶺土之類的白色礦物質(zhì)磨細,加填到紙張中,通常加入量占到紙張質(zhì)量的10%~25%。更主要的是還進行了內(nèi)施膠,將紙內(nèi)的纖維表面由親水性改變?yōu)槭杷浴?/p>
前面分析過,抗戰(zhàn)時的手工紙沒有施膠。那么,在不施膠的條件下,它如何做到不透印而可雙面印刷呢?直接的辦法就是加厚紙張。表2確實表明,抗戰(zhàn)時手工紙的平均厚度為0.10mm,達到同時期機制紙的厚度,比清代的手工紙將近厚了一倍。而更有效的辦法是加入填料,將手工紙內(nèi)大的孔隙填塞。手工紙的制造傳統(tǒng)中有這種工藝嗎?
王菊華等分析古代紙樣時,發(fā)現(xiàn)明清宮廷用紙中有一種粉箋紙,將礦物粉與淀粉以填料的形式加入紙漿中,與纖維同時抄成紙頁。填料用量高達紙張質(zhì)量的20%以上,其中一半為淀粉[13]。
抗戰(zhàn)時,手工紙為了能雙面印刷,很可能在紙內(nèi)加入了大量的填料;為將這些填料固著在紙內(nèi),也就加入了大量的淀粉。正是含有大量的淀粉,使它比同時期的機制紙容易遭蟲蛀,也比過去的線裝書蟲蛀得嚴重。
機制紙期刊的酸度高,如果仍找不到一種穩(wěn)妥、經(jīng)濟的脫酸辦法,即使這些期刊只是靜靜地放在書架上不使用,幾十年后也可能變成了碎屑。而抗戰(zhàn)中出版的手工紙期刊,酸堿度接近中性,應(yīng)可以保存幾百年,但若不立刻采取行動,滅蟲和防蟲,不用幾年,蟲子可能會將這批珍貴的文獻吃光。
1 張定華等.中國抗日戰(zhàn)爭時期大后方出版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370
2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jīng)濟研究所輕工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中心.中國近代造紙工業(yè)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 1989:62
3 同2:207
4 王余光,吳永貴.中國出版通史(民國卷).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130
5 王菊華等.中國古代造紙工程技術(shù)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417
6 張金聲.造紙術(shù)的演變:造紙卷.濟南:山東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7:250
7 劉家真.文獻保護學.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58
8 同5:363
9 徐文娟,諸品芳.紙質(zhì)文物變色原因及脫色方法研究進展.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0,22(2):92-96
10 肖穩(wěn)發(fā),鄺生魯.紙張保存的化學.化學通報,1999(7): 34-39
11 徐忠愷.松香施膠劑的發(fā)展過程.紙和造紙,1996(1):49-50
12 史軍偉,張奇媛,陳嘉川,等. 淺談文化用紙透印問題的控制. 中國造紙,2010,29(11):61-64
13 同5:372
Chen Furong
During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a large number of periodicals were published in the rear of war. Many of them were made of hand-made paper. The research on samples from the collection shows that the damaged conditions of the two kinds of periodicals are very different. The machine-made paper periodicals are acidified severely, discolored, but not moth-eaten. The hand-made paper periodicals are acidified lightly, not discolored, but moth-eaten. Severe acidification will lead to the break of cellulose from long molecular chain to short chains. A few decades later, the machine-made paper periodicals may probably break into pieces at a touch. On the contrary, hand-made paper periodicals can exist for hundreds of years because the pH closes to neutral while timely and effe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avoid being moth-eaten.
Literatur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icals in Republican Period; Publications of Anti-Japanese War; Hand-made Paper; Machine-made Paper; Document Protection
陳福蓉,ORCID:0000-0002-4841-1656,chenfurong@sina.com。
廣西師范大學圖書館,桂林,541004
2014年9月29日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amage of Hand-made and Machine-made Paper Periodicals During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