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迢迢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xiāng)在遠方……”一曲由三毛作詞的《橄欖樹》,牽動過多少人的心,又勾起了多少人對故鄉(xiāng)的情懷。而他們可知道,這首為他人作詞的歌同樣寄托了三毛對故鄉(xiāng)定海小沙的一片深情。
三毛祖籍是浙江定海小沙,那是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濱海小鎮(zhèn)。她早年隨父母從上海赴臺灣,從此過上了“飄”的生活。三毛與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數(shù)年,足跡遍及59個國家和地區(qū),發(fā)表《撒哈拉沙的故事》《稻草人手記》《雨季不再來》等23部作品,被廣泛譯成英、法、日、西班牙等15種文字。上世紀(jì)80年代,她的作品從臺灣傳到大陸,并迅速掀起了“三毛熱”。三毛,是那個時代揮之不去的時代情結(jié)。
然而,縱使三毛曾經(jīng)踏遍千山萬水,作品風(fēng)靡大陸及港澳臺,但無論走到地球的哪個角落,她的根永遠留在了小沙鎮(zhèn)陳家村的廟橋陳家60號。定海的小沙,這是三毛魂牽夢縈的地方。在三毛的《悲歡交織錄》里,她這樣形容夢中的故鄉(xiāng):“我最不該碰觸的,最柔弱的那一莖葉脈我的故鄉(xiāng),我的根?!彼拖褚黄瑯淙~,在空中旋轉(zhuǎn)、飄零,卻最終會回歸到那片土地上。
那個年代,三毛回鄉(xiāng)尋根有著特殊的意義。1989年4月20日,三毛終于踏上了在她印象中只有“地圖上的小點”的定海的故土。
家鄉(xiāng)人用極大的熱情歡迎這位游子的歸來,船員用最高的迎接規(guī)格拉響汽笛來歡迎三毛。那汽笛聲充滿著復(fù)雜的狂喜,仿佛在喊:“回來啦”三毛穿著自己那雙意大利短靴重重地踩在故鄉(xiāng)的泥土上,跟自己說:“可不是在做夢吧?”抑制不住的鄉(xiāng)愁眼淚,灑在故土上。
在家鄉(xiāng),三毛呆了近一個星期。就像一個迷路的孩子見到了久違的母親,她盡情地哭、盡情地笑。在定海小沙,有著三毛祖父陳宗緒生活過的陳家老屋。鄉(xiāng)親們親切地稱呼三毛為“小沙女”,從此,三毛說自己有了個新的名字。在祖父陳宗緒墳前,三毛恭恭敬敬地磕了九個頭,抱著墳碑哭喊著:“阿爺,魂兮歸來,魂兮歸來,平平看你來了!”(三毛本來叫陳懋平,她嫌“懋”字不好寫,更名為陳平。)臨走時三毛還從墳頭裝了一小袋土,隨身帶上。在祖父50年前挖的井里,三毛親手吊上一桶水喝了一口,裝了一瓶,回到賓館后,還是不放心,拿出那土,倒出那瓶井水,摻了一杯,悄悄喝下。心里告訴自己:“從此不會生病了,走到哪里都不再水土不服。”
三毛終于要離開故鄉(xiāng)了。伴隨著離開的船所鳴響的汽笛聲,三毛哭倒在欄桿上,自語:“死也瞑目?!?/p>
好一個重情重義的小沙女。
這個一直在行走中的游子來得匆匆,去也匆匆。三毛的突然離世震驚了亞洲人民,然而家鄉(xiāng)人民并沒有因此而忘記她。1999年,三毛研究會成立。2000年,修葺一新的三毛祖居對外開放,里面分別以“充滿傳奇的一生”“萬水千山走遍”“親情、愛情、友情、鄉(xiāng)情”“想念你!三毛”等為主題,陳列著她的數(shù)百件遺物、作品、照片,以及友人們緬懷她的文章。
遺物中最珍貴的當(dāng)屬丈夫荷西贈送給她的結(jié)婚禮物一個非洲駱駝頭骨,隨著她從非洲到臺灣,最后由她的胞弟陳杰捐贈給了定海祖居,現(xiàn)存放于定海的舟山名人館內(nèi)。
如今,她的家鄉(xiāng)定海正計劃建造三毛紀(jì)念館和籌備一系列三毛紀(jì)念活動,讓全國各地的三毛研究者和喜愛、思念三毛的文學(xué)愛好者能隨時隨地來走走看看,讓定海成為一個三毛研究者、愛好者的心靈港灣。
焰火散落,光影猶在;禮贊生命,放歌人生。三毛的故事,也將恒久留在這片她深深愛著的故土上,直到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