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最光輝的一天并非是功成名就的那天,而是從悲嘆與絕望中產(chǎn)生對人生的挑戰(zhàn),以勇敢邁向意志的那天。
——居斯塔夫·福樓拜《福樓拜文學書簡》
我不想成為上帝或英雄。只是成為一棵樹,為歲月而生長,不傷害任何人。
——波蘭作家米沃什
有些事情你不做有的是人做,有些事情你不做沒有人做。做了也不見得有效果,不見得被人稱道。但是你做和不做,就不一樣。
——當代學者杜維明
一不要盲信、盲從,自己的腦袋和良知才是上帝;二要多讀書,避免說違反常識的蠢話;三要避免與自己的健康作對。
——歷史學家袁偉時
我為什么要等到長大才做什么?這是很奇怪的觀念。你們大人都假設孩子沒有長大之前就什么都不是,而我現(xiàn)在就是個作家。
——一名8歲的華裔女孩出書后,被記者詢問“長大了要做什么”時,如是回答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聲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喧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山居筆記》
作為一枚中國人,漢字的書寫不如一個外國留學生;作為一枚中國人,英文的書寫也不如另一個中國人,我慚愧。最后,我選擇上天臺大喊:“有哪個星球的人愿意收了我?”
——近段時間,2張照片上了微博熱門話題,一張是一名中學生寫的英語作文,堪比教科書,驚呆眾人;另一張是一名留學生在中國學習一年后,手寫的漢語作文,字跡勝過無數(shù)國人。網(wǎng)友表示汗顏:“我們已經(jīng)太久沒提筆寫字了!”
我多么希望,有一個門口,早晨,陽光照在草上,我們站著,扶著自己的門扇,門很低,但太陽是明亮的,草在結(jié)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
——引自顧城的詩《門前》,在當下快節(jié)奏的社會里,這樣的安閑和美好已經(jīng)少之又少