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龍
(山西師范大學 山西 臨汾 034099)
凱末爾時代土耳其庫爾德政策初探
吳 龍
(山西師范大學 山西 臨汾 034099)
庫爾德問題一般是指庫爾德人為建立民族國家而產(chǎn)生的諸多問題。庫爾德人由于歷史原因分屬于不同的國家之中,其中分布于土耳其的庫爾德人最多,也屬土耳其的庫爾德問題最為突出,土耳其的歷史在一戰(zhàn)后發(fā)生了劇烈變革,土耳其的歷史進入了一個新時期。這一新時期的創(chuàng)造者是被尊為土耳其共和國“國父”的凱末爾。他的諸多政策對之后的土耳其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延綿至今。土耳其的庫爾德問題就是其中之一。文章試從不同歷史時期中央政府對待庫爾德人的政策入手,分析論證土耳其的庫爾德問題形成的原因是凱末爾實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一)歷史上的庫爾德人
庫爾德人是中東最早的居民之一。聚居的地方被稱為庫爾德斯坦,面積約41~50萬平方公里。而在土耳其的庫爾德人聚居區(qū)就占地20多萬平方公里,包括土耳其國內(nèi)的18個省,占全部庫爾德斯坦的二分之一。庫爾德民族形成于公元前9世紀到公元2~7世紀,是當?shù)卦季用衽c后來遷入的伊朗語族融合而形成的?!皳?jù)考證,中東古老民族米底人就可能是庫爾德人的祖先”(1)。公元7世紀之后,庫爾德地區(qū)先后被阿拉伯和蒙古征服,12世紀又被突厥人控制?!皫鞝柕氯酥薪^大多數(shù)信仰伊斯蘭教,多以遜尼派為主,少數(shù)為什葉派”(2)。因為宗教的原因,他們一直和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和睦相處在同一個政權下。
(二)奧斯曼帝國的庫爾德人
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興起,大部分的庫爾德地區(qū)又被置于它的統(tǒng)治之下。統(tǒng)治之下的庫爾德地區(qū)被劃分為若干省份,各省有著高度的自治權,例如行政權、稅收權、司法權等,實際處于半獨立狀態(tài)。在這樣的情況下,被征服的庫爾德人基于宗教上的認同和奧斯曼土耳其人相處融洽,庫爾德人上交稅款并為奧斯曼帝國承擔兵役。直到奧斯曼帝國后期,西方民族主義思潮的涌入和帝國對他們的過度壓榨,使得庫爾德人開始尋求民族獨立,并試圖建立屬于自己的民族國家。
奧斯曼帝國后期封建統(tǒng)治面臨嚴重危機,社會變革的呼聲日益高漲。1908年7月,由土耳其裔改革派組成的青年土耳其黨武裝起事奪得政權。該黨上臺后對政治體制做了一定的調(diào)整,將君主獨裁制改成君主立憲制。新上臺的土耳其青年黨宣揚多元化的思想,促使奧斯曼帝國內(nèi)部各民族的民族主主義情緒高漲,庫爾德人也響應政府的宣傳,民族主義者組建了許多推廣庫爾德文化的俱樂部。
(三)一戰(zhàn)及其之后的庫爾德人與奧斯曼國家政權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土耳其站在同盟國一方,參加對協(xié)約國的作戰(zhàn),但此時的奧斯曼帝國已經(jīng)是昨日黃花而無力應對新興的各資本主義強國,在希臘對奧斯曼帝國的作戰(zhàn)中,希臘軍隊進入奧斯曼帝國境內(nèi)作戰(zhàn),給境內(nèi)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在反抗希臘軍隊的入侵時,庫爾德人同樣加入了反抗的隊伍,與土耳其人共同對希臘軍隊作戰(zhàn)。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奧斯曼帝國戰(zhàn)敗并隨即解體,奧斯曼帝國的領土被協(xié)約國分區(qū)占領。依照1920年協(xié)約國與奧斯曼蘇丹簽訂的《色佛爾條約》,西方列強援引所謂的民族自決權企圖在庫爾德人聚居的地區(qū)建立一個獨立的庫爾德人國家。眾所周知,一戰(zhàn)是一場非正義的戰(zhàn)爭,戰(zhàn)后所簽訂的諸多條約都屬于掠奪性的分贓條約,《色佛爾條約》也不例外,由于凱末爾領導的民族解放運動取得勝利,廢除了之前奧斯曼帝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以及戰(zhàn)后西方國家元氣大傷,最終被《洛桑條約》取代,同時再加上庫爾德人內(nèi)部力量的四分五裂,獨立的庫爾德人國家并未建立起來。
(一)凱末爾革命與庫爾德政策
一戰(zhàn)后民族解放運動風起云涌,土耳其也不列外,凱末爾領導的獨立運動中曾得到庫爾德人的熱情支持,并為之做出巨大貢獻,所以“庫爾德人在1920年4月的大國民議會中占了72席”(3),而總席位也不過377席?!皠P末爾等領導人為爭取庫爾德人的支持,曾許諾他們自治”(4)而正是西方導演的獨立鬧劇和凱末爾對他們的欺騙,讓庫爾德人的獨立思想進一步發(fā)酵。
(二)凱末爾改革中涉及庫爾德人的政策
1923年,凱末爾領導的革命取得勝利,安卡拉政府被國際社會承認,舊的封建政權不復存在,于是開始著手建立一個新的國家,頒布新政策,實行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多方面的系統(tǒng)改革,其指導思想就是后來被稱為凱末爾主義的六大政策?!皠P末爾主義來源于凱末爾對土耳其國家的設想,他的基本想法和理論在從解放戰(zhàn)爭初期到1938年他逝世前的講演、計劃和法令稿等一系列文獻中得到闡明,這些理論被概括為凱末爾主義”(5)。凱末爾主義包括六大主義,分別是共和主義、民族主義、平民主義、革命主義、世俗主義和國家主義,這六大主義中許多都對庫爾德人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對庫爾德人造成最大影響的政策莫過于民族主義。凱末爾的民族主義政策認為,所有土耳其境內(nèi)的人們都屬于土耳其民族,強調(diào)土耳其民族成分的單一性,凱末爾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土耳其的安定與團結(jié)。正是他不承認庫爾德人的少數(shù)民族地位,不尊重庫爾德人的語言、文化等才導致庫爾德人的叛亂不斷發(fā)生。凱末爾的主要助手伊斯梅特稱:“土耳其大國民議會政府對庫爾德人視為土耳其人?!雹匏麄儼褞鞝柕氯朔Q作是“山地土耳其人”,為了消除庫爾德人的少數(shù)民族特性,凱末爾時期進行了一系列同化庫爾德人的改革。文字改革、土地改革,強迫遷移、土耳其政府在憲法中明確否認庫爾德人具有獨立、合法的民族地位。
除了上述民族主義政策之外,凱末爾改革中的世俗主義和共和主義和在很大程度上對庫爾德人的宗教信仰和忠君思想產(chǎn)生負面的影響,進一步切斷了庫爾德人同新生的土耳其國家聯(lián)系的紐帶。多年以來形成的對蘇丹的忠誠已在庫爾德人心中根深蒂固,蘇丹制度的猛然廢除,使其對當下的環(huán)境無所適從。盡管如此,凱末爾仍廢除了蘇丹制度,聯(lián)系庫爾德人和中央政府的又一根紐帶被切斷,離心傾向更加嚴重。
(三)庫爾德問題的形成
庫爾德問題的形成經(jīng)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從漫長的封建王朝,彼此間相對獨立,承認歸屬,到奧斯曼帝國在滅亡前加強中央集權的最后掙扎,再到帝國滅亡后民族解放運動的發(fā)生發(fā)展,最后到土耳其共和國的建立,土耳其庫爾德人的獨立思想經(jīng)過了一個萌芽、成長、形成的過程,它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包括自身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自成體系的民族文化、封建政權對其的壓榨、西方民族主義思潮的傳入、列強分而治之的政策、凱末爾允許其獨立的許諾等等,這些因素無疑讓這個有過輝煌歷史的民族不再向以前那樣甘居人下,他們要求平等的政治權利、民族尊嚴,要求擺脫壓迫。但是凱末爾政府卻沒有滿足他們這些合理的要求,更沒有實現(xiàn)當初的諾言,反而對庫爾德人進行強制同化,徹底激化了政府與庫爾德人之間的矛盾,叛亂不斷發(fā)生。土耳其的庫爾德問題正式形成。直到今天,土耳其的庫爾德問題依然沒有解決,隨著時間的推移,庫爾德問題對土耳其造成的不利影響越來越大,特別是在國際方面,使土耳其政府在國際上的形象大打折扣。土耳其政府也不得不反思之前所一直執(zhí)行的凱末爾的民族政策,逐漸轉(zhuǎn)變對待庫爾德人的強制同化政策,開始尋求溝通與對話。這種轉(zhuǎn)變讓庫爾德問題的解決出現(xiàn)新的希望。
[1]陳天社,試論一戰(zhàn)后初期的庫爾德民族主義運動,世界民族,2003年第3期
[2]蔡瑋,社會安全理論視角下的跨界民族問題,世界民族,2009年第4期
[3]陳曉律,歐洲民族主義演進的歷史趨勢,江海學刊,2006年2月
[4]陳延琪,潘志平,泛突厥主義文化透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5]方連慶,現(xiàn)代國際關系史料選集(上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897年
[6]馬細譜,土耳其庫爾德人的命運,中華民族報,2008年4月11日第005版
[7]敏敬,“凱末爾主義”與“泛突厥主義”關系探析,世界民族,2006年第6期
[8]王建娥,多民族國家包容差異協(xié)調(diào)分歧的機制設計初探,民族研究,2011年第1期
[9]王三義,英國在中東的委任統(tǒng)治研究,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年12月
[10]楊兆鈞,土耳其現(xiàn)代史,云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6月
[11]昝濤,六十年來中國的土耳其研究,西亞北非,2010年第4期
[12]朱偉東,土耳其庫爾德人問題初探,唐都學刊,1996年第4期(總第50期)
[13]Philip G.Kreyenbroek and Stefan Sperl.The kurd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14]Amikam Nachmani,Turkey:Facing A N ew M illennium,ManchesterUniversity Press,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